{SiteName}
首页
轻度脑缺血
老年人脑缺血
脑缺血的症状
脑缺血的原因
脑缺血治疗
颈椎病脑缺血

谭宁储慧民区文超李怡一览EHRA

北京比较好皮炎医院 http://m.39.net/pf/a_9052592.html
年4月13日,由医院李怡教授主持,医院谭宁教授、医院储慧民教授和广州医院区文超教授在POSTEHRA热点速递线上会议中,介绍并解读了EHRA会议上最新发布的房颤(AF)领域真实世界研究,期待通过传递最新进展,宣传房颤综合管理模式,促进我国房颤管理和抗凝治疗的进一步改善。谭宁教授:ChiOTEAF注册研究显示依从ABC途径改善临床复杂房颤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ChiOTEAF注册研究共纳入中国例多种(≥2种)合并症患者和2,例多药(≥5种)治疗患者,随访1年发现,与不依从ABC途径相比,依从ABC途径降低多种合并症(OR0.48)和多药治疗患者(OR0.39)主要复合终点即全因死亡和血栓栓塞(TE)事件风险,降低多种合并症患者全因死亡(OR0.51)和多药治疗患者TE事件风险(OR0.31),降低多种合并症且多药治疗患者主要复合终点(OR0.38)和TE事件(OR0.31)风险。在多种合并症、多药治疗或两者兼有的患者中,依从ABC途径和不依从ABC途径患者的大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QoF)较高。表1.ABC依从性对多种合并症和多药治疗房颤患者临床终点的影响

谭宁教授表示,ABC途径并非全新概念,多年来我们在房颤管理中践行的正是这样的理念,只是未将其简化为ABC这一精简表述。ABC途径是以整体和综合的方式来管理房颤,A是抗凝/避免卒中;B是更好的症状控制,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症状为导向的房颤管理;C是合并症/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因为房颤患者通常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C致力于解决所有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生活方式。ABC途径让房颤整体管理理念更简洁,同时也更具可操作性。

储慧民教授:LATTEE注册研究强调即使长期OAC治疗的房颤/房扑患者在复律或消融前也应排查左房血栓

前瞻性观察性LATTEE注册研究共纳入波兰13个心脏病科住院治疗的3,例连续房颤/房扑患者,这些患者在直流电复律或导管消融前接受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受试者中,88%在接受长期OAC(NOAC或VKA)治疗,1.5%为短暂OAC,10%未使用OAC。总体上,左房血栓(LAT)患病率为8.0%(长期OAC组7.3%,非OAC组为15%;P<0.,图1)。与NOAC治疗患者相比,VKA治疗患者的LAT患病率倍增(13%vs.6.0%;P<0.01),即使在倾向评分匹配后(13%vs.7.5%;P<0.01)和多变量逻辑回归(OR1.9)后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NOAC之间LAT风险并无差异。

图1.各组LAT患病率

储慧民教授提到,临床实践中有这样的疑问,即房颤/房扑患者若在接受长期OAC治疗,在复律或导管消融之前是否可以不做让患者感觉不适的TEE检查。这项研究告诉我们,即使接受长期OAC尤其是VKA治疗,若未能持续达标,存在LAT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TEE检查非常有必要。对有TEE检查禁忌的患者可采用增强CT或ICE来排查。鉴于应用VKA的患者LAT风险更高,因此对我国房颤/房扑患者而言,抗凝治疗最好选用NOAC。

区文超教授:ETNA-AF研究亚组分析为有ICH病史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增添新证据

ETNA-AF全球研究共纳入27,例房颤患者,随访2年发现缺血性卒中和大出血年发生率维持在低水平,且在所有年龄组包括老年和超高龄患者中均低。ETNA-AF欧洲研究2年随访结果显示,与其他剂量相比,使用推荐剂量60mg艾多沙班的患者栓塞、出血和全因死亡发生率均较低。EHRA公布的ETNA-AF研究亚组分析中,与既往无颅内出血(ICH)病史的患者(26,例)相比,有ICH病史患者(例)年龄较大、体重指数较低、肌酐清除率较低、合并症较多,有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大出血病史的患者比例较高,基线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较高;随访2年发现,有ICH病史患者全因死亡率、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任何卒中等有效性终点,以及大出血、ICH、临床相关非大出血和任何出血等安全性终点的年化发生率均高于无ICH病史患者(图2)。但与其他高危人群相比,无论是否有ICH病史,接受艾多沙班治疗的房颤患者的主要临床事件发生率相对较低。

