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轻度脑缺血
老年人脑缺血
脑缺血的症状
脑缺血的原因
脑缺血治疗
颈椎病脑缺血

张争昌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经验论文

北京治疗白癜风疾病哪家好 http://www.wxlianghong.com/

张争昌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经验

王颖张莉君指导:张争昌

(医院针灸科,陕西西安)

摘要:目的:介绍张争昌主任医师按经络脏腑辨证治疗中风恢复期肢体言语等功能障碍临床经验。方法:跟师学习,总结所长。结论:张争昌主任医师在临床治疗中风病恢复期肢体言语等功能障碍主要采用头体针结合的治疗方式,根据患侧肢体功能障碍类型选用不同经脉腧穴,注重针灸补泻原则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疗效显著。

关键词:针灸;中风病;经验

中图分类号:R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3--02

医院针灸科张争昌主任医师,陕西省名老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业医30余载,衷中参西,学验俱丰。笔者有幸跟师,受益颇多,兹将张争昌老师多年治疗恢复期中风偏瘫患者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病名释义

中风乃中医学病名,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具有高发病,高致残,高死亡,高复发等特点。属于现代医学脑血管意外的范畴,主要包括脑出血、脑栓塞、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缺血、脑血管痉挛等脑血管病。临床常见患者一侧半身瘫痪,失语,吞咽困难、大小便控制障碍等症状。本病主要因发病特点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病情急骤,症状多端,病情变化快,故名中风、卒中。由于患者长期的起居失常,饮食失节,劳逸失度而引起肝肾不足,气血阴阳失调。在此基础上,或阴虚阳亢,或虚风上扰,或气血瘀滞,或浊阴阻窍,最终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发为中风[1]。本病常一定程度上留有后遗症,发病年龄也逐渐趋向年轻化,因此,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生命及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之一。

2针灸介入时机

张老师认为针灸治疗中风的介入时机是针灸治疗中风能否提高疗效的关键点,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应区别对待。

2.1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主要是因脑血栓形成或栓塞性脑缺血或脑血管痉挛等原因,造成所供应的脑神经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从而使该部分脑组织功能丧失。所以,针刺的介入越早越好,针刺介入越早越能尽快疏通经脉,减少因缺血而致的脑神经组织的坏死,或尽快建立侧支循环,减少神经功能的缺失。

2.2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流动力学突变,脑部血管破裂,血溢脉外,其所供应的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而发病。张老师认为在发病急性期处于抢救阶段,常常会出现血压过高,针灸不宜立即介入,而是在生命体征平稳后3~5d,针灸介入较为合适。此时针刺还要注意根据患者的敏感度以及对针灸的耐受度进行,刺激强度不能过大。对于出血性中风的治疗,有些临床医师过于小心谨慎,因噎废食,在早期一律不使用针灸,这样往往会延误治疗时机,造成不可逆转的神经坏死。研究报道,针灸作为传统治疗方法有利于中风急性期患者的神经、吞咽、言语等功能障碍的恢复和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2]。如何掌握好这个度,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是很关键的问题。

3辨证选穴

3.1肢体活动障碍中风偏瘫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其表现因人,因病,发病的早、中、后遗症期各有不同。早期多表现为弛缓性瘫痪,后遗症期则出现不同程度的痉挛性瘫痪。在治疗上多数医者在取穴上以阳经的穴位为主,时而有效,时而无效,有时候瘫痪程度亦有所加重。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治疗,是我们针灸治疗的核心和关键。现代医学侧重于中风急性期的治疗,对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治疗则效果不佳。而针灸在结合中西医疾病诊断和认识的基础上,可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对中风各期病变进行分期辨证治疗,效果显著[3]。对恢复期的治疗,重在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对后遗症的治疗,重在益气活血。恢复期以疏通为主(泻),后遗症期以补泻相兼,以补为主(补)。在组方时应遵循整体观念的基本原则,即:全身整体选穴加局部选穴是确立腧穴处方的大法。绝不能偏废,只注重整体选穴或只注重局部选穴都是我们针灸治疗中风的禁忌。

