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石学敏院士认为,中风的病机为“窍闭神匿”,故治以“醒脑开窍”针刺法,并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在治疗中风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开辟了针灸治疗脑病新历程,其经验值得推广应用。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对病人造成了严重影响。临床表现为偏身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甚至神识昏蒙,相当于西医学的“脑卒中”。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快,社会压力不断增加,人们衣食起居的不规律,劳累过度、情志过极、饮食不节等,皆可导致中风病的发生。目前西医治疗中风病主要是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能够较好改善临床症状,但容易形成药物依赖和不可预知的并发症,病人无法耐受,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经济压力、身体负担。中医针灸治疗中风病,具有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特点。石学敏,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现代针灸学奠基人。他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使得他遵古而不泥古,敢于创新,独树一帜。他始终坚持“古为今用、西为中用”、“针药并用、形神相兼”理念。石老博览群书,采众家之长,集中外之粹,学验丰富,被前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誉为“鬼手神针”,创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的神话。笔者就石学敏院士在中风病治疗方面的经验总结如下。立足脑府,病证结合,开创“醒脑开窍”针刺法《内经》记载“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中风亦称“大厥”、“薄厥”。从病因病机角度,石院士在古代医家和经典著作的理论基础上,中西结合,又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对“神”的深刻认识,结合中风病的两大主症——神志和肢体运动障碍,明确提出中风病的病位在脑府,其病因病机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最终确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1、穴位选择上的创新《素问·痿论》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历来取阳经多气多血之义,忽略了病变部位在脑,其生理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意识和感觉运动。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石学敏院士则侧重于从脑入手,独树一帜,取以“开窍启闭,改善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头为诸阳之会,阴阳互根互用,取“阴中求阳”之义。主穴:双侧内关、人中穴、患侧三阴交。配穴:极泉、尺泽、委中疏经通络。其中,人中为君,内关、三阴交为臣,极泉、尺泽、委中为佐使,以畅元神,调阴阳,和气血,通经脉,达到平衡状态,临床收到独特的疗效。2、针刺手法量学上的创新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针刺手法上,古代医家多以“疏经通络、风取三阳”为法,行针手法多以“补”为要。石老立足于本病病机“窍闭神匿”及“启闭开窍”针刺法的基础上,倡导行针施法以“泻”为旨,对配方组穴从进针方向、深度、手法和刺激量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如内关穴:取双侧,采用提插捻转相结合的泻法,直刺1~1.5寸,施术1~3min;人中:采用雀啄泻法,至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取患侧,提插补法,针尖向后斜刺45°,进针1~1.5寸,至患侧下肢连续抽动3次为度;极泉:取患侧,用提插泻法,沿经下移1~2寸,在肌肉丰厚的位置取穴,直刺1~1.5寸,以上肢连续小幅度抽动3次为度等。中风合并症、并发症治疗吞咽困难:加完骨、天柱、风池、翳风;中枢性呼吸衰竭:加气舍;便秘:加外归来、外水道、丰隆;小便不利:加中极、关元、曲骨;肩周炎:加肩中俞、肩外俞、肩贞、肩髃、肩髎;睡眠倒错:加上星、百会;癫痫:加大陵、鸠尾、风池等,临床疗效显著。调控中风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高血压是脑血管疾患的危险因素之一,血压控制的程度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合理有效地调控血压是预防和治疗脑卒中的关键。石老在醒脑开窍的基础上又运用“活血散风”针刺法来控制血压。具体取穴:双侧人迎、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操作方法:人迎穴:操作者轻拨颈动脉,90°进针,徐徐刺入1~1.5寸,至针体随颈动脉搏动而跳动,行小幅度、高频率手法(即石老捻转手法第二定义补法);合谷、太冲:均90°进针0.8~1寸,操作者与患者面对面,十二经脉以任督二脉为中心,医者两手拇指捻转时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即石老捻转手法第一定义之泻法);曲池、足三里:均90°进针1寸,操作者与患者面对面,医者两手拇指捻转时食指向前,而拇指向后(即石学敏院士捻转手法第一定义之补法)。以上穴位均施术1min,留针30min。验案举隅孟某,男,42岁,农民。初诊时间:年2月13日。患者于3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痛、语言欠利,当时神清,无胸闷憋气、二便失禁症状,就诊医院急诊,査血压/mmHg,査颅脑CT示:右侧基底核区缺血灶并软化处,右小脑及脑干局部密度不均,复査颅脑MRI示:脑干梗死灶并脑干铁质成分沉积,予控制血压、活血化瘀、改善脑代谢等治疗,肌内注射“硫酸镁”,静脉滴注“奥拉西坦注射液、甘油果糖、红花(黄色素)mg、依达拉奉注射液、小牛血清、醒脑静”等,后期效果不佳,为进一步治疗就诊我院门诊。刻诊:神清,精神可,语言不利,左侧轻度口歪,头晕、头痛,项痛,四肢活动可,阵发右臂蚁行感,无胸闷憋气等不适,舌淡红,苔少,脉弦细。纳食可,寐安,二便调。查体和实验室检查:左侧中枢性面瘫,双侧肌力上肢V级,下肢V级,双侧巴宾斯基征(+)。血压/mmHg。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西医诊断:脑梗死,高血压。治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补益脑髓,平肝潜阳。选穴:人迎、曲池、合谷、足三里、大冲、头维、内关、三阴交、风池、完骨、天柱、翳风、金津、玉液。操作:人迎捻转补法1min;曲池捻转补法1min;合谷捻转泻法1min;足三里捻转补法1min;太冲捻转泻法1min;头维平补平泻1min;内关捻转提插泻法min;三阴交提插补法至肢体抽动3次为度;风池、完骨、天柱捻转补法1min;翳风穴向结喉方向深刺2.5~3寸,行捻转补法1-3min,针感要求咽喉部麻胀;金津、玉液点刺放血。以上方法每日1次,留针30min。疗效:经过1次治疗后,患者头晕、头痛明显好转,血压/90mmHg;收住院治疗1周后,语言较前清晰,头痛、头晕基本消失。共治疗2周,患者未发头痛、头晕,血压/80mHg,右臂蚁行感消失。本文选摘自《中医药临床杂志》,年2月第31卷第2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quexuezao.com/jzbnqx/6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