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软骨缺血坏死又称骨软骨病,泛指骨和骨髄组织的坏死。本病多发生于管状骨的骨骺部或骨突部,亦可发生于腕跗骨、脊推椎休、坐骨结节和耻骨联合。发生于骨骺或软骨下骨质的坏死通常称缺血坏死,干骺端或骨干的坏死则称为骨梗死发。发病原因包括解剖结构上的先天性缺陷、血管病变、骨营养不良、内分泌疾病和创伤等,当上述病变造成骨的供血血管血流受阻时可导致骨坏死。
概述
腕月骨缺血坏死
腕月骨缺血坏死(avascularnecrosisoflunatebone)又称Kienbok病、月骨骨软化症、月骨无菌性坏死等.为上肢骨中最常见的缺血坏死。本病主要是由于掌腕前韧带内的血管受损伤所致,腕部创伤亦可直接导致附着于月骨的关节囊和韧带剥离引起血供中断。
临床
本病好发于20?30岁的手工劳动者;亦常见于腕部急性创伤和月骨骨折脱位后。
男性多见,多单侧发病,以右侧常见。
早期腕部疼痛、无力。持续数日或数周后缓解,数月后可复发并逐渐加重。晚期腕部疼痛剧烈而持续。活动障碍,局部有压痛和肿胀。
本病可自愈,发病数年后月骨大小和结构可恢复正常。
影像学表现
X线、CT
病变早期,月骨皮质下可见软组织密度裂隙,进而月骨密度增高,正常骨小梁结构模糊或消失,可伴有裂隙样及囊状软纽织密度区。月骨小,外形异常,上下缘趋于平行。周围相邻关节剑学常增宽。腕区出现退行性骨关节病改变。
MRI表现
早期可见月骨内局限性或弥漫性长T1、稍长T2信号。同时伴有月骨内点状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月骨呈中等均匀强化。病变进展可见月骨内点状长T1、长T2信号,同时伴有月骨塌陷或节裂。增强扫描出现周边部点状弥散分布的强化灶。晚期呈弥漫性长T1、短T2倍号,塌陷明显,甚至碎裂;矢状面上可见由于月骨拉长而造成的指屈肌腱向掌侧凸出,可导致腕管综合征。
Lichtman将月骨缺血坏死分为4期:
I期为早期,X线表现阴性,极少数病例可见线状压缩性骨折影;在MRI图像上,T1Wl、T2WI呈低信号,早期坏死亦可引起腕骨间水肿充血,T2WI呈髙信号。
II期X线表现为骨囊变、硬化,但无骨结构改变。可有月骨桡侧面轻度塌陷,无腕关节不稳定表现。
IIIA期为II期表现加手舟骨可复性半脱位;IIIB期为II期表现加手舟骨不可复性半脱位,及由于头状骨向近侧移位造成的腕高度减低。
IV期为弥漫性桡腕关节退行性变、囊变,腕关节不稳。
I期:X线片和CT检查正常,在MR上表现为T1低信号和T2高信号。
II期:月骨形态正常,在CT和X线片上表现为密度增高。
III期:X线片示月骨高度明显降低,头骨向近端移位。月骨破坏,塌陷或骨折。舟月分离为此期的特点。
IV期:此期的标志为月骨几乎完全裂解与桡腕关节炎的出现,典型表现为关节间隙狭窄,骨赘形成,软骨下硬化与退行性囊变。
鉴别诊断
1、月骨结核
单纯月骨结核极少见,常同时侵犯其他腕骨,并伴有关节间隙变窄,而本病多表现为关节间隙增宽。
2、二分月骨
正常变异.多为双侧对称发生,无任何症状,两骨块边缘光整锐利,并有皮质围绕,密度和信号均正常。
影像学园,小编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