在具体治疗中,张老师始终坚持头针、体针相结合的原则。对肢体偏瘫或功能障碍,重视关节局部腧穴的选用。

不能握拳,以取腕关节局部阴经的腧穴为主,如大陵、内关;手指不能伸开,以取腕关节局部阳经的腧穴为主,如阳溪、外关,辅以温针灸或电针。

屈肘不能或无力,以取肘关节阴经的腧穴为主,如尺泽、曲泽(弛缓型);肘关节不能伸开,以取肘关节阳经的腧穴为主,如天井、消泺(痉挛型)。

膝关节萎软无力,以取膝关节周围腧穴为主,如阳陵泉、梁丘、曲泉、迈步、膝关等(弛缓型);膝关节屈曲不能或无力,以取委中、委阳、合阳、殷门、承山为主。

一般来说,偏瘫患者,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的比较多,即上肢为阳缓阴急,下肢为阴缓阳急,此时若在上肢的屈肌取穴,下肢的伸肌取穴,针刺多会加重痉挛。反之如果于上肢的伸肌取穴,于下肢的屈肌取穴针刺,则完全是另一种结果。即拮抗肌取穴针刺治疗偏瘫患肢痉挛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中风偏瘫出现下肢外旋、外翻重取下肢阴经腧穴,如箕门、血海、阴陵泉、阴谷、太溪等。出现下肢内旋、内翻以取阳经的腧穴,如髀关、风市、阳陵泉、悬钟、申脉、丘墟、解溪等。

对偏瘫在3个月以上者,应加用华佗夹脊穴,上肢偏瘫取颈部5、7夹脊穴。下肢偏瘫,应加用腰部1、3、5夹脊穴。对半年以上的中风偏瘫患者,应重视穴位注射及艾灸的应用。取穴原则同针刺原则。每次上、下肢各取2个穴位,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及黄芪注射液,交替使用,每穴1.5~2mL,隔日治疗1次。同医院王乐亭教授的督脉十三针(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长强)刺1寸深。对体质虚弱的患者,加灸百会、关元、神阙三穴和五脏俞加膈俞交替使用。偏瘫患者3个月内宜加用电针,三个月以上者应以艾灸为主。针对中风后偏瘫患者受累肢体同时进行康复训练亦可提高疗效[4]。

3.2言语功能障碍对言语功能障碍者,应加用金津、玉液,速刺不留针,宜出血量大,加舌三针(舌中央向咽部斜刺一针,约1~1.2寸,傍0.5寸各1针,刺法同前)。风池(双)、哑门(可刺至1.5寸),每周2次,5次为1个疗程。同时可配合头皮针及言语功能训练,疗效显著[5]。

3.3假性球麻痹对出现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患者,速刺喉三针,廉泉、夹廉泉、风池、翳风向喉结深刺2寸,加咽后壁点刺。

3.4便秘对便秘患者刺肺腧(双)、大肠腧(双)有良好的通便作用。

3.5共济失调对小脑梗塞或出血出现的共济失调,在辨证取穴的基础上加刺头针平衡区。

3.6肢体肿胀对肢体肿胀的患者,在辨证取穴的基础上加选水分、复溜,有明显的利水消肿作用。

3.7其他重视刺血疗法对中风偏瘫的应用。如后遗症患者针刺结束前,沿督脉大椎—腰阳关,膀胱经大杼—大肠俞行梅花针叩刺。膝关节出现痉挛可在委中穴梅花针重叩,加拔大号火罐,留罐10min。对于神志、意识障碍的患者可加十二井穴或于十宣穴放血有明显的醒脑作用。

