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脑供血不足?
你是否注意到,生活中有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经常反复出现头晕、头昏、头痛的症状,并且还有心烦、耳鸣、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如新近发生的事却记不住)等情况发生。国际医学界将由各种原因导致大脑出现慢性的、广泛的供血不足,引发脑部缺血缺氧而出现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临床表现的疾病,称之为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慢性脑供血不足最早是在年由日本医学家提出来的,其发病率很高。据统计,中老年人群中有2/3的人患有慢性脑供血不足,属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国内外医学家经大量研究还发现,在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的发病前期都曾长期有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存在。如果对慢性脑供血不足不及时进行治疗,那么还可能引起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的发生。因此,慢性脑供血不足被称作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老年人为何会出现脑供血不足
脑供血不足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一般在45岁以后,尤其是60岁以上的人最多见。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脑的血流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儿童时期脑血流量大约为毫升(毫升/克脑组织),成人为50毫升(同前),而健康老人只有35毫升(同前)。现代医学认为引起脑供血不足的原因主要是脑部的大、中动脉的粥样硬化。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又有很多的危险因素,除了不可逆转的危险因素——年龄外,还包括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等,如果他(她)们患有“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将伴有血液黏稠度增高、加速脑血管硬化、狭窄,脑血流阻力增大,脑血流量更加减少。另外,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比如说吸烟、饮酒,喜食高热量、高糖分的食物。近年来,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危险因素也被大家所认识,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高血压中有一类称为H型高血压,此类患者同时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现在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是引起脑卒中的一个常见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同时伴有此症的患者较他人更易发生脑卒中。此外,颈椎病及颈项软组织病变(如肌筋膜炎)也是引起脑供血不足的常见因素之一。多数老人追诉脑缺血症状的病史已有数月甚或数年之久,已是慢性脑供血不足。另外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血液成分的改变也会引起脑供血不足,比如椎-基底动脉及颈动脉和颅脑内主要的动脉狭窄、痉挛以及血压的变化等因素导致的血流动力的异常。其中以血流速度增加为主的因素有椎-基底动脉及颈动脉血管狭窄、痉挛;以血流速度下降为主的因素有血管扩张过度、颅内血管狭窄及血液粘稠度的上升等。除了中老年人群之外,胖人在夏季尤其要小心脑供血不足。尤其夏日炎热,高温燥热,是许多疾病的高发季节,也是胖人最难挨的季节。胖人在夏天要特别注意降低心脑血管周期性缺血程度。因为胖人的血管壁上沉积着大量脂肪,血液中也有大量脂质斑块,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加剧血管堵塞,影响体内血循环速度,减缓新陈代谢,增加心脏负担,使心脑血管供氧能力下降。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及确定
1.年龄。多为中老年,平均年龄为45岁,老年比中年更多见。
2.脑症状。头晕眼花,有时发生一过性眩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头沉重、涨痛;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间或耳鸣等,严重时有步态不稳。
3.眼症状。眼胀痛、懒睁眼、雾视(眼花)等。
4.耳症状。耳鸣、耳“闭气”及(或)听力减退。
5.平衡障碍。早期不明显,中晚期常有步态不稳,行走缓慢,举止力不从心。
6.睡眠不好。多数入睡难、多梦早醒,白天疲乏无力,也有少数反而贪睡。
如果有明显的脑症状及“三高”、眼底动脉硬化、有时可闻及脑灌注动脉的血管杂音等,就可以判定为脑供血不足。
阿司匹林能治疗脑供血不足吗?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氯吡格雷等,其中阿司匹林用于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较多。临床上阿司匹林可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对脑供血不足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不过服用阿司匹林一定要遵医嘱,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切不可自行服药。脑供血不足可预防、可逆转吗?
