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轻度脑缺血
老年人脑缺血
脑缺血的症状
脑缺血的原因
脑缺血治疗
颈椎病脑缺血

科普这种卒中高危风险人群普遍存在,务必警

中医是怎样治疗银屑病 http://www.mxxshi.com/yxb/lcbx/6183.html

医院“卒中中心”助力中医干预卒中治疗及预防显成效

卒中提示:脑卒中,俗称中风,列居我国国民死亡病因第一,发生急救卒中时,每分钟就有多万个神经细胞死亡,卒中急救,争分夺秒,尽早识别尤为重要。"中风"可以帮助您在家快速识别,1看,1张脸不对称口角歪;2查,查两只手臂,单侧无力不能抬;3“0”聆听,聆听患者的说话口齿不清不明白。如果跌倒的同时有以上任何症状突然发生,立刻拨打急救电话及时就诊。

脑卒中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研究证实,中医以其独特的治疗优势和特色,在脑卒中后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脑卒中为什么会叫中风呢?“中风”其实是一个中医名词,中医中将脑梗、脑出血等脑血管病叫做中风病。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人体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者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不能、偏身麻木等临床症状。因为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和善行而数变的风特征相似而得名。

2、脑卒中常见的病因有什么?脑卒中的病因比较复杂、多样,目前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另外,心脏疾病、肥胖、年龄、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都会提高脑卒中的发生率。站在中医的角度来看,有种说法叫“内虚邪中”。内虚指的是“命门火衰,元气亏虚”,是中风的内因,而邪中讲的是“风邪入中”,是中风的外因。元气亏损,守卫不利,风邪损伤脏腑经络,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素虚或痰浊、淤血内生,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气候等诱因,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仆不遂,发为中风。

3、中医康复的特点是什么呢?中医康复讲究预防和康复相结合,长于功能康复、注重利用自然、外治和内治结合、药疗和食疗并举,提倡形神共养、强调动静结合。此外,中医治疗还讲究辨证论治,根据每一个病人不同的临床表现予以不同的治疗方法,要有“个体个案”、“分阶段治疗”,讲究个体康复。

4、如何预防脑卒中?

01、日常调摄情志,切忌过分激动如愤怒、焦虑、兴奋等,谨防跌仆摔倒。平常用力不可过猛(如大便、剧咳)及劳累过度,谨慎饮食,并积极戒烟、酒等非健康因素,多进行体育锻炼如中医的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且监测中风高危因素。

02、突然感到一侧面部或手脚麻木,一侧或某一侧肢体不自主地抽动,暂时性吐字不清,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与平时不同的头痛,不明原因突然跌倒或晕倒,恶心呕吐或血压波动,双眼突感一时看不清眼前的事物,发生上述情况时请及时就诊,尽早介入。

03、根据个人体质进行健康调理:脑卒中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均有瘀血体质。缺血性脑卒中以气虚质、阴虚质和痰湿质居多,出血性脑卒中以阳盛质、痰湿质居多,平素根据不同体质进行饮食调理。

下面主要从中、西医两个角度谈谈治疗应对和预防。特别是在西医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之外,希望中医的疗法能给大家打开另一扇门。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占了全部脑卒中的80%。古往今来,迄今为止,脑梗到底造成了多少人死亡,无从统计。因为仅仅中国,每年就新发脑卒中病人超过万,其中75%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丧失劳动能力,40%存在重度残疾,有万人因它死亡,致死致残率极高。

脑梗是怎么形成的呢?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个概念“颈动脉斑块”。不要觉得“颈动脉斑块”离自己很远,是老年人专利。如果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有数据显示,我国年龄40岁以上的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超过40.0%;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那些确诊为脑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例,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接近80%;而60岁以上的人群中没有斑块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

颈动脉就在我们每个人脖子的两侧,大家可以自己试着摸一下,是能够摸到的。全身血液都要从这里经过,血液中如果有杂质附着在血管壁上时间长了形成斑块,一旦脱落发生堵塞,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颈动脉中最容易形成的斑块的地方就是图中的“Y型”分叉处,原因很简单,这里承受的血流压力更大,更容易被杂质附着。

