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腔梗的那些事儿
腔隙性脑梗死什么是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infarction,LI)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据统计其发病率相当高,占脑梗死的20%~30%。常见的发病部位有壳核、尾状核、内囊、丘脑及脑桥、少数位于放射冠及脑室管膜下区。在这些部位的动脉多是一些称为深穿支的小动脉,它们实际上是脑动脉的末梢支,又称终末支。由于深穿支动脉供血范围有限,所以单一支的阻塞只引起很小范围脑组织的缺血坏死,即形成所谓的腔隙。腔隙性脑梗死为直径0.2~15毫米的囊性病灶,呈多发性,小梗死灶仅稍大于血管管径。坏死组织被吸收后,可残留小囊腔。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只是因为发生闭塞的血管较小,如穿支动脉,限于其较小的供血区,病灶较小,所以一般危害较小。
LI概念与定义的相关提示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临床?影像学或病理学研究对LI有着不同的概念和定义,比较混乱,应注意区分:(1)腔隙源于病理学描述,原指脑内小的空腔,不含病因学意义,以后则被推测由小动脉闭塞所致?影像学所见的腔隙,是指直径3~15mm的囊性病灶,多数是由梗死病灶演变而来?影像学的LI指直径3~20mm的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上为高信号的病灶?(2)影像学所见的LI或腔隙均可伴随或不伴随有相关的临床表现,后者亦被称为“静息性”?多数腔隙病灶为“静息性”?(3)腔隙综合征是症状学概念,指与皮质下或脑干的小的病变相关的特定症状和体征?若其与相应部位的LI相关,则称为腔隙性缺血性卒中?
病
因
高血压
高血压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率为45%~90%。长期高血压造成脑内小动脉血管壁变性,使得管腔变窄,在某种血流动力学因素或血液成分变化的诱因下发生小动脉的闭塞。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尤其是慢性高血压超过/95mmHg时。且舒张压升高对本病的影响作用更明显。
动脉硬化
腔隙性脑梗死与动脉硬化紧密关联。有观测证实基底节、内囊区腔隙病灶的供血动脉有严重的脑动脉硬化改变,即节段性的动脉结构破坏、纤维素样坏死或血管坏死。也有人发现髓质动脉中明显的改变是管壁的透明样变,及血管管腔的狭窄,各脑区腔隙性梗死的频度与动脉硬化的程度成正比。
糖尿病
糖尿病可导致远端肢体、肾脏、视网膜、周围神经和脑神经的小动脉梗死性病变,糖尿病时血的凝固性和黏度增高、血小板黏附性增强,但糖尿病对脑的小血管病变的作用尚未明确定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糖尿病是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尚缺乏糖尿病和腔隙性脑梗死有联系的证据。研究也仅确认糖尿病与多发性的腔隙性脑梗死有关,而与单发的无关。
栓子
(1)心源性栓子:风湿性心脏病或非风湿性心脏病的附壁栓子脱落。
(2)动脉源性栓子:包括有或无溃疡的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肉性血管病、夹层动脉瘤的血栓脱落。尤其是升主动脉、颈动脉中粥样硬化斑脱落形成的栓子,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已引起越来越多的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