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脑供血不足可避免、可逆转。如上所述,健康老人和成年人脑血流量的比分不是人的记忆、思维与年老而同步的铁律。记忆、思维和各人生活习惯、工作环境等诸多因素不同而有殊异,一般来说,良好的生活习惯、勤奋好学、性格开朗豁达,大脑和其供血管道处于旺盛状态,从而扩张增加脑供血,脑供血不足则可避免或迟发。
其实,只要日常生活注意保护,远离伤害它的因素——饮酒、吸烟、熬夜等,则可能更长远地保持健康活力,即使已是耄耋之年,仍然记忆清晰,思维敏捷,说明人老不一定就有脑供血不足;而生活上染有恶习,患有“三高”的中年人,大多过早地伴有丢三忘四、反应迟钝等脑供血不足的脑症状。后者如能及早发现和治疗,则可逆转脑供血不足的诸多脑症状。
1及时治疗干预及时治疗主要是通过扩张脑部小微血管,改善脑血液循环,可以在家庭医生的专业指导下使用扩血管药物和银杏叶制剂等。
2早期预防对脑供血不足的防治重点在预防脑血管方面,除了要控制高血压、高血糖等因素外,尤其是血脂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要对症处理。
3良好的饮食习惯是最有效的预防方式从饮食上来说,脑血管供血不足患者要保持饮食营养均衡,以食用豆类、豆制品、植物油、粗粮、蔬菜、水果为主,适量进食瘦肉、牛奶等优质蛋白。减少每日膳食里油、盐、糖的分量,尤其是动物油的摄入。
另外建议脑供血不足患者在均衡膳食的基础上,还需额外补充机体所需的营养素。由于每个人生活习惯、饮食偏好都是不一样的,在加上遗传因素不同,对营养素的吸收利用率不一样,所缺的营养素种类和数量也不一样,导致疾病的发生的种类和脏腑的衰退速度也是不相同的。这就更需要借助专业的平台通的膳食习惯、量化标准分析你个性化的营养需求。统康健康管理能借助大数据平台,根据饮食偏好、膳食具体摄入量等个性化综合指标分析,确定你所需要补充的营养素种类和数量,给予最适合您个体的营养调理方案,从而优化人体自身的代谢系统、免疫系统、抗氧化防御系统,以及修复系统等,帮助身体机能调节到最佳状态。
4合理运动要跟上建议脑供血不足患者还是要加强体育锻炼。经常锻炼身体能增强身体免疫力,加强心肺功能,加大对脑部的供血量,从而能冲破轻微的血栓块,缓解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每天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如快走、慢跑、散步等,每次30~40分钟,每周至少5天,或者打打太极拳、垂钓、登山等。适量运动不仅是防止肥胖的最佳途径,还可以减少脂肪蓄积量,使致病性血脂降低。另外,因颈椎病导致的脑供血不足患者不能彻底和运动绝缘。合理的运动包括中医中的导引术(五禽戏、八段锦)等,都有改善颈椎病的功效,而且动作轻缓,非常安全,可以说是一举两得。5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用脑平时看看电视、报纸;做些手工劳作或家务事;也可以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如唱歌、跳舞、书法、打球等,陶冶性情,增强脑的思维活动;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疲劳。
防三高要做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
目前很多中老年人都存在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情况,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动脉硬化的快速发展。而导致动脉硬化的因素非常多,生活方式、饮食、环境和基因共同作用都会导致其加速发展。因此,想要预防脑供血不足,首先要阻止动脉硬化的快速发展,一线的治疗还应该是以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为主。建议超过50岁男性、绝经后的女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等人群,每年体检查脑部供血情况的相关检查。最好能提前做动脉硬化的健康管理,通过预测评估查找导致动脉斑块形成的原因(危险因素),在专业医生的干预指导下控制动脉硬化的发展速度,降低脑血疾病的风险。无论是从经济角度、家庭角度,还是从健康管理角度来讲,唯有预防才是万全之策,高明之举。早一日预防,早一点安心。警惕起来吧,为自己的健康打好保卫战!健康管理是一种自律!知行合一!自我认知,自我管理最重要!本文来源:统管健康
投稿邮箱:liuyali
c2.org.cn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