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轻度脑缺血
老年人脑缺血
脑缺血的症状
脑缺血的原因
脑缺血治疗
颈椎病脑缺血

复方小续命汤有效成分组在慢性脑缺血大鼠模

复方小续命汤(Xiao-Xu-Mingdecoction,XXMD)是传统的中药复方,首记载于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该方常被用于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其疗效显著。XXMD抗脑缺血的有效成分组(AF-XXMD)与XXMD有一致的药理活性。通过AF-XXMD前期体内吸收成分及其代谢物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大鼠血浆和脑组织中有21个含量较高的化合物,它们的结构类型包括色原酮、三萜、黄酮、二氢黄酮、单萜、生物碱和苯丙酸。利用PharmMapper数据库进行反向分子对接,将预测的靶标在KEGG中进行中风相关通路的注释,并利用已报道的化合物活性相关文献,对反向分子对接结果进行验证,建立了AF-XXMD中化合物-靶点-通路的网络图(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潜在的活性化合物可以与多条中风相关代谢通路中的多个靶点相互作用。因此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定量测定AF-XXMD灌胃给药后,正常大鼠和慢性脑缺血大鼠的脑组织和血浆中这21个潜在的活性化合物的含量,用以研究AF-XXMD在脑缺血大鼠和正常大鼠的血浆和靶器官脑的药代动力学差异。

图1AF-XXMD中潜在活性化合物与中风相关靶点的网络图(红色和绿色实心圆分别代表潜在活性成分和中风相关靶点,灰色线代表经反向分子对接预测但是无文献报道的相互作用,蓝色线代表经反向分子对接预测和有相关文献报道验证)

这21个被测成分的多反应监测图谱见图2。另外,我们还对建立的方法进行了方法验证,表明了所建方法符合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技术要求,满足大鼠脑组织和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需要。

图2AF-XXMD的多反应监测图谱.a,19化学成分.b,麻黄碱和伪麻黄碱.1-21分别代表芍药苷、升麻苷、阿魏酸、异甘草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甘草苷、肉桂酸、5-O-甲基维斯阿米醇、黄芩苷、千层纸素A苷、汉黄芩苷、黄芩素、甘草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白杨素、甘草酸、甘草次酸、伪麻黄碱和麻黄碱.IS-1,IS-2,IS-3代表内标

在对AF-XXMD灌胃给药后收集的大鼠血浆和脑组织样本进行分析时,发现21个被测化合物中,有9个化合物可以同时在血浆和脑组织中测到,这9个化合物包括色原酮类化合物(升麻素和5-O甲基维斯阿米醇)、黄酮类化合物(黄芩苷、千层纸素A-7-O-葡萄糖醛酸苷、汉黄芩苷、汉黄芩素和千层纸素A)和生物碱类化合物(麻黄碱和伪麻黄碱)。除上述9个化合物以外,其余化合物仅能在给药后的1-2个时间点检测到,且浓度较低。在比较研究慢性脑缺血大鼠与正常大鼠的AF-XXMD药动学特征时,我们发现在慢性脑缺血病理模型下AF-XXMD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发生明显的改变,包括血脑透过率、脑部动态变化、脑部暴露量和脑组织不同部位分布(图3)。这些结果显示在病理模型下进行AF-XXMD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更有意义。

AF-XXMD灌胃给予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后,海马和皮层与其他脑组织相比存在明显的靶向分布差异(图3)。海马对记忆加强和空间导航非常重要,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最易遭受创伤的部位和慢性脑缺血导致记忆丢失的靶部位,研究AF-XXMD在海马的药代动力学十分有意义。因此,我们在这里用海马代表其他脑组织部位研究了AF-XXMD的药代动力学。

图3A,AF-XXMD中9个化合物在正常和慢性脑缺血模型组大鼠中脑部药代参数的主成分分析图;B,生物碱、黄酮和色原酮类化合物在模型组大鼠不同部位脑组织的AUC0-t值.C,AF-XXMD中9个化合物在模型组大鼠不同部位脑组织药代参数的主成分分析图

AF-XXMD灌胃给药后慢性脑缺血大鼠血浆和脑组织中黄酮、色原酮和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平均药时曲线、血脑透过率和相关性分析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色原酮类化合物在脑组织中暴露量最高,血脑透过率最高,在血浆中暴露量较高;生物碱类化合物在脑组织中暴露量相对较高,血脑透过率较高;黄酮类化合物在脑组织中暴露量相比较于其他类化合物最低,血脑透过率最低,但其在血浆中暴露量最高。综合分析这些化合物的药代特征和潜在活性,我们认为AF-XXMD对慢性脑缺血的治疗效果与色原酮、黄酮和生物碱类化合物作用于多个靶点和多条代谢通路有关。

药代特征体现出中药的君臣佐使配伍的一定规律,来自君药的成分(色原酮)在靶器官脑中暴露量最高,脑透过率最高,具有神经保护和脑血管保护作用;使药的成分(黄酮)在血液中暴露量最高,具有外周血管保护和抑制炎症的作用;佐药的成分(生物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图4血浆和海马中测到的AF-XXMD中化合物的平均浓度-时间曲线,AF-XXMD中9个化合物的血脑透过率和在海马中的AUC0-t值,AF-XXMD中9个化合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海马与血浆中的相关性研究(P0.05)

参考文献:

Wang,C.H.,Jia,Z.X.,Wang,Z.,Hu,T.,Qin,H.L.,Du,G.H.,Wu,C.S.,Zhang,J.L.,.Pharmacokineticsof21active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quexuezao.com/lnrnqx/8198.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