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恒生指数有限公司公布截至年12月31日之恒生指数系列季检结果,所有变动将于今日(年3月13日)起生效。此次有微创脑科学、巨子生物、叮当健康等35只标的被新纳入恒生综指,并随即进入港股通,引发市场热烈讨论。
此次港交所、深交所、上交所三方都对纳入沪深港通的规则进行了修订,进一步扩大互联互通股票标的范围,受到的 对于个股而言,进入恒生综指不仅代表资本市场对公司业绩、价值及增长前景的认可,而且可以吸引大量追踪恒生综合指数的全球基金配置,将进一步提升个股流动性,增强股价稳定性,并有望带来一定溢价,提高公司的资本市场影响力。
同时,被纳入港股通名单,也意味着公司股票可以被南下资金直接购买配置。
近年来,随着陆港两岸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逐渐成熟,南向资金持续涌入港股市场,成为搅动活水的“鲶鱼”。据统计,年港股通资金总成交金额超过7万亿港元,占全年市场总成交金额的23.6%,贡献了港股市场近1/4的流动性,已成为港股最重要和活跃的交投方之一。据以往经验,纳入港股通的喜讯往往对个股股价有较强的提振作用。截止今日上午12点整收盘,港股通中7只个股涨幅超过10%,其中涨幅最高的前6席均被新纳入标的包揽。
港股市场回暖已成市场共识,神介赛道有望修复估值
自年初,港股从高位一路下跌,恒生指数一度来到点的历史阶段性低位,创下自年以来的最长回调期。直到去年11月,市场才开始大级别反弹,截至2月9日,恒生指数的累计涨幅达47%,弹性更好的恒生科技指数涨幅更是高达60%。
尽管2月以来出现回吐行情,但市场几乎达成共识,当前港股基本面修复大逻辑不变,长期来看值得入场“抄底”。上投摩根基金、中泰国际、中信证券等多家机构,则将2月回撤视为逢低布局的重要机遇。
18A规则实施后,港股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地。港股市场的大量优质生物科技标的吸引了全世界的投资者,港股通也成为南下资金配置生物医药概念的重要通道。万得数据显示,从年9月至年1月,港股市场上的医药生物板块,受到南向资金的重点 此次新纳入恒生综指及港股通的35只标的中,就有思派健康、微创脑科学、心泰医疗等10家医疗及生物科技概念相关公司。
尽管曙光已至,但回顾近年,港股医疗版块确实随市场萧条经历了持续下行的艰难时刻,以神经介入赛道最为典型。
神经介入赛道自年起成为资本宠儿,年到年,沛嘉医疗、心玮医疗和归创通桥相继登陆港交所。坑灰未冷,港股大跌便拉开帷幕,相关个股刚享受到资本的红利,便遭到估值狠杀。到年时脑科学上市时,尽管公司抵住了彼时市场寒意,避免了破发,但也未逃出估值被杀的命运。
更重要的是,年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继冠脉支架、骨科耗材之后,医疗器械领域先后迎来多次国家或省级联盟集采。神介赛道也未能幸免,弹簧圈、微导管等耗材先后被纳入集采,资本市场自然也是担忧重重。
但彼时,资本蜂拥而至其实已经造成行业内踩踏。一度被认为市场空间大、壁垒高、国产替代趋势确定性强的高端神介器械“蓝海”,短时间内,野蛮生长出四五十家公司,成为红海一片,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负面情绪。因此,二级市场上,神经介入器械经历了昙花一现的辉煌,便开始回落,与港股整体同步下行且更甚。几家上市公司开始经历杀估值、股价跳水。
如今,随港股大环境转暖,神介赛道的股价整体亦有回温态势。就其长期市场空间大、政策好转、场景恢复几个维度而言,神介赛道的筑底反弹具备高确定性。
其一,与此前资本洞察一致,神介器械所针对的脑卒中疾病是全球高发疾病,市场空间广阔。在中国,《中国卫生健康统计提要》数据显示,年我国居民因脑血管病致死比例超过20%,这意味着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卒中。
由于脑卒中手术的最佳诊疗时间往往在发病1小时到几小时之内,神介手术量也较为依赖医疗基础设施的建设。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大力推进脑卒中防治中心建设,致力于为县市级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条件。塞翁失马,新冠疫情的三年也在另一层面上使全国各地的医疗基础设施得到大范围改善。
