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注:本文发表于5月4日,法国大选结果尚未出炉。
本次的法国大选全程专注于国内事务和人身攻击,展现出了(至少)两个显著特点。
首先,辩论几乎无视外交事务,对法国在现有的世界格局变换中扮演的角色避而不谈。
其次,辩论根本没有提及这场全球格局变化的深刻影响,也没有提到应对未来危机的最佳手段。这一点尤其适用于亚太地区,法国近些年来在亚太地区推行了很多高效率和高回报的政策,亚太的重要性也意味着它对法国的未来可能产生深远影响。
法国在亚太的地位
首先,法国需要亚太地区作为潜在的经济扩张方向。法国的繁荣与亚太地区密切相关:双方贸易交往增长迅速;法国在亚太地区有超过亿美元的投资,比亚太在法国的投资高4倍。
第二,亚太稳定性与法国利益息息相关。法国在亚洲的领地包括印度洋的马约特岛和留尼旺岛,太平洋地区的新喀里多尼亚岛,波利尼西亚群岛,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和克利珀顿岛。法国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群岛有一百六十万居民,同时还是世界第二大专属经济区,这关系到法国最核心的利益,也解释了法国积极保护航行自由等其他方面的原因。
第三,从网络安全到移民问题引发的国际危机挑战了每一个国家、社会和个人。这些全球问题只能由全球共同解答,这也要求法国与亚太的密切合作。
奥朗德政权在亚太地区的遗产
在奥朗德政权期间,法国在亚太地区的参与更加深入和多样,并且被评价为一个重要、长期和有效的伙伴。
法国成为亚太地区主要的武器进口国,并与其战略伙伴在培训、技术、工业、演习以及其他方面的合作上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新的合作也需要进一步加深和扩大。
国家间的交流也为互通信息、保持对话和互相理解起到了重要作用。国防部长LDrian就多次利用香格里拉对话这个平台就亚太问题表达法国立场和进行战略分析,并呼吁更多合作。
大选过程与结果对法国地位的影响
基于法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它在这次大选几乎被完全忽视就非常令人吃惊。竞选中即使提及亚太地区,也是从一个被曲解的笼统角度(亚洲仍然是中国的同义词!),而不是微妙的、实际的连贯分析。最初的11位候选人中没有一个参与过亚洲项目,也没有定期接触或者访问过这个地区。年新喀里多尼亚岛的公投,或者中国的一带一路这些有着重要影响的事件几乎没有被提起。
这场选举确实会对法国的亚太政策产生深远影响。更重要的是,两位候选人,勒庞和马克龙,反映了两股互相冲突的对外原则:法国政坛目前冲突最激烈的民族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合作与单边主义。
勒庞来自右翼极端政党“国民阵线”,挑战法国现状,试图挽救“法国文明”。在她的竞选过程中,她批评亚洲(比如中国)应该为法国的去工业化和失业率负责(尽管“国民阵线”的T恤和旗帜都是在中国和孟加拉国生产的)。她反对欧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反对与欧盟内部的任何自由贸易协定,因为它们会“摧毁法国本土工业”。她也并没有提及法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参与,仿佛法国的全球地位与其军事实力和他国合作无关。
马克龙则旨在实现谨慎的经济复苏和建立一个更强健的欧盟。外交部长的支持表示,即使马克龙在竞选期间并没有提到法国在亚太地区的参与,他上任以后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会得到真实的评估和承认。马克龙还希望提升法国在欧洲内部的战略存在。经济部长的经验让他对中国、印度,以及不那么重要的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利与弊有了自己的评估。这位候选人很有可能在已有框架内利用欧盟来增进与越南,新加坡和韩国的贸易协定。在跨太平洋伙伴协议流产以后,这些贸易协定备受期待。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