蒽醌类对患有原发性脑肿瘤或继发性脑转移的患者的抗凝治疗具有特殊疗效。查阅相关文献,关于大黄蒽醌的研究多聚焦也大黄蒽醌总苷元的整体药效学研究,因此,应深入研究5个蒽醌之间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为了对5个成分之间的体内代谢作用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本文对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5个大黄蒽醌三三联用时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并以此推测彼此间药代动力学影响,为这5个蒽醌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为其临床用药提供实验参考。
液相质谱联用条件
色谱条件XBridgeTMC18(2.1mm×mm,5μm)色谱柱,柱温30℃,流动相为甲醇(A)-3mmol·L-1乙酸铵(B),梯度洗脱(0~2min,30%A;2~10min,30%A→60%A;10~11min,60%A→95%A;11~13min,95%A),体积流量为0.3mL·min-1,进样量5μL。质谱条件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化源(ESI),载气为氮气;鞘气压力:3.5MPa;辅助气压力:1MPa;喷雾电压:3.50kV(+)、2.80kV(-);毛细管温度:℃;辅助气加热温度:℃;分辨率:;扫描方式:全扫模式;正离子和负离子方式同时检测;扫描范围:m/z~0。定量分析质荷比[M-H]-:芦荟大黄素m/z.、大黄素m/z.、大黄酸m/z.、大黄酚m/z.、大黄素甲醚m/z.。溶液的配制
分别精密称取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对照品适量,加甲醇超声(功率W,频率40kHz)使溶解,制成单一对照品储备液。加甲醇逐级稀释各储备液,得到系列浓度对照品溶液(芦荟大黄素:~4.25ng·mL-1;大黄素:~4.27ng·mL-1、大黄酸:~4.63ng·mL-1、大黄酚:~4.89ng·mL-1、大黄素甲醚:~4.51ng·mL-1)。精密量取上述对照品溶液适量,制备一系列浓度混合对照品溶液(芦荟大黄素:~0.64ng·mL-1;大黄素:~0.64ng·mL-1、大黄酸:~0.69ng·mL-1、大黄酚:~0.73ng·mL-1、大黄素甲醚:~0.68ng·mL-1)。精密称取1,8-二羟基蒽醌对照品适量,加甲醇超声使溶解,配成质量浓度为0.μg·mL-1的内标储备液。4℃下保存备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
参照MCAO的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用乙醚麻醉后,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颈正中切开。分离左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结扎颈外动脉远心端和颈总动脉,夹闭颈内动脉,于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分叉处近心端剪0.2mm小口,松开动脉夹将线栓插入颈内动脉,向上深入至分叉以上18mm左右,直至有阻力,即阻断大脑中动脉入口处,结扎颈内动脉近心端,缝合伤口,置于铺有干净垫料的鼠笼中。手术过程中维持环境温度(23±1)℃。2h后轻轻抽出栓线,恢复供血。动物实验和样品采集
给药方案和样品采集
取健康雄性SD大鼠只,随机平均分成11组,空白组1组,给药组10组。实验前适应性饲养1周。造脑缺血模型12h后给药,造模前禁食12h,自由饮水。给药剂量:芦荟大黄素(A)13.05mg·kg-1、大黄素(B)34.65mg·kg-1、大黄酸(C)17.25mg·kg-1、大黄酚(D)39.45mg·kg-1、大黄素甲醚(E)26.4mg·kg-1,三三相互按照1∶1∶1比例结合配制(用0.5%的羧羟基纤维素钠水溶液混悬),灌胃给药。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0.、0.25、0.5、0.75、1、1.5、2、4、6、8、12、24h尾静脉取血0.5mL,置肝素钠离心管中,全血静置30min后,离心(r·min-1)20min,分取上清液,即血浆样品。于-80℃冰箱中冷藏保存。血浆样品处理分别精密取血浆样品μL于2mL离心管中,加入内标液1,8-二羟基蒽醌溶液μL,甲醇μL,置于振荡器上涡旋振荡5min,再00r·min-1离心20min,取上清液,于离心浓缩仪中吹干,残渣加初始流动相μ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储存于4℃冰箱中。数据采集与处理药代动力学个体数据分析采用非房室模型分析法,采用Kinetica5.0药动学软件计算5个大黄苷元成分在各给药组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最大血药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半衰期(t1/2)等,以平均值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25.0,以单因素比较了5个大黄苷元成分各给药组间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
芦荟大黄素的药代动力学结果