如今,疫情逐渐消退,除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红利外,居民经济条件的改善和诊疗速度的提升也将更有利于脑卒中手术的渗透。尤其在人口老龄化和患病年轻化的长周期因素下,神介器械的市场空间整体更加广阔。
其二,昔日令业内闻风丧胆的集采政策也正处在温和纠偏中。比起之前冠脉支架动辄打九折的落差,年11月,续约后的冠脉支架平均价格甚至出现上浮,由首次集采的元均价上浮约10%;而在国产化率仍然较低、竞争格局和神介类似的电生理领域,有的品种则仅降价30%就能中标。
甚至,企业端和资本端对于集采“闻风丧胆”的认知也在修正。企业们开始主动“迎接”甚至“欢迎”集采,通过集采中标带动公司全线产品开拓市场。叠加港股市场及医疗板块景气回升的大行情,利空见底的神经介入市场具备充足上行动力。
行业发展逻辑轮动,龙头公司价值逐渐凸显
至于行业红海,更准确的说法似乎是:神介赛道已在市场的沉浮中被卷入下一阶段,正在告别野蛮生长,去芜存菁。
其实资本市场中,这种先粗放发展、后筛选优质标的的脚本屡见不鲜。故事的结局也往往类似,绝大多数中小公司归于沉寂,优质产品及市场则逐渐集中到龙头企业,强者恒强。对于技术、资金高度密集的神介医疗器械赛道而言,如此的剧情走向恐怕要再度上演。
首先,尽管企业都希望通过集采带动全线产品开拓市场,但从操作可行性角度,产品管线必须“品种全、数量多、实力强”,缺一不可。唯有如此,公司才能在某一品类进入集采后,通过其他产品的市场渗透,保证利润被腾挪出来。再进一步,打造品类齐全且具备竞争实力的产品组合,又对公司的研发实力、资金实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对于神介这类高技术含量高壁垒的行业而言,行业重整的看点似乎已聚焦到龙头公司上。与行业面景气度并行,龙头个股值得进一步 据广发证券研报,微创脑科学年至年总营业收入由1.84亿增至3.86亿,复合年增长率44.3%。年实现总营业收入72.49%的高增长率,22年H1总营业收入达2.0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2.89%,是中国神经介入医疗器械行业的先行者及最大的中国公司,市占率排名第四,拥有多款国产独家产品;并且在国内商业化渗透程度高,海外深入布局。
据记者进一步考察,对于重度依赖产品与研发取胜的神介赛道而言,微创脑科学是国内最早一批进入该行业的玩家,年与美敦力、史赛克、MicroVention、强生医疗共同占据国内神经血管医疗器械市场份额的91%,是国内市场上前五大厂商中唯一一家中国公司。
资料显示,作为港股上市公司中唯一一家实现盈利的优质标的,截至年6月20日,微创脑科学共累积30款产品,全面覆盖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三大神经血管疾病领域,而且是全球唯一一家拥有不同大小组合的取栓支架的厂商。
同时,得益于多年市场耕耘、独特的营销体系及母公司微创医疗的支持,微创脑科学在渠道、知名度等方面都拥有较大优势,从而为公司持续释放价值利好,进一步甩开竞争者奠定基础。
正如前海开源基金在之前公开访谈中提到,“过去两三年香港股市持续“跑输”A股和美股,港股中的优质资产已具备明显的投资性价比”,“尤其其中的优质投资标的业绩增长稳定、竞争优势突出、成长前景清晰,盈利将呈现回升并加速趋势”。
据广发证券预测,22-24年,微创脑科学收入分别为5.30亿元,7.40亿元和9.91亿元;综合考虑公司行业地位及业务成长性,给予公司23年PS15X,对应合理价值为21.66港元/股。
整体来看,后疫情时代,随着港股市场整体回暖及行业利空被消化,此前遭受狠杀估值的神介行业正处在回调轮动中,行业有望进入“筑底反弹”的新阶段。
而经过低谷期的洗礼,行业告别非理性因素后,以微创脑科学为代表的国产龙头企业或将迎来新的价值爆发机遇。叠加纳入恒生综指及港股通等机遇节点的催化作用,相关个股的资金注入及流动性均有望得到明显改善,估值预计将重新回到合理区间。
本文源自:南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