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分享
从去年开始,我厌倦了戴眼镜,于是一直在了解近视手术,有在知乎小红书上搜相关信息,也有去问身边已经做过的朋友。
刚开始我是被“晶体植入”这个方式吸引,虽然它花费多,但是是可逆的,也就是说如果以后不适应,可以再把晶体取出来。身边也有朋友做了这个手术,目前来看也没啥不适。
但当我和一个眼科医生朋友交流后,她启发我的“逆向思维“是:“想一想什么时候需要把晶体取出来?”,那肯定是眼睛觉得不舒服的时候。一般如果植入晶体若干年后,我们都感觉出来不舒服了,那也代表对眼睛的伤害其实不小了。
所以,”可逆“这个其实是伪说法,只是说“植入”“取出”确实是可以,但并不代表对眼睛的伤害是可逆的。
仔细想想,这位朋友说得也有道理啊!后来我又详细了解了“全飞秒”和“半飞秒”的区别,最后锁定想取做“全飞秒”。
于是约好了时间,去希玛眼科做一些初步检查。但检查结果出来后,顿时好泄气,我的眼角膜厚度达不到要求!诊所不建议做全飞,半飞也是在临界值状态可以做。
可是眼睛是个多么重要的器官啊!我不想“勉强”!最后干脆放弃了做近视手术的想法,把拖着好久没换的眼镜给换了——既然摘不掉眼镜,那就干脆把眼镜换成自己喜欢的。
不过,我仍然对做不了近视手术耿耿于怀,要知道之前我也花了一些时间做功课,还打算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我中意的手术方式,这下倒好,我想做都做不了!这种“想挑选”到“被挑选”的落差还是蛮明显的。
这次去了解近视手术的经历让我想到我工作中接触到的消费者们,有很多在保险上也有类似的经历:在网上四处看了很多关于保险方面的知识,也去了解了身边人是如何配置的,但当最后找到我来做付费的系统咨询时,发现因为身体原因,要么已经配不上保险,要么可选择性非常少。
不是当初预想的,根据自己的偏好或者情况去“挑选”保险。反倒要看哪家的保险可以“接受”我们——这种落差的失落感,我也挺能理解的。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个29岁的年轻男士来找我做的咨询,在和他交流时发现他的保险理念和保险知识都非常好,比一般人都知道得多得多。他说他在找我之前,自己也做过不少功课,所以了解得还算多,但就是因为了解得越多,越挑花了眼,看来看去不知道哪个产品更适合自己,所以想让我帮他客观梳理一下。
当我们沟通后,我看到他的体检报告时,顿时感觉一盆凉水泼了下来:“血压,脑缺血灶,尿蛋白阳性”,这几个指标一下来,我就知道重疾险医疗险投保成功的机会很小,而且这还需要他的理解和配合——我会帮他去找不同的公司去申请投保,选择最优的核保结果,但这也需要他配合相关的流程。
当我和那位男士去沟通看了体检报告后我的分析时,我能很明显的感觉到那位男士不太能接受这种落差:“明明是我想从众多保险中去挑选一款我喜欢的,怎么现在变成保险公司来挑我了?”
这就像,想象中以为自己是皇上,每天皇上翻牌子挑选自己喜欢的嫔妃。但现实却是,自己是在深宫中的嫔妃,每天等待皇上的翻牌,这落差…………
有点扯远了……….
其实不管是我了解近视手术,还是那位男士了解保险,我们都不是贸然行动,我们在这之前做了很多相关的工作:充满希望,在网上查资料,问询身边有些了解的人,最后一步,才是问到专家,去做系统的了解。
这样的了解方式很好,我也赞同大家不管在做什么决定之前先多方了解,这样心中能有个大概判断,但这个阶段不要耗费太多精力,大概了解后,要尽快去找专业的人做系统的了解,这样才能更高效,能快速找到精准的答案。毕竟,碎片化了解了一百遍,也找不到答案啊!
·End·
瑞小秋,财务管理专业,联想公司多年财务管理经验,现致力于做financialcoach和财富咨询,独立保险经纪人,MDRT,收费咨询时长+小时
若对财富感兴趣,深挖自己与金钱的关系,梳理好家庭理财规划,请加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