4影响疗效的几个因素

针灸的时机与病程:针灸介入的时间越早疗效越好,并称在1个月内疗效明显好于一个月以上;病灶大小:梗塞灶在1.5cm者的疗效好于梗塞灶在1.5cm~3cm的患者,出血量在30mL以下的患者疗效明显好于30mL以上的患者;病灶部位:梗塞及出血部在基底节区的疗效明显好于脑干出血、梗塞的患者;头针及体针结合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体针或头针的疗效;年龄与疗效的关系:年龄在60岁以下的患者其疗效好于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辨证取穴处方及针刺取穴准确度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5病案举例

赵某,女,62岁,年9月8日就诊,主诉: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伴言语不能2个月。现病史:2个月前突感右侧肢体发软无力,言语不能,医院就诊,CT:左侧基底节区大面积梗塞,经治疗病情平稳出院。查体:神志清楚,运动性失语,右上肢抬肩,屈肘,伸腕,手指功能均受限,右下肢内翻,内旋,舌黯红,苔薄,脉弱。既往体健,平素无高血压病史。

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

西医诊断:脑梗塞恢复期。

辨证:络脉空虚,瘀血痹阻。

治则:益气活血化瘀。

取穴:头针:左侧颞三针,

体针:右上肢:肩髃、肩髎、肩前、天宗、秉风、曲池、手三里、手五里、天井、阳溪、合谷、八邪。右下肢:髀关、风市、梁丘、足三里、阳陵泉、悬钟、丘墟、解溪。用平补平泻手法,10min行针1次,加用G电针机,上肢肩髃、手三里接电极一组,下肢风市、阳陵泉,悬钟、丘墟各接电极一组,选连续波,通电15min,留针30min,起针后于肩周,髋部拔罐,留罐10min,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除按以上办法头体针结合治疗半身不遂外,速刺舌面三针、金津、玉液,使其出血,出血量约10mL为度,速刺颈三针,哑门深刺1.5寸,严格掌握,风池深刺至有眼睛发亮为度。二诊患者家属叙述:效果好,一次治疗后病人已能发出“爸,妈,好”等简单词语。后每周速刺舌三针,颈三针两次。加服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赤芍12g,川芎12g,当归15g,地龙12g,黄芪90g,桃仁9g,红花9g,太子参15g,丝瓜络9g。1剂/d,早晚各mL空腹口服。疗程间休息7d,再进行下1个疗程的治疗,经5个疗程治疗后,患者右半身活动功能明显好转,能和家人进行简单的生活交流。

6总结

张老师在临床治疗中风病主要采用头体针结合的治疗方式,头针主要选取健侧“颞三针”(广州中医药大学靳瑞教授创立的“靳三针”),上肢腧穴选用: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手指屈伸不利者加用“八邪”;下肢选穴根据患者有无足内翻、足外翻或二者均无,选穴各不相同。足内翻者采用补阳泻阴法,仅针刺阳经穴位;足外翻者采用补阴泻阳法,仅针刺阴经穴位;二者均无者取穴以关节周围为主以通利关节。

张老师再三强调,临床治疗切记辨病辨证,不可一概而过,只要辨证准确,取穴得当,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彭建东.中国针灸妙论技法[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66.

[2]徐亭亭,齐瑞,马震震.针灸治疗急性期脑中风的研究进展[J]中

国中医急症,,23(6):,.

[3]张舒峣,李静.浅析针灸对于中风的分期辨证论治[J].河北中医,,36(11):,.

[4]董瑞兰.针刺配合康复治疗中风后偏瘫38例[J].陕西中医,,33(11):-.

[5]李世龙.针刺治疗中风后失语症的研究概[J].陕西中医,,36(4):-.

声明:文章由原文作者提供,针道传承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相关阅读

中医针灸医案《张争昌临证医案》

张争昌:罐针结合治疗哮喘急性发作例观察

张争昌:《外台》无名灸研究

张争昌:针刺三步法治疗急性湿热型面瘫例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quexuezao.com/nqxdyy/6825.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