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
一位67岁男性患者,因左眼反复短暂性视力丧失并伴有右侧肢体的感觉运动性轻偏瘫就诊。患者近5天来反复出现上述症状,每次发作持续3-5分钟,并可完全缓解。其短暂性视力丧失表现为像有一个阴影落在左眼上,通常在1分钟内缓解,视力丧失和右侧肢体无力并不是同时发作。但本次发作时患者右侧肢体无力持续近30分钟。
既往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高脂血症史。此前无上述神经系统症状。
体格检查
神经科查体发现右侧肢体保持伸直持续5秒钟后出现轻度飘移现象,右侧肢体腱反射轻度增强。
入院时神经系统评分NIHSS2分;BI指数分;GCS15分。
辅助检查
颈动脉超声显示左侧颈内动脉颅外段游戏局限性高度狭窄(80%),最大收缩期峰值流速达到2.8m/s。
影像学发现
诊断
发生在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血流动力学性卒中。
随访
患者成功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并且在出院时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术后每天口服阿司匹林mg进行二级预防。
讨论
这里患者的卒中模式,经常被称作“分水岭梗死”,病变部位主要位于一个或多个主要脑动脉供血区之间易于发生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分水岭区:位于大脑前和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之间的楔形的皮质或表浅分水岭区,或者位于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之间的皮质分水岭区,以及位于深部和表浅动脉系统之间的皮质下或深部分水岭区。通常,这些病灶比较小,成“点状”或融合性的“条索状”分布,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这些病变主要见于颈内动脉的闭塞性疾病,并且认为是由于逐渐发生脑灌注不足所致,特别是在侧支循环代偿不好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近来的概念认为,对于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所致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患者,灌注不足和动脉栓塞两种因素是同时存在的。
特别讨论
颈内动脉的动脉硬化性狭窄是公认的脑缺血病因。有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卒中的年发病率接近5%~10%,对于症状性颈内动脉(ICA)病变患者除了需要进行详细的超声检查,包括经TCD和双功能超声等以评价侧枝循环的建立和通畅性外,还要专门进行包括弥散加权像(DWI)和灌注加权像(PWI)等一系列详细的MRI检查。联合应用DWI和PWI有助于筛选出可能获益于外科或支架治疗的患者。由颈动脉高度狭窄所致的复发性TIA患者,如果存在较大的灌注受损而较小的急性缺血性病灶(所谓DWI/PWI娥“不匹配”现象),都有必要尽早行颈内动脉再通术。近期的一项研究结果提示,最好在最后一次出现症状后数周内行颈动脉再通术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