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急诊,经常会有患者拿着头颅CT或者核磁共振报告医生,不好了,我得脑梗了,我片子报告“腔梗”了!怎么办?我要开点什么药吃么?甚至有兄弟科室的年轻同道们也会指着报告跟患者说:看,有腔梗呢,要看神经内科呢!
其实,片子报告的“腔梗”、“腔隙灶”、“缺血灶”,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脑梗死;反而言之,片子报告“未见明显异常”,也并不能断定就没有“脑梗死”,就不把病情当回事;还是需要请神经内科医生把把关。
现在医疗条件好了,健康意识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头晕、头痛、脸麻、手麻、脑子不够用,生怕自己“脑梗”了,就去拍一下CT,甚至核磁共振,还有些原来脑梗过的自己认为要半年或一年拍个片子。片子报告上最常见的就是“腔隙性梗死”“腔隙性缺血灶”。很多人看到这些报告,往往会十分害怕、寝食难安,生怕就此带上脑梗的帽子。
其实,片子报告上的“腔隙性梗死”“腔隙性缺血灶”并不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脑梗死”。这些被统称为“无症状性脑血管病”。这些腔隙性病灶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正常的,就有点像人额头的皱纹和头上的白发,是衰老的表现;有些梗死灶的位置比较特殊,从病灶的位置推测多为既往的、陈旧的梗死灶,只是当时症状很轻或没有出现相应的症状。这类患者被医生确诊后,需要重视。
因此,CT和核磁共振都是辅助检查,医生需要结合病史、症状和体征,才能给出准确的诊断。对于没有症状的人,片子上报了“腔隙性梗死”和“腔隙性缺血灶”,大家先无需惊慌,请到我院神经内科的卒中专病门诊就诊。
但一旦出现了突然发生的口角歪斜、一侧手脚无力、讲话困难等症状,这可能就是真正的脑卒中了。这时,我们急性卒中团队的医生强烈建议尽快到就近的卒中中心就诊。
中风口诀
——“中风”,熟记,
中风早期发现你能行!
1:看“1”张脸:脸上有无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的表现;
2:查“2”只胳膊:平举两只胳膊,有无单侧无力;
0:聆“0”听语言:有无会讲话不清,表达困难。
如果发生上述任何症状,应立即拨打!
我院卒中专病门诊,旨在为有脑卒中高危因素的人群进行筛查,建立健康管理档案,指导患者科学防治脑卒中。
脑卒中有哪些危险因素?
1、主要危险因素
(1)高血压(包括正在服用降压药物患者)
(2)高胆固醇血症(包括正在服用降血脂药物患者)
(3)糖尿病
(4)年龄超过50岁
2、一般危险因素
(1)心房颤动(房颤)或有其他心脏疾病
(2)有呼吸睡眠暂停(打鼾)
(3)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儿女)中有过脑卒中或心脏病史
(4)吸烟
(5)大量饮酒
(6)缺乏体育运动
(7)膳食中含饱和脂肪酸或油脂过多
(8)明显超重或肥胖
(9)男性
(10)牙龈经常出血、肿痛、萎缩、牙齿松动、脱落
(11)缺血性眼病
(12)突发性耳聋
具有以上2项主要危险因素,或具有1项主要危险因素和2项以上(包括2项)一般危险因素,或既往有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者,建议接受脑卒中筛查。
脑卒中门诊首次就诊需要接受初筛,专业医师首先会了解就诊者的生活习惯、血压等基本情况,经过危险因素评估后,如有必要,再让就诊者接受筛查套餐,完善相关的检查结果,项目包括:
1.血液化验项目内容:同型半胱氨酸、血常规、肌酸激酶、生化(肝肾功能、血脂、血糖),需空腹抽血;
2.心电图;
3.颈部血管超声。
拿到以上检查结果后,即可再次到卒中专病门诊挂号复诊。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再次进行评估,确定防治方案,并为高危患者建立脑卒中健康档案。
需要接受治疗的患者,医院将会提供门诊定期随访、健康管理、规范化药物治疗等服务;病情严重的患者,将由筛查门诊转介到各个专科继续就诊;以避免或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让脑卒中筛查这盏明灯
指引您的健康之路!
卒中专病门诊
适应症: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高血压、肥胖病或既往有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等脑卒中高危因素的人群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全天
门诊地点:神经内科(脑病科)门诊
挂号方式:门诊挂号处、自助挂号机、网上预约
出诊医师:由脑卒中专业组的医师轮流出诊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