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过去的一周,马云因谈“”被骂上了热搜。“”,一种每天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
然而,在这种“约定俗成”的工作制下,一切“不合理”慢慢被合理化,并被“受害者”默许……
直到“.ICU”的爆红,这个存在已久的问题被再次丢在了我们面前,以一句“工作,生病ICU”的方式。
GitHub是程序员最常用的知名代码托管网站,截至发稿,.ICU话题在该网站上的项目星数(相当于点赞数)已超20万,是该网站星数上升最快的话题。
今天,我们不讨论年轻到底该不该“”,而要讲述一个残酷的事实:因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查出脑部有缺血灶(中风的高危因素)。
年4月1日-12月31日,医院共发现例缺血灶(人参检),检出率高达37.39%,平均年龄55岁,最小的仅24岁,其中,35岁以下占7.5%。
今年截至4月,已发现例(人参检),检出率高达44.41%。
//开了12个小时会
他猝死在洗手间
//脑缺血灶到底有多常见?
“今天门诊就碰到了好几个。”
采访中,医院放射科特聘专家徐敬峰主任点开电脑系统说:“这个人70多岁,脑缺血灶不仅又多又大,还出现了梗塞的情况,一侧肢体已经麻木了;这个人少一点,但只有30多岁,照理说这个年纪不应该出现……”
这是一名29岁男子的颅脑磁共振,画面中白色小点为缺血灶,有十几颗,最大的有8.8毫米,临床上超过1厘米就有梗塞的风险。
29岁男子的颅脑磁共振
徐敬峰从事放射影像诊断工作10余年,专攻脑部、胸腹部影像诊断,曾在读研期间做过一个与脑缺血灶相关的课题。
“当时,我们邀请了近百名18岁-70岁无明显疾病的志愿者做头颅核磁共振,发现50岁是脑缺血性改变的‘分水岭’,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越高,程度也越严重。”
徐敬峰说,让他们意外的是,有几个二十三四岁的小伙也查出了脑缺血灶。
仔细询问,徐敬峰发现这些小伙有几个共同的标签:熬夜、压力大、睡得少。
有个小伙他印象深刻:
小王(化名),23岁,毕业于某名牌大学的计算机系,既没有高血压等慢性病,也没有中风家族史。
第一次看到小王的片子时,徐主任和小王一样吃惊,特地给小王复查了两次,但结果都是一样的,五六颗缺血灶,最大有3-4毫米。
询问小王的生活习惯,徐敬峰了解到,小王和大部分的“码农”一样,常常需要熬夜写代码,甚至要写到天亮。
频繁地熬夜,严重的睡眠不足,小王除了累,开始出现头晕,但由于每次只要睡两天症状就改善了,也就没放心上。
后来,在徐敬峰的建议下小王开始规律作息,减少加班熬夜的频率。
半年后,缺血灶减到了3颗,头晕的症状也没发生过了。
相比小王,30出头的张先生(化名)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在公司的洗手间猝死了。
那天,他们连续开了12个小时的会,前一晚加班到10点左右才回的家。”徐敬峰颇为感慨地说。
临床上的猝死主要以心梗或脑梗为主,分析张先生的情况,急诊医生考虑为脑梗的几率更大一些,
因为他没有心脏方面的疾病,也没有相关的家族史,但血脂偏高,日常生活中偶有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等脑部供血不足的症状。
这是一年多以前的病例,徐敬峰之所以记忆犹新,是因为张先生的儿子和他家小朋友同龄,俩人一起学乐器。
在徐敬峰的印象中,张先生是个高材生,做IT的,工作非常忙,从没看见过张先生送儿子上兴趣班,都是他妻子接送的。
去世时,他们的儿子还不到10岁。
//8类高危人群
4大有效建议
//“缺血灶的出现,意味着脑血管出了问题。
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运行需要氧气和能量,而血管是大脑的主要‘供应商’,一旦受损,部分脑细胞会因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能量发生水肿诱发头晕头痛、呕吐等症状。
此时,对年轻患者而言,大都属于功能性障碍,只要好好休息是可逆的,
但若不及时干预,脑细胞会因长期缺血缺氧而坏死,继而诱发脑梗塞,等到那时就来不及了,中风也会随之而来。”徐主任说。
据统计,我国现约有万脑卒中(俗称中风)患者,平均每10秒就有1人初发或复发脑卒中;平均每28秒就有1人因脑卒中去世,脑卒中已成为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
同时,随着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普遍暴露,我国脑卒中疾病负担有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虽然,脑部出现缺血灶未必就会诱发中风,30岁以下的年轻人通过3-4个月的充分休息有恢复的可能,
但徐主任也提醒,年龄是脑部缺血灶是否可逆的主要因素,30岁是个分界线(但并非百分百可逆);30岁-40岁部分可逆,部分不可逆;超过40岁,几乎不可逆了。
因此,仍需引起重视,尤其是以下8类人:
1IT从业者;
2医生;
3有值班、倒班的工作者;
4精神压力大,如管理者;
5本身肥胖者;
6有抽烟、酗酒习惯者;
7经常应酬者;
845岁以上者。
“上述8类人出现缺血灶的几率较高,也是中风的高危人群。”徐主任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定期做个头颅核磁共振。
若结果正常,每年做一次即可;若检查异常,建议及时咨询专科医生。
很多人不愿意做核磁共振是担心它有辐射,对此,徐主任表示,核磁共振所产生的的辐射量与手机带来的辐射量差不多。
他自己每年做三四次都不止,既有因为课题研究的需要,也有身体检查的需要。
预防脑血管疾病,日常生活中徐主任建议从以下几点入手:
1减少对手机的依赖,避免长时间低头玩手机;
2适当休息,避免长时间、连续性加班;
3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