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医院的AmieW.Hsia医生和MarieLuby博士等通过对AIS患者进行连续弥散加权成像扫描观察,证实这种早期ADC逆转的现象可能与血管再通有关。
————摘自文章章节
01
背景
脑缺血后早期,核心区核磁共振成像表观弥散系数(ADC)下降,反映相应脑组织细胞性水肿。在rt-PA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EVT)的患者中可观察到ADC回升现象。对于此现象有何预测价值,目前尚不明确。来医院的AmieW.Hsia医生和MarieLuby博士等通过对AIS患者进行连续弥散加权成像扫描观察,证实这种早期ADC逆转的现象可能与血管再通有关,论文发表在年5月的Stroke期刊上。
02
方法
回顾性纳入多中心经EVT(联合或不联合静脉溶栓)或单纯静脉溶栓(IVT)的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要求具有合格的基线及24小时MR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成两组,并按照年龄相近原则、性别、基线NIHSS进行1:1匹配。
MR检查采用的是3T扫描,弥散张量成像采用参数如下:重复时间-ms,回声时间63-81ms,3.5层厚,12-16方向,采用b=0及b=s/mm生成同质性弥散加权成像图及相应ADC图(ADC≤μm2/s定义为核心区)。
再通评价:完全再通定义为EVT术后即刻TICI评分2b或3级,或24小时无创影像学提示原灌注缺损(TTP、MTT、Tmax)区域完全恢复。
核心区影像分析:核心区逆转的程度定义为基线MR所见核心区在24小时ADC仍≤μm2/s的范围比例。该过程采用Mipav软件自动匹配计算。
03
结果
共纳入50例患者,中位年龄66岁,其中68%为女性,中位NIHSS18分。EVT组25例,IVT组25例。24小时再通者32例(64%)。按照是否再通分组,两组年龄、性别、转院率、基线NIHSS、是否静脉溶栓均无显著差异。再通组核心区体积较小(9v.s.35ml),但无统计学意义(P=0.),基线ADC值更高(v.s.μm2/s,P=0.)。(表1)
对24小时MR影像分析发现,再通组中位ADC为μm2/s,而未再通组浮动在-μm2/s之间。两组24小时ADC的差异在经基线ADC校正后仍然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再通组核心区ADC逆转率显著高于未再通组(69%v.s.22%,P=0.)。图1展示EVT/IVT后血管再通患者24小时ADC逆转现象。再通组24小时DWI高信号区域体积增长更少(29v.s.79ml,P=0.),第5天DWI高信号区域体积显著小于非再通组(39v.s.93ml,P=0.)。
在24小时核心区逆转的患者中症状明显改善(NIHSS下降8分或以上)率更高(64%v.s.13%,P0.),出院NIHSS更低(3v.s.9,P=0.)。
图1.上栏:EVT患者:54岁男性,发病2小时,NIHSS23分,基线DWI体积26ml,ADC降低,医院予以静脉溶栓后转入并接受EVT治疗,距分诊后90分钟内完全再通,TICI3级。24小时后ADC逆转,早期神经功能改善,NIHSS下降至8分,24小时及5dDWI梗死体积分别为30(较基线进展)、34ml。中栏:静脉溶栓患者:45岁女性,发病2小时,基线NIHSS17分,基线DWI体积46ml,ADC下降,分诊后70分钟内完成静脉溶栓,24小时完全再通,ADC逆转,24小时NIHSS下降至8分,24小时及5dDWI梗死体积分别为28(较基线逆转)、44ml。下栏:静脉溶栓患者:59岁女性,发病39分钟来院,基线NIHSS22分,基线DWI体积ml,ADC下降,分诊后69分钟内完成静脉溶栓,未再通,ADC无逆转,24小时NIHSS22分,24小时及5dDWI梗死体积分别为、ml。
04
结论
脑梗死后早期ADC逆转与血管完全再通、梗死灶进展小及更好的临床预后相关。作者认为,ADC逆转的可能机制有:1.血管再通加速了血管源性水肿,核心区仍不可逆破坏;2.血管再通后ATP依赖性离子跨膜转运得到恢复,细胞性水肿减轻;3.以上两种机制都有。ADC逆转而DWI仍保持高信号可能能够鉴别前两种机制,因此IVT/EVT后MR的转归也许能作为一种影像学标志物用于指导后续治疗。
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TJ博士
北京医院
审校
吴培博士
哈尔滨医院
终审
刘建民教授
医院卒中中心
主任
微出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再通后预后的影响脑微出血灶少于5个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适合机械取栓治疗机械性血栓切除术治疗轻、中度脑卒中疗效的分析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