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占脑卒中的75%,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其病死率、致残率的关键。
为确保医疗质量,提高我院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我院医务科定期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以此加强理论知识及技能。6月16日,哈尔滨医院杨意心主任医院进行培训。当天下午,培训在我院会议室准时举行,我院临床科室主任、医生等医护人员将分批、分期进行培训。
视频时长15秒,建议在wifi情况下观看
杨意心,副主任医师,哈尔滨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毕业后一直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尤其擅长骨关节、心胸、肝胆及消化道疾病的影像诊断,曾先后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年率先在省内开展肺癌及肝癌的介入治疗,年又率先在省内开展股骨头坏死的介入治疗,该技术于年获得黑龙江省新技术应用奖,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子宫肌瘤介入治疗,治愈病人逾千例,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擅长骨关节、心胸、肝胆及消化道疾病的影像诊断,肺癌及肝癌的介入治疗。
杨意心主任授课中杨主任为我院临床科室主任、医生进行《脑梗死的影像诊断及防治》的培训和指导。从脑血管解剖与功能特点、脑梗死的影像学分类、分水岭性脑梗死影像特征、分水岭脑梗死的影像诊断与治疗及预后关系等方面,为大家详细讲解了脑梗死的分类、发病原因、典型症状、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筛查和防治等知识。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千变万化,对于具有相关危险因素的病人,在出现可疑症状和体征时,及时的影像学检查对掌握病情变化非常重要。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通过神经系统影像正确识别和判断脑卒中,无论是神经科医生还是非神经科医生,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脑梗死的分类方法很多,临床上常用的分型方法之一是按照发病机制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和分水岭梗死。作为两种特殊类型的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和分水岭梗死又有其特异的影像学表现。
缺血性脑卒中的CT表现医院,急性脑卒中病人头颅CT平扫都是常规检查。在脑缺血性卒中发病24小时内,头颅CT平扫一般没有明显的影像学改变,平扫的主要意义在于排除出血性疾病等其他颅内病变,排除溶栓禁忌证。然而,在缺血性卒中的超急性期(发病6小时以内),部分病人的头颅CT平扫也可发现一些早期征象。这些征象包括早期低密度改变、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皮质白质分解不清,以及脑沟回消失、脑室变形和中线移位等。
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是指穿通动脉闭塞形成的小梗死灶,在临床上非常常见,特别是长期高血压的中老年患者,正确识别腔梗的影像学和临床表现,有助于更好地对患者的全身状况作出评估。与脑卒中类似,腔隙性脑梗死在CT上表现为低密度改变,磁共振检查可见T1低信号、T2高信号腔隙改变。
脑分水岭梗死脑分水岭梗死又称边缘带梗死,是指脑内相邻动脉供血区之间的部分发生的梗死。脑分水岭梗死的发病机制与脑血栓形成导致的卒中有所区别,病人发病前存在脑血管狭窄的病理基础,在某些诱因下导致局部供血骤减导致缺血性损伤。常见的诱因包括晕厥、休克、严重心律失常、麻醉、药物、严重脱水等。
医健医疗院长刘文成
听完杨主任的讲课后,我院医务人员都受益匪浅。医院医疗院长刘文成表示,此次培训会,对提升我院医务人员在脑梗死的影像诊断及防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医院将继续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医院专家到院开展医疗培训活动,促进医务人员理论知识和业务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规范医疗操作程序,不断提升我院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的医疗服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