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主要杀手之一,其危害性远大于恶性肿瘤和心脏病,但受到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恶性肿瘤和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都是卒中的危险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压的防治。但目前,人们对于这些危险因素的认识远远不够,所以每年仍有将近万脑卒中的新发病例。中风发作时病情凶险,而大多留有后遗症,给患者和家人造成极大困扰。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要预防因衰老引起的血管退行性变窄、变脆、曲折和高血脂、脑动脉硬化、血液流变异常引起的突发中风。这类中风,身体往往没有突出明显的变化,但是,留意观察还是能够发现一下这些反常的先兆。
一,中风先兆的主要表现
(一)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
(1)眩晕:《证治汇补·中风》日:“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大多数中枢性眩晕是中风的先兆。突然自觉头晕目眩,周围物件都在旋转,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医院诊治,防止中风发生。
(2)哈欠不断、嗜睡:人在疲倦、睡眠不足等情况下打哈欠很正常,但如果没有以上原因,哈欠连天就可能是由于脑动脉硬化趋于严重,血管内径变小,引起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
据临床报告,中风病人有80%在发病前5~10天哈欠不断。中老年人一旦出现原因不明的困倦嗜睡,一定要高度重视,很可能是缺血性中风的先兆。据医学观察,大约有75.2%的人在中风前有嗜睡症状。嗜睡者大多在半年内发生中风。这是出现最早的中风先兆,更有预防意义。
(3)一侧肢体麻木:每个人都偶尔会因睡姿、坐姿不当而手指麻木,活动下就会恢复。但如果是突然发生的,首先是一只手或一只脚失去感觉,然后是一只胳膊,一条腿或半边身体,而且感觉持续以两分钟以上,就要引起注意了。中风引起的麻痹通常还会伴有头痛、眩晕、软弱无力、头重脚轻、舌头发胀等症状。
(4)说话吐字不清:脑供血不足使掌管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会导致短时间内突然说话不清,甚至是失语或不由自主流涎。
(5)原因不明跌跤或手指无法合拢:由于脑血管硬化,引起脑缺血,运动神经失灵,容易发生跌跤或手指无法合拢,也是一种中风先兆症状。
(6)精神状态发生变化:性格一反常态,如变得沉默寡言,或多语急躁,或出现短暂智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均与脑缺血有关,这是双侧精神和智力功能区供血不足所致,可能是中风先兆。
(二)五官出现异常现象:
(1)单眼瞬间发黑、失明、复视或幻视:一只眼睛突然发黑,看不见东两,几秒或几十秒后恢复正常,医学上称单眼一次性黑朦,是因为脑缺血引起视网膜缺血所致,是中风的又一信号。
(2)耳鸣耳聋:突然性耳聋耳鸣,几十秒或一分钟左右恢复常态,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这也是“小中风”的表现。
(3)口腔溃疡: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吃饭老是咬住腮帮。为了看医院,最后通过CT诊断,他是支配左侧面部神经的大脑基底结部出现了缺血灶。而这也极易引起中风。
(4)嗅觉发生异常:经常闻到不存在的异味,如臭味,很可能是大脑皮层海马回处出现了出血性病灶,这种状况下随时都有中风的可能,要多留心。
(5)高血压患者鼻出血: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如果出现鼻出血,很可能是中风的警报。经医学观察,排除外伤、炎症等因素,高血压病人在反复鼻出血后1~6个月,约有50%的病人会发生脑溢血。鼻出血往往是由血压不稳定引起的,不加预防则会增加中风的机会,因此不能麻痹大意。
(6)舌痛:老年人无明显原因的舌痛,多是微血管的炎症反应,也可能与血黏度升高有关。因此老年人若出现舌痛、麻木、发胀、活动不便,应及时进行全身检查,预防中风。
