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机械取栓术(mechanicalthrombectomy,MT)已成为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首选治疗方式。然后,对于年龄≥90岁的患者群究竟是否行介入治疗目前尚缺乏相关证据支持。目前指南认为高龄并不是取栓禁忌症,且既往研究报道显示:在80岁以上患者中,MT优于单纯静脉溶栓,但迄今为止,关于90岁以上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的病例报道较少,且结论不一致。来自德国汉堡-埃彭多夫大学医学中心诊断和介入神经放射科科的LukasMeyer等人开展了此项研究,相关结果发表在年03月的《JournaloftheAmericanHeartAssociation》上。
1
研究方法
研究者将年7月至年4月期间GSR-ET(德国卒中登记研究-血管内治疗/GermanStrokeRegistry–EndovascularTreatment)中入组的所有年龄≥90岁的患者的现有可用数据与来自3家三级卒中中心(Hamburg-Eppendorf医学中心、Bremen-Mitte医院)的较小队列相结合。入选标准:(1)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2)接受血管内治疗;(3)治疗时患者年龄≥90岁;(4)卒中前mRS评分0-3分。无关于额外药物治疗(如静脉溶栓等)相关的排除标准。分析了基线特征、血管再通情况(TICI评分)和患者功能结局(mRS评分)以及并发症(症状性颅内出血、严重不良事件)。良好功能结局定义为90天时mRS评分≤3分。
1
研究结果
共纳入例患者。成功再通率(TICI评分≥2b)为75.9%(/)。90天时,有21.6%(41/)的患者的mRS评分≤3分。90天时按不同功能结局分组(mRS评分≤3分和≥4分)进行比较时发现,入院时中位NIHSS评分和ASPECTS评分、从发作到腹股沟穿刺的时间、从腹股沟穿刺到再通的时间和MT操作次数组间存在显著差异(表1)。
表1.按照90天时是否具有良好结局(mRS≤3)进行比较的基线特征和手术结果
多变量分析确定Alberta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ASPECTS评分)(校正比值比aOR[adjustedoddsratio]:1.93,95%CI:1.01-3.70,P=0.)和初始NIHSS评分(aOR:0.85,95%CI:0.76-0.97,P=0.)为良好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表2)。
表2.90天时良好结局(mRS≤3)预测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图1根据最终再通状态提供了90天时mRS评分分布的概述。与再通不成功(TICI≤2a)的患者相比,成功再通的患者(TICI≥2b)的mRS分布发生显著(P=0.)变化,良好功能结局的发生率较高(23.8%[34/]vs14.9%[7/47]),90天时的死亡率更低(46.8%[67/]vs55.3%[26/47])。
图1.根据再通状态,90天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分布
住院死亡率为27.1%(55/),90天时显著增加至48.9%(93/,P0.)。3%(6/)的患者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
1
研究结论
尽管死亡率较高且有利结局的频率较低,但该研究的数据表明,对于年龄≥90岁的患者,取栓术仍然是安全有效的。取栓术的决策应基于初始NIHSS评分和ASPECTS评分的具体情况而定。
即日起“神经介入资讯”更名为“神介资讯”
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李磊医师
同济医院
审校
吴培博士
哈医院
终审
洪波教授
医院
Meta分析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效果更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血栓影像学特征及预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和多次取栓再通后血脑屏障破坏的频率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