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轻度脑缺血
老年人脑缺血
脑缺血的症状
脑缺血的原因
脑缺血治疗
颈椎病脑缺血

第八单元神经系统疾病下

四、脑出血

病因

最主要的病因是高血压性动脉硬化。

发病机制

微动脉夹层动脉瘤形成、脑组织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50岁以上+高血压病史+活动或激动时发病+剧烈头痛、呕吐、血压明显升高。(1)壳核出血(内囊外侧型):高血压性脑出血最常见部位。典型“三偏”即对侧偏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同向偏盲,出血量大时,出现意识障碍。(2)丘脑出血(内囊内侧型):“三偏征”,以感觉障碍明显。

(3)脑桥出血:大量出血累及脑桥双侧,迅速出现深度昏迷、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四肢瘫痪和中枢性高热。(4)小脑出血:常有眩晕、频繁呕吐、共济失调与眼震而无瘫痪;重症常迅速出现昏迷、中枢性呼吸困难,常因枕骨大孔疝形成而死亡。

(5)脑叶出血: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出血脑叶的定位症状。

检查

①CT检查(首选)示:圆形与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边界清楚。②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呈均匀血性。

诊断

50岁以上+高血压病史+活动或激动时发病+剧烈头痛、呕吐、血压明显升高+CT密度增高影。

治疗

(1)内科治疗:①安静卧床、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

②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③控制血压;

④亚低温治疗;

⑤并发症处理:控制癫痫首选苯妥英钠或地西泮静脉注射。

(2)外科治疗:清除血肿、制止出血。

五、蛛网膜下腔出血

病因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底囊性动脉瘤破裂,其次为脑动静脉畸形。

发病机制

当动脉瘤破裂,血液涌入蛛网膜下腔,引起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梗阻性脑积水,脑血管痉挛,严重者发生脑梗死及继发性脑缺血。

临床表现

(1)表现:①起病前有头痛、恶心症状;②常在剧烈运动和活动中突然起病,③剧烈头痛呈爆裂样发作,并伴喷射性呕吐;④体检脑膜刺激征明显。

(2)严重并发症:①再出血;②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检查

①CT示脑基底部脑池、脑沟及外侧裂的高密度影;

②脑脊液检查:起病12小时后为均匀血性,压力增高,离心后呈淡黄色;

③脑血管造影:可明确病因,但急性期检查可能诱发再出血。

诊断

突发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CT示脑基底部脑池、脑沟及外侧裂的高密度影+脑脊液呈均匀血性。

治疗

①一般处理:绝对卧床4~6周。避免用力;保持大便通畅;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再出血和迟发性脑梗死。②降低颅压:常用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等。因颅内血肿而病情加重者可采用减压术或脑室引流术。③止血剂:常用6-氨基己酸及氨甲苯酸。④防治脑血管痉挛:尼莫地平口服。⑤手术治疗:夹闭动脉瘤是防止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最有效的治疗措施。

常见脑卒中鉴别表:

鉴别要点

动脉血栓性脑梗死

脑栓塞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病年龄

60岁以上多见

青壮年多见

50~60岁多见

不定

常见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

心脏病、房颤

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瘤、血管畸形

起病状态

安静时、血压下降时

不定

活动、情绪激动、血压升高时

活动、激动时

起病速度

较缓(小时,天)

最急(秒、分)

急(分、小时)

急(分)

意识障碍

较少

少、短暂

常有、进行性加重

少、轻、谵妄

头痛、呕吐

少有

少有

常有

剧烈

偏瘫等

多有

多无

脑膜刺激征

偶有

明显

头颅CT

脑内低密度灶

脑内低密度灶

脑内高密度灶

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

脑脊液

多正常

多正常

血性、压力高

均匀血性

DSA

可见阻塞的血管

可见阻塞的血管

可见破裂的血管

可见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quexuezao.com/nqxdyy/58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