单次给与脑缺血模型大鼠3个不同大黄蒽醌后,芦荟大黄素的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见图1,其药代动力学参数见表1。当与不同的2种大黄蒽醌联用时,芦荟大黄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存在差异。在6组三三联用中,与大黄素和大黄酸联用时,芦荟大黄素表现出最高血浆暴露水平,AUC0-t为.75ng·mL-1·h,AUC0-∞为.37ng·mL-1·h,达峰时间为1.38h,明显高于其他组,提示芦荟大黄素在这类结合环境下吸收慢,与其他结合给药组相比有显著差异。与芦荟大黄素单独给药时的AUC0-t、AUC0-∞、t1/2和CL分别为42.77ng·mL-1·h、63.18ng·mL-1·h、14.98h和.19L·h-1相比,结合给药组使芦荟大黄素的血浆暴露水平显著升高,半衰期延长,清除率减小,即可使其生物利用度增加,体内效应时间延长。大黄素的药代动力学结果
单次给与脑缺血模型大鼠3个不同大黄蒽醌后,大黄素的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见图2,其药代动力学参数见表2。其中,大黄素的达峰时间Tmax在0.25~0.46h范围内,说明大黄素与其他2种大黄蒽醌联用时,吸收快、起效迅速。在6组三三联用中,大黄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存在差异。与大黄酸和大黄素甲醚联用时,大黄素的血浆暴露水平较其他结合给药组显著增高,AUC0-t值为.21ng·mL-1·h,几乎是与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酚联用时AUC0-t的4倍。与大黄素单独给药时的AUC0-t和Cmax分别为.71ng·mL-1·h和91.65ng·mL-1相比,结合给药使大黄素进入体内循环量和达峰浓度显著降低,说明三三联用使大黄素的药效减弱。大黄酸的药代动力学结果
单次给与脑缺血模型大鼠3个不同大黄蒽醌后,大黄酸的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见图3,其药代动力学参数见表3。其中,大黄酸的达峰时间Tmax在0.14~0.35h范围内,清除率Cl/F在1.31~13.41L·h-1范围内,说明大黄酸与其他2个大黄蒽醌联用时,吸收快、起效迅速、消除慢、作用时间长,总体来讲,大黄酸在给药组中的生物利用度较高。在6组三三联用中,大黄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存在差异。其中,与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联用时,大黄素的血浆暴露水平较其他结合给药组显著增高,AUC0-t值为ng·mL-1·h;其次是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和大黄素甲醚组,AUC0-t值为.4ng·mL-1·h。与大黄酸单独给药时,AUC0-∞和Cmax分别为.23ng·mL-1·h和.78ng·mL-1相比,结合给药使大黄酸进入体内循环量和达峰浓度显著降低,说明三三联用能减少由于大黄素的高血浆暴露水平而可能引起的毒副作用。大黄酚的药代动力学结果
单次给与脑缺血模型大鼠3个不同大黄蒽醌后,大黄酚的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见图4,其药代动力学参数见表4。大黄酚的达峰时间Tmax在0.25~0.35h范围内、半衰期t1/2在12.80~21.84h范围内、表观分布容积V/F在.9~L范围内,说明大黄酚与其他2种大黄蒽醌联用时,吸收快、起效迅速、作用时间长、组织分布较广,总体来讲,大黄酸在结合组中的血浆暴露水平较低。在6组三三联用中,大黄酚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存在差异。其中,与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联用时,大黄素的血浆暴露水平较其他结合给药组高,AUC0-t为67.25ng·mL-1·h,血浆暴露水平最低的组别是大黄酚、大黄酸和大黄素甲醚组,AUC0-t为30.85ng·mL-1·h。与大黄酚单独给药时,AUC0-∞和Cmax分别为.19ng·mL-1·h和0.54ng·mL-1相比,结合给药使大黄酚的血浆暴露水平下降,而吸收加快。大黄素甲醚的药代动力学结果
单次给与脑缺血模型大鼠3个不同大黄蒽醌后,大黄素甲醚的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见图5,其药代动力学参数见表5。大黄酚的达峰时间Tmax在0.25~0.35h范围内、半衰期t1/2在12.80~21.84h范围内、表观分布容积(V/F)在.9~L范围内,说明大黄酚与其他3个大黄蒽醌联用时,吸收快、起效迅速、作用时间长、组织分布较广,总体来讲,大黄酸在结合组中的血浆暴露水平较低。与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联用时,大黄素的血浆暴露水平较其他结合给药组高,AUC0-t为67.25ng·mL-1·h,血浆暴露水平最低的组别是大黄酚、大黄酸和大黄素甲醚组,AUC0-t为30.85ng·mL-1·h。END
来源:《药物分析杂志》年41卷3期《5个蒽醌三三配伍治疗脑缺血大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作者李荣荣等点击下方“阅读全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