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高血糖,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受损,以及对侧支循环起重要作用的皮层小动脉闭塞,会直接导致脑细胞损伤,使血液呈现高凝、高黏状态,加重脑血液循环障碍,很容易造成脑卒中。
心脏病会导致脑卒中发作心源性脑卒中是心脏栓子通过循环导致脑动脉栓塞所致的脑卒中,占缺血性卒中的20%左右,与房颤、急性心梗、心内血栓、瓣膜式心脏病及人工心脏瓣膜有关。其中没有经过治疗的房颤,首次发生卒中的风险为5%。
血脂高会导致脑卒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液黏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不断增多增大,逐渐堵塞血管导致血栓形成,使血流变慢,严重时可阻断血流。这种情况发生在心脏,会导致冠心病;发生在脑,就会导致脑卒中。
工作忙,应酬多,经常熬夜的人可能发生脑卒中不规律的饮食和睡眠习惯,有可能造成血脂代谢异常,血压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体重增加。时间久了,可能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脑缺血。另外,某些脑血管畸形和动脉瘤在没有出血时往往没有症状,但过大的压力和疲劳可能会诱发脑出血,导致脑卒中发作。
脑卒中的临床表现:脑卒中的最常见症状为一侧脸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感到无力,猝然昏扑、不省人事,其他症状包括,突然出现一侧脸部、手臂或腿麻木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神志迷茫、说话或理解困难;单眼或双眼视物困难;行路困难、眩晕、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无原因的严重头痛;昏厥等。根据脑动脉狭窄和闭塞后,神经功能障碍的轻重和症状持续时间,分三种类型。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颈内动脉缺血表现为,突然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失语,单眼短暂失明等,少有意识障碍。椎动脉缺血表现为,眩晕、耳鸣、听力障碍、复视、步态不稳和吞咽困难等。症状持续时间短于2小时,可反复发作,甚至一天数次或数十次。可自行缓解,不留后遗症。脑内无明显梗死灶。
2.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
与TIA基本相同,但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有的患者可达数天或数十天,最后逐渐完全恢复。脑部可有小的梗死灶,大部分为可逆性病变。
3.完全性卒中(CS)
症状较TIA和RIND严重,不断恶化,常有意识障碍。脑部出现明显的梗死灶。神经功能障碍长期不能恢复,完全性卒中又可分为轻、中、重三型。
4.脑卒中预兆
研究发现脑卒中常见预兆依次为:
(1)头晕,特别是突然感到眩晕。
(2)肢体麻木,突然感到一侧面部或手脚麻木,有的为舌麻、唇麻。
(3)暂时性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
(4)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
(5)与平时不同的头痛。
(6)不明原因突然跌倒或晕倒。
(7)短暂意识丧失或个性和智力的突然变化。
(8)全身明显乏力,肢体软弱无力。
(9)恶心呕吐或血压波动。
(10)整天昏昏欲睡,处于嗜睡状态。
(11)一侧或某一侧肢体不自主地抽动。
(12)双眼突感一时看不清眼前出现的事物。
脑卒中的预防:对脑卒中的预防遵循三级预防的策略:一级预防即针对具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积极治疗危险因素,同时定期监测其他危险因素的发生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疾病发生;已经证明,禁烟、限制膳食中的盐含量、多食新鲜水果蔬菜、有规律地进行身体锻炼、避免过量饮酒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此外,还需要对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采取药物治疗,以减少心血管病危险并预防脑卒中。二级预防即针对已发生过一次或多次脑卒中的患者,给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严重脑血管病发生,常用的5类降压药均可用于脑卒中二级预防;对已经患有糖尿病等其他疾病的人员开展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这些干预措施与戒烟相结合,往往可以预防近75%的血管性反复发作事件。三级预防即对已患脑卒中的患者,加强康复护理,防止病情加重。脑卒中的预防主要是危险因素的防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