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轻度脑缺血
老年人脑缺血
脑缺血的症状
脑缺血的原因
脑缺血治疗
颈椎病脑缺血

喜讯丨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复旦大学附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医学部)评审结果于9月27日正式揭晓,医院总共荣获9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医院康复医学科喜获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2项面上项目和4项青年项目,刷新历史记录。

年医院康复医学科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简介

1、白玉龙

博士,主任医师

获得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前期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其中2项已顺利结题,1项在研。

项目负责人:白玉龙,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科室副主任

项目名称:CIMT通过调节双侧皮质-红核通路改善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的机制研究

项目批准号:

项目简介:脑具有高度可塑性,反复强化训练可调控神经元的兴奋性,促进大脑功能重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我们提出CIMT可以通过提高双侧皮质红核通路可塑性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的假说。为此,我们拟采用影像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进一步探究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项目临床意义:探讨CIMT促进脑缺血后患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为脑卒中后运动康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2、余克威

博士,主治医师

获得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前期已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年已顺利结题。

项目负责人:余克威,博士,主治医师

项目名称:基于丰富环境调控线粒体动力学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神经功能重塑机制研究

项目批准号:

项目简介: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是严重的临床问题。前期研究发现,丰富环境可改善缺损的神经功能,并且线粒体在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后神经功能重塑中具有重要作用。本项目将通过丰富环境调控线粒体动力学,从脑缺血后的线粒体分裂与融合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从而明确丰富环境调控线粒体动力学在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后神经重塑的作用机制。

项目临床意义:丰富环境调控线粒体动力学可以突破现有康复治疗的机制瓶颈,为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精准康复提供了理论支撑。

3、丁力

博士,主管治疗师

获得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同年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项目1项。

项目负责人:丁力,博士,主管治疗师

项目名称:镜像视觉反馈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准备网络的重塑作用及机制研究

项目批准号:

项目简介:本项目通过构建运动准备网络,探究MVF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准备网络的重塑作用和神经机制,并首次从具身化角度探讨重塑机制的关键节点,为后续神经调控研究提供可能靶点及前期基础。

项目临床意义:本项目的成功获批将为改良MVF干预范式、促进其疗效提供新理论和新思路。

4、华艳

硕士,住院医师

获得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同年获得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药科研项目1项。

项目负责人:华艳,硕士,住院医师

项目名称:左侧Dlpfc-rTMS联合CIMT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及其机制研究

项目批准号:

项目简介:脑卒中幸存者在恢复期大多遗留患肢活动障碍和情绪问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我们提出两者的联合治疗或可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假说。本研究拟通过多种影像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评估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项目临床意义:本研究从情绪角度出发,希望为脑卒中后运动康复提供新的干预靶点。

5、李策

博士,住院医师

获得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项目负责人:李策,博士,住院医师

项目名称:脑缺血后运动训练通过5-HT2AR/C2+通路调控移植神经干细胞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

项目批准号:

项目简介:本课题提出“运动训练通过5-HT/5-HT2AR调控移植NSCs向OLs分化”的假说。为验证假说,首先在细胞水平检测5-HT2AR调控NSCs分化的作用及分子机制;其次,将NSCs移植入脑缺血大鼠梗死灶周边区域,检测运动训练及5-HT2AR对神经功能恢复、髓鞘形成情况、体内5-HT表达水平的影响。

项目临床意义:本研究创新性提出了5-HT/5-HT2AR在运动训练诱导的NSCs向OLs分化在脑缺血后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将为脑缺血后运动功能康复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

6、张群

博士,住院医师

获得年国自然青年项目。同年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项目1项。

项目负责人:张群,博士,住院医师

项目名称:5-HT2AR在小脑rTMS促进脑缺血模型大鼠运动环路重塑中的作用研究

项目批准号:

项目简介:缺血性脑卒中远隔脑区的功能抑制是影响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重要因素。前期研究发现,利用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TMS)激活病灶对侧小脑,可明显改善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本课题组将从“5-HT2AR”靶点,深入探索小脑rTMS对于运动环路重塑的具体作用及机制。

项目临床意义:本课题为进一步明确小脑rTMS对于脑缺血后运动环路的重塑机制及其干预有效性的分子标记物,提供理论证据。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这收获的季节,年度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花落医院康复医学科,这不仅仅是我们学科的一份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医院康复医学科自年由吴毅教授获得学科第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以来,至今已先后获得3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康复医学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也为学科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型人才。

习总书记在《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强调,“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探索。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驱动技术创新,才能让学科永葆青春。因此一直以来学科特别重视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的密切结合,基础研究来自了临床工作;通过基础研究探讨临床的康复治疗作用机制,推动临床工作不断进步和提高。

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得到了全院领导及科室同仁们的高度重视。自年下半年开始,科室同仁们就积极开展了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准备工作,组建申报小组及团队,相互学习和讨论,高度重视申报项目的数量和质量,重视科研诚信和规范。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医院及科室开展线上线下申报培训和学术辅导,克服重重困难,切实保障和提高了基金申报书的质量。在多方支持下,年度康复医学科最终获得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在年度数量上是史无前例的,创历史新高。

科室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简介

医院康复医学科一直非常重视学科的发展,重视科研工作及人才培养。我科自年至年,已培养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科室人员临床及科研素养,科室先后派出50余名员工、研究生、博士后等,到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临床单位或或科研单位,学习并开展临床及科研工作,大大提升了科室的临床诊疗水平以及科研创新能力。

近5年来,科室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73项,其中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科技攻关和支撑项目等6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面上/青年/国际合作项目20项,上海市科委/卫健委/市级/大学/医院等各类科研项目47项;发表论文和综述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7篇。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及其他各类科研奖项共2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奖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等。

最后,由衷祝贺康复医学科6位同仁,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愿大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做好医学科学研究工作,进一步促进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不断探讨康复治疗新技术,提升康复治疗的水平,造福更多有康复需求的患者!

作者简介

余克威博士,主治医师,复旦大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主要从事神经康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发表21篇论文,其中SCI论文17篇;获得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医院优秀住院医师、医院优秀人才“华秀奖”奖励计划,曾在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进行短期访学。

编辑:刘加鹏

版块负责人:贾杰

审核:吴毅、田闪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quexuezao.com/nqxdyy/62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