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在体检中发现腔隙性脑梗死(简称腔梗),进而惶惶不得终日,总是担心会不会进展,会不会半身不遂,会不会嘴巴歪说话不清楚?为此,有必要跟大家一起聊一聊这个腔梗。
腔隙(lacune)这个名词,早已有之,是因病理学家尸检发现脑组织上的空洞而命名。年,Fisher首次系统阐述,腔隙指脑深部小的梗死灶,进而演变为腔隙性脑梗死。
腔梗是脑梗塞(Iacunarinfarction)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发生闭塞的血管较小,如穿支动脉,限于其较小的供血区,病灶较小,所以一般危害较小。腔梗约占全部卒中患者的10%~31%,而静态腔隙性梗塞患病率约11%~24%。
病因
1.高血压
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尤其是慢性高血压超过/95mmHg时,且舒张压升高对本病的影响作用更明显。
2.动脉硬化
腔隙性脑梗死与动脉硬化紧密关联。
3.糖尿病
研究表明糖尿病与多发性的腔隙性脑梗死有关。
4.栓子
(1)心源性栓子
(2)动脉源性栓子尤其是升主动脉、颈动脉中粥样硬化斑脱落形成的栓子,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5.其他因素
高脂血症、吸烟、饮酒和脑局部血流改变等因素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症状
多数的腔梗不会产生症状
临床症状一般较轻,大多发病缓慢,12~72小时达到高峰,部分病人有短暂缺血发作史。临床症状与腔梗灶的大小和部位有关。一般症状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眩晕、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抽搐、痴呆等,多数为一过性的,在几分钟或几天内消失。
诊断
不管是尸检还是影像学检查,诊断腔梗都是依据梗死病灶大小和部位。CT或MRI检查可发现相应的脑部有腔隙性病灶,可作出诊断。
治疗与预防
预防治疗!
1.有效控制高血压和各种类型的脑动脉硬化可减少腔隙性卒中的可能性,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2.同时,要对粥样硬化本身进行治疗,比如说抗血小板治疗,如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稳定斑块。
3.还需要针对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进行治疗,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尿酸等慢性疾病。但除了药物之外,生活干预也是预防腔梗的有效方法,其中重要的有效方法就是适当增加运动量。
腔梗概念在CT和MRI报告中广泛使用,不过,腔隙性脑梗死这一称呼有可能要成为历史,年发表的《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中,“腔隙性脑梗死”已被“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取代。因此,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更倾向于穿支动脉梗死或小动脉闭塞型梗死。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