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轻度脑缺血
老年人脑缺血
脑缺血的症状
脑缺血的原因
脑缺血治疗
颈椎病脑缺血

总结与交流最新脑血管病影像规范化应用中

脑血管病是目前我国致死率排名第一的疾病,急性脑血管病也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来,影像学在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关键作用日益彰显,但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影像检查及解读仍然缺乏规范。《脑血管病影像规范化应用中国指南》以我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基础,充分考虑我国脑血管病临床诊治需求,同时紧密结合国内外脑血管病诊治的最新指南和最新临床研究结果进行书写,内容涵盖了技术规范化、路径规范化、扫描规范化和诊断规范化4个部分,用于规范我国脑血管病影像流程,明确各级卒中防治单位职责,指导实际工作,从而加强脑血管病影像检查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提高行业对脑血管病影像的认识。

一、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影像指导规范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也称为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是严重威胁我国人口健康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疾病,致残率及病死率高。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救治中,仅依靠时间窗或临床表现来评估患者和制定治疗策略是远远不够的,影像学为患者的筛选发挥着关键作用。

影像检查目的:

1.排除出血和其他非缺血性病变,初步判断有无新鲜梗死灶,梗死部位及范围。

2.显示颅脑血管,判别本次缺血性卒中相关的责任血管情况,评估侧支循环

3.显示核心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评估血脑屏障破坏情况。扩大6h前循环动脉治疗时间窗、筛选不明发病时间、醒后卒中患者接受动脉内治疗。

技术规范化应用

目前,CT模式可适用于几乎所有患者,检查时间短,可进行快速“一站式”检查;临床实践中,医院卒中救治绿色通道(特别是影像检查通道)的设置情况进行影像检查模式的选择。由于快速、准确及广泛应用等因素,我们强烈推荐采用“一站式”CT检查模式作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线影像学检查手段。

影像评估

(一)梗死灶评估

1.梗死灶甄别

(1)急性期脑梗死的CT征象:

①豆状核模糊征:豆状核区灰质结构密度减低,边缘不清。

②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由于急性血栓形成,血流减慢、停滞,进而在头颅CT平扫上可见血管走行区域内密度升高(77~89HU),介于正常血管(35~60HU)与钙化斑之间(~HU),提示动脉闭塞。

③岛带征:脑岛皮层与外囊结构区分不清,正常脑岛皮层密度下降,与外囊密度相似,形成一条带状稍低密度影,称之为“岛带征”阳性。

④脑实质低密度、灰白质界限消失、脑回肿胀、脑沟变浅。

(2)窄窗技术的应用:为了提高组织结构细节的显示,使CT值差别小的两种组织能分辨,推荐采用CT窄窗技术(窗宽50HU,窗位30HU),帮助观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梗死情况。

(3)DWI可清楚显示缺血灶,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上发挥重要作用。急性期脑梗死表现为DWI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提示水分子扩散受限。

2.梗死范围评估

基于头颅CT平扫或DWI评估MCA区域早期缺血改变的范围,推荐采用如下两种评估方式。

(1)头颅CT平扫显示的低密度梗死或DWI显示的高信号梗死范围1/3MCA供血区,提示为存在大面积梗死。

(2)定量化ASPECTS评分(ASPECTS)。该评分将MCA供血区各主要功能区分别赋分(4个皮层下区:尾状核C、豆状核L、内囊IC、脑岛I;6个皮层区,标志为M1~M6),共计10分,每累及一个区域减去1分,即正常脑CT为10分,MCA供血区广泛梗死则为0分。有研究显示,ASPECTS评分≥7分对应于梗死体积70ml,ASPECTS评分≤3分对应于梗死体积ml。评估后循环梗死患者早期梗死情况,可采用后循环早期CT评分(ppcASPECTS),总分也是10分:双侧丘脑和小脑各1分,双侧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各1分,中脑和脑桥为2分。

(二)责任血管评估

1.CTA

通过观察CTA原始图像及血管重建图,明确是否存在大血管闭塞。主要包括颅外段及颅内段在内的ICA、ACA的A1段、MCA的M1和M2段、VA的V1~V4段、BA、PCA的P1段。

2.MRA

TOF‐MRA无创、简便且更为安全,避免了肾毒性对比剂和电离辐射。TOF‐MRA能够显示Willis环及其邻近颈动脉和各主要分支,可显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责任血管,评估血管有无狭窄、闭塞以及病变的程度,但是其缺点在于容易将次全闭塞诊断为完全闭塞,容易对血管狭窄程度过度评估。

3.T2WI

T2WI颅内大动脉由于流空现象,表现为低信号,当血管低信号消失,出现异常信号时,可提示血管病变,这种判断责任病变的方法可适用于患者无法完成血管成像的情况下进行粗略判断。

(三)组织窗评估(半暗带确定)

