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外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对大核心梗死人群的救治相对保守,但我们不想放弃任何一位患者。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尝试在对大核心梗死患者取栓后,立刻对患者脑部进行低温处理,既有效地防止了全身低温带来的副作用,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大脑,目前患者意识清晰,能自己进食和正常交流。”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张猛说。目前,世界范围内尚无此类治疗报道。
任何一群人都不应该被放弃5月22日晚9点左右,市民刘明华(化名)忽然出现意识不清,言语含混、左侧口角歪斜,左侧肢体不能活动。家人医院,并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后,但症状并无明显缓解,医院医生建议刘明华转入医院进行救治。
5月23日凌晨5点,医院神经内科接到患者,立刻开启绿色通道,完善头部影像检查,遗憾的是头颅CT平扫提示患者已经在短期内形成了相当大范围的核心梗死,也就是不可逆的梗死灶,CTA检查显示患者右侧颈内动脉、右侧大脑中动脉梗死,这也是之前静脉溶栓无效的原因。CTP上显示除了大面积的核心梗死,患者还有相当一部分可挽救的半暗带组织,如果不积极处理,65岁的刘明华极有可能会遗留重度残疾甚至有生命危险,如果处理,可能在血管再通后出现严重再灌注损伤,导致严重的脑水肿或出血。怎么办?张猛教授及其团队决定放手一搏。
早上5点35分,刘明华被送入手术室。
取栓后应该怎么办?接下来的挑战是,面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怎样抢救?“如果我们对大面积脑梗死的病人进行强行取栓,血管再通后,涌入的血液很可能将血管冲破,或者会在比不取栓更早的时间内出现严重的脑水肿,这样救治就没有意义了。”张猛说,救治的关键主要围绕在取栓后该怎么办?
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张猛及其团队研究发现,如果能对取栓后的“大脑”进行及时有效的“冰敷”不仅能减轻脑坏死细胞的水肿,还可以避免实施去骨瓣减压手术。
给“大脑”降温那么问题又来了,怎样才能安全有效地为大脑“降温”?据悉,目前临床常规采取的降温方式为全身低温,可通过冰毯、或下腔静脉放置低温导管等方式诱导。但全身低温的并发症较多,包括凝血功能障碍,心律失常,肺部感染等,且因寒战等原因不易做到稳定的低温效果。如果采取仅降低大脑温度,同时保持全身其他部位于正常体温的方法,则可能最大限度的避免上述并发症产生。
“2年前,我们有了这个设想,经过反复论证,在神经内科主任王延江统筹安排及大力支持下,我们通过和心外科团队合作,在患侧颈总动脉留置导管,利用体外循环技术,对取栓后的大脑持续了20个小时的脑局部低温治疗,实现了对大核心梗死患者取栓后的大脑‘冰敷’。”张猛说。
取栓联合局部脑低温治疗,不仅要有完美的手术,同样需要术后严密的监测以及细致的护理。术后每半小时一次的瞳孔观察,床旁的TCD、脑电图监测、ACT测试,以及在连接着各种管路情况下,协助一个90公斤的患者定时翻身、排痰……终于,术后第7天,确定患者渡过水肿高峰期,减停镇静药物,刘明华逐渐恢复了意识,并在术后2周成功脱机拔管,开始自己经口进食。昨天,术后第24天,刘明华正式出院,他很清晰地说:“感谢医院神经内科团队救了我的命。”
科室链接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是全军和重庆市重点学科,在年成立了以脑血管的救治为特色的院中院---医院,是国内最早开展脑血管病介入的单位之一,是国家脑防委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年),“国家脑防委医院(年)”重庆市第一批国家脑防委高级卒中中心(年)。科室牵头的脑血管病防治新技术研究获得年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科室卒中救治团队是拥有一个包括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在内的优秀团队。我科于年开通了脑卒中救治的绿色通道,并通过疏理院内流程、在各媒体对广大市民进行知识宣教、打造“渝中区卒中1小时救治圈”、建立“区域性卒中救治网络”救治体系等措施缩减院内、院前的时间延误。8年来,共余例患者进入了卒中绿色通道,其中余例实施了静脉溶栓,余例实施了动脉内取栓。我科脑卒中患者的早期救治率、救治数量、救治及时性、良好预后医院前列,救治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全天24h绿色通道持续有效开展,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期间,急诊科筛查、急诊科术前准备,无创中心手术,监护室过渡病房收治。
文字:王琼
编辑:王琼
美编:巫雨玲校对:王奕璇审核:宋维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