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寿命得到了明显延长。与此同时,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痴呆症患病率在不断增加。
痴呆分为4种类型:
1、阿尔茨海默病,简称老年性痴呆或老年痴呆症;
2、血管性痴呆;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
3、混合性痴呆:上述两种痴呆的混合表现;
4、其他原因引起的痴呆:包括大脑炎症、中毒、肿瘤、内分泌、外伤等原因引起的痴呆。
其中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最为常见,约占90%。上期内容主要讲述了阿尔茨海默病,本期讲述另一种类型的痴呆——血管性痴呆。
什么是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是由脑血管疾病如多发性脑梗死、脑缺血性损伤或少数颅内出血引起的脑部损伤所致的一组获得性神经精神病学功能障碍性疾病。
血管性痴呆(VD)是在阿尔茨海默病(AD)之后第二常见的痴呆,65岁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大约为5%,其中阿尔茨海默病占全部痴呆的50%,血管性痴呆占20%,阿尔茨海默病合并血管性痴呆占10%~20%,即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为1.1%~3.0%,年发病率在(5~9)/人。
临床特征和分类
根据病因、累及的血管、病变脑组织的部位、神经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可将VD分为多种类型,以下根据起病的形式简述几种主要的类型:
急性血管性痴呆
1、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由多发性脑梗死累及大脑皮层或皮层下区域所引起的痴呆综合征,是VD的最常见类型。表现为反复多次突然发病的脑卒中,阶梯式加重、波动病程的认知功能障碍,以及病变血管累及皮层和皮层下区域的相应症状体征。
2、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SID):由单个脑梗死灶累及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的皮层、皮层下功能部位所导致的痴呆综合征。
大脑后动脉梗死累及颞叶的下内侧、枕叶、丘脑,表现为遗忘、视觉障碍,左侧病变有经皮质感觉性失语,右侧病变空间失定向;
大脑前动脉影响了额叶内侧部,表现为淡漠和执行功能障碍;
大脑前、中、后动脉深穿支病变可累及丘脑和基底节而出现痴呆。表现为注意力、始动性、执行功能和记忆受损,垂直凝视麻痹、内直肌麻痹,会聚不能,构音障碍和轻偏瘫。内囊膝部受累,表现为认知功能突然改变,注意力波动,精神错乱、意志力丧失、执行功能障碍等。
3、分水岭梗死性痴呆:属于低灌注性痴呆。影像学检查在本病的诊断中有重要作用,表现为经皮质性失语、记忆减退、失用症和视空间功能障碍等。
4、出血性痴呆:脑实质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引起的痴呆。丘脑出血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
亚急性或慢性血管性痴呆
1、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呈进行性、隐匿性病程,常有明显的假性球麻痹、步态不稳、尿失禁和锥体束受损体征等。部分患者可无明确的卒中病史。
2、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是一种遗传性血管病,晚期发展为血管性痴呆。
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
高龄、吸烟、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高半胱氨酸血症、
痴呆家族史、反复性卒中史和低血压者等
病程发展
血管性痴呆多见于反复“小中风”的病人。在中风康复后,智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病情稳定;但是,再次“小中风”后,发作又加重,最终出现痴呆。
病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
有类似神经衰弱的表现,如头痛、头昏、失眠、耳鸣、易疲劳、易激动等。
中期
出现以下比较明显的精神障碍。明显的记忆力减退,特别是对近期发生的事情忘性大,但对二三十年前的事却能较好地回忆;计算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绪极不稳定,容易激动和伤感,往往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痛哭流涕、大发脾气或欣喜忘形等。
由于血管阻塞的程度可能时轻时重,病人的病情也会随着波动,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但病情发展的总趋势还是每况愈下,“糊涂”的时候愈来愈多。在痴呆的进程中,部分病人会出现疑心和妄想,认为有人陷害他、偷他家的东西等等。
晚期
病人连吃饭、大小便也不能自理,甚至连亲朋好友都不认识。
预防和治疗
血管性痴呆被认为是目前惟一能够有效防治的痴呆,因此早期发现和及时诊断、治疗至关重要。
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复发,是预防的关键。如果已确诊为血管性痴呆,要尽快进行治疗。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是长期的,要坚持遵从医生的嘱托治疗,不能掉以轻心。要多跟病人交流,一定要持之以恒,这对病人的康复很有帮助。
相关文章阅读:
1、全国独家芪蛭通络胶囊
2、全国独家——参柏舒心胶囊
3、龙菊清肝胶囊—中药降血压治标更治本
4、芪蛭通络胶囊之
5、脂脉康胶囊——中药降脂绿色他汀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