图2.无论有/无ICH病史,艾多沙班治疗的房颤患者主要临床实践发生率均较低

区文超教授指出,高危尤其年龄较大、有出血尤其ICH病史、低体重等情况的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是临床非常棘手的问题,可能需要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心内科专家会诊确定何时启动抗凝以及选择哪种抗凝策略和剂量。ETNA-AF研究系列分析为不同年龄、不同体重、合并不同基础疾病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提供了比较明确的指引。探讨艾多沙班在降低高危房颤ICH幸存者卒中风险方面是否优于非抗凝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ENRICH-AF研究,以及我国正在开展的ETNA-AFChina研究,将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带来更多证据。

李怡教授:EMIT-AF/VTE研究显示围术期艾多沙班中断模式因手术出血风险和类型而异

EMIT-AF/VTE研究收集了接受艾多沙班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NVAF)和静脉血栓栓塞(VTE)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详细数据。对例接受两次同一类型手术患者的分析发现,最常见的手术类型是血管和胃肠道(GI)手术;与初次手术相比,接受低/较小风险手术的患者在第二次手术中艾多沙班中断的可能性较小(图1A),第二次手术的中位中断持续时间较短。与患者初次手术相比,第二次手术高风险与术前和术后艾多沙班中断率更高相关,但治疗恢复较早(图1B)。接受血管手术的患者术前和术后中断率较低,第二次手术中断时间较短;而接受GI手术的患者在第二次手术中更常经历术前和术后中断,且中位中断持续时间长于血管手术。EMIT-AF/VTE既往研究证实,使用艾多沙班治疗的患者围术期出血和急性血栓栓塞事件风险均较低,无论在接受起搏器或心脏监测装置植入,采用静脉或动脉入路,还是在不同年龄的房颤患者中。

图3.EHRA低/较小(A)或高(B)风险手术的围术期艾多沙班中断模式

李怡教授表示,EMIT-AF/VTE研究结果可以说是临床实践的反映。基于该研究和既往队列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艾多沙班能够给围术期患者带来获益,血栓栓塞事件和出血风险低。在临床实践中,对手术高风险患者,临床医生更倾向于中断艾多沙班治疗来预防出血事件,而对低危手术或经血管治疗的患者,更多医生倾向于不中断抗凝治疗。

展望和总结:紧跟进展,遵循指南推荐,推动我国房颤管理进一步改善

近几年来,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的确发现房颤患者总体上越来越多,除老龄化社会进展外,这可能还与我们对房颤的重视程度升高以及房颤筛查手段的发展有关。房颤中心建设在改善房颤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效显著。今年初我国《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发布,较年版本新增很多内容,更具可操作性,更容易贯彻和落实。新建议对我们今天提到的4S-AF评估方案和ABC管理途径都做出了推荐,这将促进我们对房颤患者从筛查、临床评估到治疗,包括药物和消融等节律控制、室率控制以及抗凝治疗等,进行更细致的整体化管理。ABC途径是对房颤管理要点简明扼要的总结,其中抗凝治疗是能够减少卒中事件和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非常重要的措施。虽然我们还有很多临床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解决,但积极及时学习和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和房颤领域指南/共识是我们能够做到的事情。不仅专科医生要加强对房颤管理的深入认识,基层医生以及民众也要提高对房颤的认知,加强卒中预防,用好NOAC尤其艾多沙班这种可以为亚洲患者带来更多获益的抗凝药物,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推动我国房颤管理进一步改善做出贡献。

审批编号:.03-LIX-软文(XX)-.03-

请您支持“艾多沙班片、普伐他汀钠、奥美沙坦酯氨氯地平片”进入基药目录。

如发现文内有误请联系我们

编辑:Hannah

审校:郑思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quexuezao.com/jzbnqx/106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