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历分享
1简要病史患者,男性,46岁
主诉:头晕、行走不稳2月余。
患者2月来自觉头晕不适,看东西上下晃动,视物重影,无明显视物旋转,头晕与体位改变无关,伴行走不稳,不能独立站立,需助行器,在助行器下行走时四肢晃动,以左侧肢体晃动为甚,无法准确定位,自觉双侧肌力下降,左侧明显,口齿含糊,饮水呛咳,外院头颅MRI提示:桥脑出血后遗症改变。延脑前份异常信号伴肿胀,提示亚急性变性灶,左额叶软化灶伴胶质增生。双侧额顶叶、侧脑室旁白质、基底节区散在腔隙性梗死灶及缺血灶。
5个月前患者有脑桥出血病史,遗留左侧肢体活动障碍,在外院康复治疗后,肢体活动改善,在家可搀扶下慢速行走。
2既往史、个人史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规律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福辛普利钠片降压治疗,血压控制可。
个人史:无殊
3专科查体体温:36.9℃,脉搏:8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78mmHg。意识清,言语含糊,略呈吟诗样。吞咽呛咳,双瞳孔直径2.5mm,对光反射灵敏,眼震(+),可见垂直眼震,双眼向右侧活动均受限,向上活动受限,右侧额纹变浅,右侧鼻唇沟变浅,张口可见腭肌阵挛,咽反射减退,伸舌尚居中,口角向左歪斜,四肢伸展时可见较大幅度的抖动,左侧为甚,左上肢肌力3级,左下肢肌力4级,右上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5-级,左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右侧正常,左侧深浅感觉检查减退,左侧腱反射(+++),左侧巴氏征(+),颈无抵抗,克氏征(-),双侧指鼻试验欠稳准,双侧跟膝胫试验不稳。
4辅助检查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生化、血凝全套、甲状腺功能全套、男性肿瘤标志物全套、叶酸、维生素B12均未见明显异常;
2.-6-8医院头颅CT:桥脑出血;
3.-9-30医院头部MR:桥脑出血后遗症改变。延脑前份异常信号伴肿胀,提示亚急性变性灶,左额叶软化灶伴胶质增生。双侧额顶叶、侧脑室旁白质、基底节区散在腔隙性梗死灶及缺血灶。
5入院后相关辅助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律;
胸部CT:左肺上叶少许条片状,纤维灶?左上肺微小结节;
头颅MRI+DWI+MRA:左侧额叶软化灶伴胶质增生。脑桥出血后改变。延髓异常高信号影。脑白质轻度缺血性改变。头颅3D-TOF-MRA未见明显异常。
6诊断1.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OD)
2.右侧脑桥出血后遗症
3.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4.高血压3级
诊断依据
1.患者"头晕、行走不稳2月余"入院。既往有脑桥出血病史,高血压史;
2.临床表现:头晕,视物重影,行走不稳,口齿含糊,进食呛咳,四肢阵挛;
3.查体:言语含糊,略呈吟诗样,饮水呛咳,眼震(+),可见垂直眼震,腭肌阵挛,左上肢肌力3级,左下肢肌力4级,右上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5-级,双侧指鼻试验欠稳准,双侧跟膝胫试验不稳;
4.辅助检查:头颅MRI:桥脑出血后遗症改变。延脑前份异常信号伴肿胀,提示亚急性变性灶,左额叶软化灶伴胶质增生。双侧额顶叶、侧脑室旁白质、基底节区散在腔隙性梗死灶及缺血灶。
7拓展1.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是一种特殊的跨神经元突触变性疾病,常继发于中脑、桥脑、小脑病变(如梗死、出血之后半年出现;
2.主要临床表现:①持续性头晕,②走路不稳,③复视,④肢体阵挛;
3.查体:①可见中枢性眼震,②小脑性共济失调及肢体阵挛,③腭肌阵挛;
4.典型影像学变现:为延髓橄榄核体积增大及信号异常。
8治疗1.巴氯芬片降肌张力2.加巴喷丁0.3gtid及盐酸苯海索片3mgtid改善肌阵挛3.草酸艾司西肽普兰改善焦虑情绪。4.胞磷胆碱钠片营养神经5.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1粒控制血压6.针灸治疗7.康复训练(手功能训练、作业疗法、运动疗法、吞咽训练、关节松动术)
9结果患者口齿含糊及饮水呛咳好转,视物晃动感减轻,头晕减轻,肢体晃动减轻。
10总结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的诊断需结合患者的既往史、临床症状与体征。早期进行对症治疗及康复疗效佳。
END医院:神经功能康复团队
素材提供及采集:王冬阳
图文编辑:王冬阳
总编辑及总策划:刘彦龙
编辑日期:年07月16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