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开篇,朱东亚教授指出脑血管疾病是人类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它已成为中国居民第一大死亡原因。因此,模拟人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建立重复性好、观测指标易于控制的脑缺血动物模型,进一步优化脑卒中动物模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急性全脑缺血
全脑缺血模型的四血管结扎的优势在于检验缺血是否成功的指标明确,并能进行灌注实验,单阶段缺血损伤,如海马,S1皮质,丘脑,白质等损伤明显,可显示记忆功能的减退,而且避免两阶段缺血的缺血预适应可能性,可减轻手术损伤。但是,它的操作较复杂,椎动脉和脊管前动脉间的交通支存在个体差异较大,操作者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实验效果。二、慢性全脑缺血2.1双侧颈总动脉结扎优点:导致类似人脑CT和MR影像学上的脑白质缺血。缺点:1周内大约20%的死亡率,由于视通路损伤,可能影响神经行为学评价。2.2双侧颈总动脉狭窄优点:产生低灌注,选择性损伤白质,但不影响视通路。缺点:需2周时间产生损伤
三、局灶性脑缺血
对于局灶性脑缺血,他介绍了7种模拟局灶性脑缺血的动物优化模型,重点介绍了以下几种。第一种是线栓法MCAO(大鼠),它具有不需要开颅,能够再灌注等优点,但是损伤区域个体间变异大。第二种是大血栓栓塞法MCAO(大鼠),能模拟人类缺血性脑卒中,适用于研究溶栓和溶栓与神经保护剂联合用药,但是梗死灶部位和大小变异性大,易自发再灌注。第三种是光照血栓栓塞法皮层梗死(冷光源),它的优点在于具有非侵入性,可根据需要梗死皮层任何区域、梗死区域明确固定,适合研究梗死灶周围区的病理学和生化学变化,需要注意的是易自发再灌注。第四种是光照栓塞模型-基底节区梗死(腔梗),适用于光纤埋植到基底节,造成梗死体积较小的腔梗,它的优点是可根据光照的时间长短和光源直径调节梗死面积。除评价神经保护外,还可用于评价溶栓和抗血小板药物,但是有一定的手术难度,不能研究再灌注损伤。四、脑出血首先,就刺穿颅内颈内动脉分叉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而言,它的优点在于颅内血管破裂能够反映临床动脉瘤SAH的病理情况,但是它在24小时内死亡率高达37.5–50%,动物间严重性变异大。其次,对于小脑延髓池注射血液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它的优点是SAH的严重程度可根据注射的血液量及注射次数调节,但是其存在非生理性血液分布(该数据结果如下)。
最后,对于纹状体注射自体血或胶原酶致脑实质出血模型,其中胶原酶用于模拟临床脑血管破裂引起的脑溢血,并有利于迟发性脑血肿发展及止血治疗的研究,其缺点是易引起炎症,血肿大小变异大。采用自体血可避免炎症,但它属于非自然出血,一旦去除血肿,神经症状快速改善,和临床不够一致。
五、自发性高血压脑卒中
自发性高血压脑卒中大鼠(SHR/SP)给予高盐低蛋白饮食并永久结扎单侧颈总动脉,导致局灶性缺血,白质pO2降低、BBB破坏、点状出血和血管周围炎症、认知功能障碍(结果如下图所示)。
双转基因小鼠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高盐诱发下和使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易发生出血性脑卒中(结果如图所示)。
目前,脑卒中动物模型的研究在制备方法、实验条件的控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而且转基因小鼠的出现、超声、介入等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模型制备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脑卒中模型的研究,但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最后,朱东亚教授提到目前为止尚未存在一种动物模型能够完全模拟脑卒中后循环现象。脑卒中动物模型的日益优化,将为人们更深刻认识脑卒中发病机制,研究新的治疗对策等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
来源:中国卒中学会学术年会(CSA)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TISC).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