有一个25岁的女孩,在公司上班时突然感到左手一阵麻木。刚开始她并没有太在意,只是甩了甩手,便继续工作,但2个小时后除了她的左手又开始麻木无力,就连左半边脸和左脚也开始麻了,就算停下工作、活动一下也无法缓解。她的同事看到后,迅速拨打,医院。医院最终的确诊结果是急性脑梗死,医院一会,后果不堪设想。这个女孩就是因为颈动脉斑块脱落造成了堵塞,而且极有可能是软斑块脱落,突发脑卒中。

颈动脉斑块是有软和硬之分的,软斑块通俗地讲就像是薄皮大馅的饺子,极不稳定,一不小心就会炸,很容易破裂引发血栓,不少病例都说明,很多情况下这种软绵绵的恶心的东西才是脑梗的真凶!这种软斑块一经发现,要及时进行治疗。硬斑块是指附着在颈动脉壁上已经钙化、变硬,不容易脱落,但容易造成动脉狭窄。如果狭窄≤50%,通过去控制血压、血脂,注意生活饮食方式就可以了,如果狭窄50%,尤其是如果达到了70%,医院接受治疗。

脑卒中有哪些表现?

脑卒中常常只影响一侧肢体的活动,一侧大脑半球损害,对侧肢体发生功能障碍。比如说,左侧大脑半球由于缺血或出血发生了坏死,表现为右侧腿或胳膊无力、不能抬起或行走。其常见症状还包括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肢体麻木等,严重时可出现昏迷、意识障碍,甚至死亡。由此可见,脑卒中患者的症状和结局根据发病位置和大小以及自身状态的不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一般情况下,脑梗会有明显的症状,出现下列症状时一定要高度警惕。

1、视力障碍。这是脑梗的早期信号。具体表现为视力模糊、看东西不完整、视野缺损,大多数在短时间内会自行恢复。

2、面部不协调。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与大脑关系密切,若脑部缺血缺氧,面部肌肉也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出现面部不协调的表现。

3、眩晕。脑血管硬化,会导致椎基底动脉的血氧不足,从而影响小脑、脑干等平衡神经组织,引起眩晕。

4、舌根发硬。这是面部肌肉异常引起的,表现为舌头发硬、难以表述完整的一句话,尤其是早起时出现舌根发硬,要及时就医。

5、嗜睡。嗜睡的表现有昏昏欲睡、无法克制,这是脑部血氧不足,中枢神经缺氧的表现,嗜睡会随着脑动脉硬化的加重而加重。

(1)突然口嘴歪斜、流口水,胳膊腿活动不灵;(2)突然说话不清晰、不会说话或不能理解别人的话,意识不清楚;(3)突然头晕、走路不稳、摔倒;(4)突然单眼或双眼失明;(5)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

脑卒中的家庭紧急处理:

(1)、保持镇静,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寻求帮助,必要时不要放下电话询问并听从意思指导进行处理。(2)、将病人抬至床上,注意不要将病人拉起或扶起,以免加重病情,最好2-3人同时搬抬,一人抬肩,一人抬托腰臀部,一人抬腿,头部稍抬高。(3)、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有呕吐或昏迷者,将头偏一侧,便于口腔粘液或呕吐物流出,将病人的衣领解开,取出假牙。(4)、病人有抽搐时,可用两根竹筷子缠上软布塞入上下臼齿之间,防止其舌头被咬伤。(5)、避光,可将窗帘拉上,避免强光刺激。(6)、有条件者可吸氧(7)、转运途中避免头部震动。(8)、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切勿擅自做主给病人服用止血剂、或其他药物。(9)、如果病人是清醒的,应注意安慰病人,缓解其紧张情绪。

针对颈动脉斑块,西医和中医有不同的对应疗法

国家卫生计生委主办的中国脑卒中大会暨第七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在京开幕,北医院获得国家卫生计生委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的授牌。会上,该院院长张允岭指出,中医能够参与对脑卒中防治的全程管理,通过建立自我辨识筛查系统,进行征候规范化研究和推进中医健康促进和综合干预方案,实现对脑卒中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西医目前采用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狭窄程度大于70%、有脑缺血症状、没有手术禁忌症的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治疗。手术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介入治疗就是放支架,另外一种是直接切除血管内的斑块。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都很好,但却因人而异。一般情况下,斑块的位置比较高、脖子短粗,有严重心脏病的,存在有多个脑血管狭窄的,这些患者建议放支架,而对有硬斑块的患者建议手术取出斑块。