(7)呛咳、吞咽困难:据临床观察,少数中风患者早期可能出现喝水或进食时偶尔呛咳,这是脑缺血引起吞咽神经核受损,导致咽部感觉丧失,使食物或水误入气管所致。研究表明,这种麻痹很可能是中风的先兆,若及早给予脑血管扩张药或溶栓药,不仅有利于治疗吞咽麻痹,还可以预防中风猝发。
(三)突然剧烈头痛:
(1)持续的、搏动性的头痛:
是整个头部疼痛而非局部,有时会伴有恶心呕吐。这是颅内出血,涌入颅骨与脑组织之间空隙造成的。
(2)局限性头痛:出现难以忍受的局限性头痛或头痛形式和平常完全不同,如头痛由全头痛变为局限性头痛,间歇性头痛变为持续发作,或伴有恶心呕吐。这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溢血的先兆。其原因可能为血压然升高,颅内动脉瘤和邻近动脉的扩张,血管痉挛或伴有少量渗血,牵拉或刺激了三叉神经支配的痛觉敏感结构而引起。
四、体象障碍:有的病人敲着他的腿竟是毫无知觉,不知道这是谁的腿。这是大脑右侧顶叶病变引起的体象障碍。
强握症和违拗症:有的人紧握你的手,久不松开,需要你自己用另一只手掰开他的手.就说明他得了中风先兆的一种--强握症。
违拗症:病人早上起来,一只手穿袜子.一只手脱袜子。这种病人虽然心里明白,但手“做不了主”,这两种症状的根源,均在于支配双手的大脑额叶出现了缺血灶。
二,中风前兆的治疗
中医强调“上工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现代医学将中风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但无论那种均因脑血管硬化,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因此活血化瘀,软化血管壁及改变血液粘稠度,防止血管破裂或堵塞是预防脑卒中最基本的方法。中医认为痰瘀互结,阻塞脑络是中风的基本病机,而起因主要有虚实之分。实者因五志过极,心火暴盛,使肝阳戾张,虚风上逆,挟痰浊瘀阻脑络;虚者阴虚生火,虚风内动,肾气不能上荣,痰浊循心肾二经上泛闭阻窍络。因此中风的预防应在化痰行瘀的基础上,结合病人的体质体征,才能达到“釜底抽薪”防止中风发生的功效。
病案1
患者辛某某,男,65岁,高血压史10年。长期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血压控制在/90毫米汞柱左右。年11月,突觉头晕头胀,右侧后脑跳痛,右上肢发麻来诊。查血压/96毫米汞柱,患者面色潮红,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大便3日未解,脉弦滑有力,舌红苔黄腻。诊为肝阳上亢,风痰阻络之中风前兆。故拟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夏枯草,地龙,川芎,赤芍,熟军,珍珠母等水煎服5剂。诸症轻减,血压/86毫米汞柱。钩藤,石决明,夏枯草,地龙,水蛭,川芎,赤芍,石菖蒲,远志等调服30余剂而安。
病案2
患者金某某,女,73岁。无三高病史。年12月,因家庭矛盾生气而至头晕眼胀,耳鸣,左侧面部发麻,哈欠不断、嗜睡来诊。查血压/80毫米汞柱,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动则汗出,纳呆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是为气阴不足,气虚不能助血上升,气血流通不畅,与痰胶着,瘀阻脑络。治宜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生黄芪,当归,赤芍,石菖蒲,川芎,红花,桃仁,半夏,茯苓,鸡内金等。水煎服,日1剂。服用20剂,症状消除,观察半年未发中风。
病案3
患者余某某,男,56岁,有高血压史5年,常服降压药维持。年1月,突感舌痛、麻木、发胀、活动不便,左腿敲打无感觉来诊。患者血压/84毫米汞柱,平素经常头晕耳鸣,腰酸腿痛,口干尿黄,烦热盗汗,脉细弦数,舌质红,苔薄白。此为阴虚火旺,风痰上扰,方用地黄饮子加减:熟地黄,石斛,菊花,石菖蒲,钩藤,麦门冬,五味子,泽泻,丹参等15剂。后改服知柏地黄丸+银杏叶胶囊,追踪半年未发中风。
回复医生代码,即可查询医生简介。回复“”即可查询如何煎服中药。回复您的姓名以及联系方式,诊所会联系您约诊事宜。路志正“”薛伯寿“”周乐年“”陈学荣“”路洁“”苏凤哲“”李福海“”张波“”毛宇湘“”李方洁“”张维骏“”张传知“”宋恩芬“”叶文俊“”张士荣“”王永和“”李鸿义“”
1、分享《天枢瑞草三芝堂》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较好北京中科白瘕风级别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