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轻度脑缺血
老年人脑缺血
脑缺血的症状
脑缺血的原因
脑缺血治疗
颈椎病脑缺血

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

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I

一、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

二、缺血性卒中患者院内筛查与病因评估流程

三、针对病因制定二级预防策略(一)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抗栓治疗目前循证医学证据充分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复方制剂等。我国临床较多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作为非心源性卒中的二级预防长期用药。非心源性卒中的抗栓治疗使用原则是根据卒中发病机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选择抗血小板药物单药或者联合治疗。

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采用CHANCE研究治疗方案更新了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治疗指南,对于不接受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的非心源性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及高危TIA患者,推荐发病后24h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连续用药21d,可有效降低90d缺血性卒中的复发风险(Ⅰ级推荐,A类证据)。在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时,还应考虑个体化治疗,CHANCE研究亚组分析发现,生物学标志物如中性粒细胞计数、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活性,药物基因组学差异如CYP2C19、ABCB1基因多态性等可能是影响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预后差异的因素。

(二)心源性卒中和TIA的抗栓治疗

对于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noveloralanticoagulants,NOACs),包括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以及依度沙班等均可作为二级预防的首选药物。NOACs的半衰期较短,不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但对于严重肾功能不良(肌酐清除率≤30ml/min)的患者应慎用。关于抗凝治疗的时机选择目前尚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通常建议在14d内启动抗凝治疗,对于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可适当延长抗凝时机。

对于机械瓣置换术后/二尖瓣重度狭窄及终末期肾病,建议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国际标准化比值的目标值为2.0~3.0。伴有急性心肌梗死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左心室附壁血栓形成,推荐给予至少3个月的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不伴有心房颤动的非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或其他瓣膜病变(二尖瓣环钙化、二尖瓣脱垂等)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可以考虑给予抗血小板药物作为二级预防。

(三)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的抗栓治疗

原因不明的栓塞性卒中(embolicstrokeofundeterminedsource,ESUS),具有多种潜在病因及发病机制,包括亚临床心房颤动、未被识别的心肌梗死、非狭窄性大动脉粥样硬化、非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变以及癌症等。需要针对其潜在发病机制选择抗栓治疗策略,个体化治疗及高风险人群的筛选至关重要。

(四)降脂治疗

血脂管理是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核心策略。强化降低胆固醇预防卒中(SPARCL)研究奠定了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地位。对于年龄≤75岁以及极高风险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使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将LDL?C水平降低≥50%。

(五)血压控制

高血压是缺血性卒中发病和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强化降压是否能够获益目前尚不明确,但对于急性期后、病情稳定的缺血性卒中以及TIA合并高血压患者(如果收缩压≥mmHg或舒张压≥90mmHg),降压治疗对于减少卒中复发至关重要,如果没有绝对禁忌,发病后数天应启动或重新启动降压治疗。

(六)血糖控制

目前尚缺乏专门针对脑卒中患者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进行干预的大型二级预防临床研究。糖尿病和糖耐量异是缺血性卒中和TIA的危险因素。高血糖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较为常见,高血糖通过氧化应激增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受损、内皮功能障碍等多种机制加重脑缺血损伤,与不良结局相关。

(七)颅内外动脉狭窄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70%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在标准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作为内科药物治疗的辅助技术手段,但患者的选择应严格和慎重。支架植入与强化药物治疗预防颅内动脉狭窄再发卒中对照试验(SAMMPRIS)结果表明,对于近期(30d内)有症状的颅内大血管重度狭窄(70%~99%)所致缺血性卒中或TIA的患者,积极内科治疗优于支架置入术。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症状性颈动脉严重狭窄(70%~99%)可考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支架置入术等血运重建治疗。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NASCET)和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ECST)比较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与内科治疗对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卒中和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CEA可以增加重度症状性狭窄患者的获益。颈动脉血运重建内膜剥脱术与支架植入术对比研究(CREST)的10年随访结果显示,支架置入组和手术组10年时的主要复合终点(围手术期卒中、心肌梗死或死亡,或之后同侧卒中)和主要长期终点(术后同侧卒中)没有显著差异。在手术时机选择方面,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或TIA后2周内进行CEA可改善结局,但在最初48h内进行CEA与早期卒中复发风险增加相关。经皮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CAS)有助于减少血栓形成、栓塞等不良事件。对于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麻醉和手术风险大的患者,可考虑给予CAS。但对于年龄≥70岁的患者CAS的围术期卒中和死亡风险大于CEA。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quexuezao.com/qdnqx/89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