从西医的角度看,斑块一旦形成,基本是不可逆的,目前保守治疗手段是稳定斑块,就是服用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血脂水平,达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接下来,还想说说中医,希望能给饱受斑块折磨的人们打开另一扇门。

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其治疗方式不同。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其中中医防治脑卒中尤为重要,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康复的最佳方案,应加强对全民普及中医防治脑卒中危险及中风先兆的教育,才能真正有效的防治脑卒中。

脑卒中属于中医的“中风,眩晕,头痛”病范畴。本病的病位在脑,与肝、脾、心、肾也有关,是由于肝气郁滞,痰浊内生,肝阳上亢,气滞血瘀,血溢脉外,神机受累所致。中医的辩证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证型。肝阳上亢证,治疗以平肝潜阳为法,用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丹皮,桑寄生,杜仲,牛膝,白芍,夜交藤,益母草等治疗。血瘀阻络证,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窍为方法,用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当归,细辛,蜈蚣,地龙,乳香,没药,黄芪等治疗。痰浊内阻证,治疗以健脾燥湿,化痰息风为法。用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枳实,竹茹,胆南星,厚朴等治疗。肝肾亏虚证,治疗以滋补肝肾为法,用胜利熟地,山药,枸杞子,杜仲,桑寄生,兔丝子,仙灵脾,巴戟天,当归,川芎,赤芍等治疗。对于出血性的脑卒中急性期,不能用活血化瘀的中药,避免加重出血,在一起血肿的吸收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少量使用活血化瘀的药,有利于促进出血的吸收。此外脑卒中的病人,可以尽早的配合中医的针灸治疗,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下面的病例为中医媒体“三甲传真”记录:三甲传真作者(中医)翻阅了很多中医典籍和文献,在《彭坚汤方实战录》中有记载,两个方子合用,可消除颈动脉斑块,已治愈多例。下面用第一人称给大家分享其中一个病例。

年1月23日,中医媒体人“三甲传真”的作者曾接诊的一名男性患者刘某,64岁,是广西梧州人。多年患有眼底黄斑病,心肌缺血,血脂高,血压高,经常头晕,容易疲劳,睡眠欠佳。

首诊:通过检查,刘某的两侧颈动脉都有斑块。右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后壁内膜上可见一长4.1mm、厚1.1mm的斑块,形态规则,内部呈强回声。左颈动脉分叉处后内壁上可见一长4.3mm、厚1.2mm的类似斑块,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斑块处血流充盈缺损。舌淡暗红,脉弦细涩,偶尔有歇止。在初诊治疗中,我用了桂枝茯苓丸加减、参三散加减:

煎剂:葛根90g,桂枝10g,甘草10g,赤芍10g,牡丹皮10g,桃仁10g,茯神30g,天麻15g,黄芪60g,生姜10g,红枣10g,15剂。

散剂:西洋参90g,丹参30g,三七30g,红景天60g,穿山甲15g,水蛭g。服用的方法是研末,每天2次,每次3g,饭后开水送服。

二诊:刘某服用了我开出的药方之后,改善了很多,这期间他没有停服降压药,血压稳定在低于/90mmHg范围。他提出服煎剂不方便,想长期服散剂,于是我用参三散加减:

散剂:西洋参g,三七60g,丹参60g,红景天60g,琥珀30g,天麻60g,水蛭g,鸡血藤g,牡丹皮30g,桃仁30g,赤芍30g,穿山甲30g,葛根90g,山楂90g。服用方法依旧还是研末,每天2次,每次3g,饭后开水送服。

三诊:刘某服用上方后,感觉很舒适,因为一直没有机会到长沙来,所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用我开的那个方子反复研末服散剂。这次检查时,颈动脉斑块已经消失,血脂正常,血压正常,已经停服降压药有半年多了。

中西医各有所长,但愿这篇文章能给饱受颈动脉斑块折磨的人们带来希望和帮助,尤其是中医治愈病例希望能给所有中医师、西医师带来一些启示,另外,文中的中药方请务必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治疗,方需从证治不可乱投药。

本文内容摘录于“三甲传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quexuezao.com/nqxzl/8555.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