1.CTP:计算核心梗死及异常灌注区体积,缺血半暗带为脑梗死核心区与异常灌注区之间的差异区域。

2.MR检查DWI-PWI/DWI-FLAIR不匹配:目前MR成像识别缺血半暗带的方法有多种,但DWI与PWI不匹配是急诊过程中判断缺血半暗带较切合实际的方法。DWI‐FLAIR不匹配:表明患者发病时间在4.5h之内,可以作为静脉溶栓治疗筛选指标,此外,有研究报道当FLAIR血管高信号所在范围大于DWI高信号范围时,提示存在缺血半暗带,可以快速识别可能从血管内治疗获益的近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二、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级预防影像指导规范

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不发生脑血管病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由于绝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无法逆转,因此,减少脑卒中导致的社会、经济、家庭负担的最佳途径是预防,特别应强调针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一级预防,从根本上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影像检查目的:

评估颈动脉及颅内动脉是否存在狭窄,狭窄的部位及严重程度。判断颅内动脉狭窄的原因(粥样硬化、大动脉炎、动脉夹层病变、烟雾病等)。如为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对斑块的形态、分布、管腔重构方式、斑块的成分、纤维帽的状态及斑块强化等进行评价,协助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技术规范化应用

影像评估

颈动脉斑块MRI能够清楚地显示斑块内脂质坏死核、出血、钙化等各种成分和纤维帽状况,MR信号特征与组织病理学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具体评估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表1)。

三、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影像指导规范

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发生了脑血管病的患者采取防治措施,目的是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同时防止再发。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尽早启动有效的二级预防。二级预防的首要步骤是探寻病因,核心内容是对急性期后的患者进行神经血管影像的复查评估,使治疗方案个体化和更具针对性,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

影像检查目的:

1.明确有无新鲜梗死灶、部位、面积;有无陈旧梗死灶。排除其他性质病灶(肿瘤、炎症等)。

2.评估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

3.明确有无头颅动脉狭窄及其程度,判断责任血管闭塞、狭窄情况,评估侧支循环。

4.了解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

5.显示颈部及颅内动脉管壁结构及斑块,指导治疗。

技术规范化应用

无论对致残性和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都应进行全面的检查及评估,以探明发病原因,为二级预防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必须进行:头颅MRI常规平扫(包含DWI序列)。

强烈推荐:颈部动脉和颅内动脉的无创血管成像,以评估大血管情况,包括颈动脉彩色超声、经颅多普勒、颈部和颅内动脉的CTA和CE‐MRA。建议联合超声和CTA或超声和CE‐MRA两种检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强烈推荐:当颈动脉颅外段、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头臂干、颅外椎动脉狭窄或闭塞,且引起相关缺血性脑血管病者(如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后循环缺血或梗死),采用CTA或MRA随访复查。

影像评估

CTA和MRA均是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操作简单快捷,所得图像可三维立体重建、从任意角度观察,结合原始图像可观察血管腔外结构,评价血管病变同周围组织的关系,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很高。

颅内动脉狭窄率计算:推荐WASID法,狭窄率%=(1-狭窄处直径/狭窄近端正常直径)×%。颅内动脉狭窄程度通常分为4级:狭窄50%(0~49%,轻度);50%~69%(中度);70%~99%(重度);闭塞。

颈动脉狭窄率计算:推荐NASCET法,狭窄率%=(1-狭窄段最窄直径/狭窄远端正常直径)×%。颈动脉狭窄程度也分为4级:狭窄30%(0~29%,轻度);30%~69%(中度);70%~99%(重度);闭塞。

四、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影像指导规范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根据出血部位分为脑出血(ICH)、脑室内出血(IVH)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出血具有起病急骤、病情凶险、预后不良且病死率高的特点。对急骤起病的局灶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伴呕吐、收缩压mmHg(1mmHg=0.kPa)、剧烈头痛、昏迷或意识程度下降,且数分钟至数几小时出现症状进展者,均应首先考虑脑出血。CT平扫以其扫描时间短、成像速度快,长期以来一直是确诊急性脑出血的首选方法,MRI在评估脑血出中也有其独特优势。

影像检查目的:

明确诊断,鉴别脑出血与脑缺血,明确出血的部位、判断血肿是否破入脑室、对血肿进行定量,初步判断出血原因及出血时间。寻找血肿扩大的影像标记、预测血肿扩大的风险。

技术规范化应用

强烈推荐随访复查CT平扫,观察出血动态变化。

影像评估

脑出血影像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出血的部位、血肿定量、判断血肿是否破入脑室以及预测血肿扩大的风险。

1.出血部位脑出血影像检查的首要目的是识别脑出血,一旦确定脑出血就要准确地判断出血的部位。2.血肿定量基于头颅CT平扫图像的血肿体积评估方法很多,其中,多田公式为临床上最常用的脑出血血肿测量方法,血肿体积T(ml)=π/6×L×S×Slice,其中L为最大层面血肿的长轴,S为最大层面血肿的短轴,Slice为所含血肿层面的厚度(cm)。

3.判断是否破入脑室

脑室内脑脊液为浓血性或有血块时,CT上才可见其密度高于周围组织,但脑室内脑脊液红细胞比积低于12%时,CT上难以显示出血改变。4.预测血肿扩大血肿扩大是脑出血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预后不良的决定性因素。急性脑出血时首次CT检查显示血肿缺乏张力,边缘、形态不规则,血肿内部存在密度不均匀均与血肿扩大有一定的相关性。

五、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像指导规范

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SAH,临床上将其分为外伤性与非外伤性两大类。影像在SAH的诊断及病因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影像检查目的:

识别SAH,并根据出血的部位、范围推断出血的原因。对于明确的动脉瘤性SAH,影像检查的主要目的是推断出责任动脉瘤

技术规范化应用

六、急性静脉性脑血管病影像指导规范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脑静脉回流受阻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常引起颅内静脉窦窦腔闭塞,脑脊液吸收障碍,引发颅内压升高等系列症状。此病多呈急性、亚急性发作,好发于21~50岁中青年,由于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而无特异性,诊断较困难,容易漏诊误诊。静脉性脑梗死(CVI)多由静脉窦血栓形成或脑内引流静脉血栓形成所致,临床相对少见,但其发病急,进展迅速,病死率较高。

影像检查目的:1.CT/MR平扫用于初筛,对于具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明确是否具有可疑的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是否具有CVI,以便指导下一步的检查及治疗。2.CTV/MRV可以判断责任血管狭窄及闭塞情况。了解颅内静脉窦、较大静脉的情况,是否有静脉窦狭窄或闭塞,评估是否具有静脉窦或者静脉血栓,是否具有侧支循环形成。3.SWI能够清晰显示脑静脉血管和微出血灶,静脉性梗死发生后,评估其周围是否存在引流静脉。技术规范化应用

影像评估

静脉窦不显影应排除静脉窦本身不发育或发育不全的情况,尤以横窦及乙状窦部位为常见,静脉窦发育不全表现为边界清晰、与对侧静脉窦强化一致的细小静脉窦,静脉窦先天不发育表现为未见对比剂充盈的静脉窦影。七、脑小血管病影像指导规范

脑小血管病(smallvesseldisease,SVD)是指由于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皮质下白质病变、脑微出血和微梗死。按照SVD的病因可将其分为6大类:①小动脉硬化也称为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小血管病,其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年龄、糖尿病以及高血压,其中,高血压的相关性最为明显;②散发性或遗传性脑淀粉样血管病;③其他遗传性小血管病;④炎性或免疫介导性小血管病;⑤静脉胶原化疾病;⑥其他脑小血管病。主要阐述第1和第2类。

影像检查目的:1.评估脑实质,发现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2.SVD诊断及指标评估,微出血检测。3.评估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血脑屏障受损情况。技术规范化应用影像评估

1.新发小的皮质下梗死

轴面切面显示急性期梗死直径小于20mm,冠状面或矢状面可以超过20mm。DWI对很小的病变也非常敏感,应该注意病变的部位、大小、形状、数目。

2.血管起源的腔隙

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为3~15mm,充满与脑脊液相同的信号。可有两种MR表现,一种表现为腔隙内呈脑脊液信号,周围环以T2‐FLAIR高信号;另一种为腔隙灶完全呈T2‐FLAIR高信号。

3.脑白质高信号(whitematterhyperintensity,WMH)

病变范围可以大小不等,在T2WI或T2‐FLAIR序列上呈高信号,T1WI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取决于序列参数和病变的严重程度,其内无空腔,与脑脊液信号不同。在阅读MRI时,要注意病变的部位,包括脑室旁白质、深部白质以及范围。可使用侧脑室旁白质及深部脑白质Fazekas分级系统进行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评级。

4.扩大血管周围间隙

血管周围间隙在所有序列上的信号与脑脊液相同。成像平面与血管走行平行时呈线型,与血管走行垂直时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通常小于3mm。在基底节下部最为明显,局部扩大,甚至可达10~20mm,引起占位效应。

5.脑微出血(cerebralmicrobleeds,CMBs)

在T2*梯度回波序列或SWI序列显示出以下变化:(1)小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均质性、信号缺失灶;(2)直径2~5mm,最大不超过10mm;(3)病灶为脑实质围绕;(4)T2*梯度回波序列或SWI序列上显示开花效应;(5)相应部位的T1WI或T2WI序列上没有显示出高信号;(6)与其他类似情况相鉴别,如铁或钙沉积、骨头、血管流空等;(7)排除外伤弥漫性轴索损伤。要注意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分布是否包括深部灰质核团和脑干。

6.皮质表面含铁血黄素沉积

T2*梯度回波序列或SWI序列上显示为位于皮质表面的“脑回”状迂曲低信号。

说明:

本文是对年发布的《脑血管病影像规范化应用中国指南》一些理解与总结,仅供参考和交流学习,如需该篇完整文献(共25页),







































白癜风疾病恢复的介绍
白癜风假期不白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ihuang12.com/nqxzl/45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