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造影是通过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鞘,通过该动脉鞘管选用不同导管,在导丝引导下,选进所要显示动脉,注入含碘造影剂。造影剂所经过的血管轨迹连续摄片,经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为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
医院了解到,随着硬件和软件的逐步完善,这项造福百姓的医疗技术医院成功开展。截至目前,月初挂牌的介入治疗室已经成功完成多例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随着我院DSA的购置安装及相关业务的开展,在省院技术指导下,将逐步开展神经介入、心血管介入、肿瘤介入等相关介入治疗。”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崇州医院已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医院,年门、急诊量70余万人次,年住院病人3.7万余人次。医院数字减影机的购置安装及相关业务的开展,在省院技术指导下,将逐步开展神经介入、心血管介入、肿瘤介入等相关介入治疗。
医院的综合发展面临一个全新平台,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介入治疗技术的开展,填补了崇州地区该技术领域的空白,为县域内及县域周边的患者带来了就医的便捷性。同时可以在急诊急救领域缩短患者转诊转院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全脑血管造影可以直观地测定血管狭窄程度和范围,观察侧支循环情况。所显示的病变更为直观,在判断病变供应动脉的来源、数量、引流静脉的去向、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以及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的定位定性诊断等方面,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如超声、经颅多普勒、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螺旋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CT灌注成像(CTP)等多种方法,目前临床仍视DSA为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
其适应症为颅内外血管性病变,包括出血性或闭塞性脑血管病变;自发性颅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检查;观察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性;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病变治疗后复查;明确病变与周围解剖关系。
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例,DSA检查不但可以确定狭窄的部位、范围、程度,还可了解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推测是软斑块还是硬斑块,判断斑块的性质;也可了解颅内血管的侧支循环情况,有助于及时查明TIA的原因,给予针对病因的治疗,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并且对TIA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而对于动脉性脑梗死的患者来说,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狭窄是导致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占卒中发生的60%-80%)。数据显示,严重颈部或颅内动脉狭窄同侧脑梗死的发生率高达90%-95%,因此,对脑梗死患者行DSA,有助于找到病因,为拟定治疗方案和判断疾病预后提供依据。静脉性脑梗死(CVI)是指静脉性因素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出血、软化,形成梗死灶的一类疾病,与静脉窦狭窄及血栓形成关系密切。虽然MRI和MRV仍被认为是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最好手段之一,但是在高颅压时MRV检查静脉窦显影欠佳,不能确定有无静脉窦血栓形成,因此,静脉窦血栓形成尤其是单纯大脑皮层静脉血栓形成时,确诊还需DSA,可见DSA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DSA检查有利于了解畸形血管团的部位、大小、供血A和引流静脉的部位及数目,有无合并A瘤、引流静脉瘤样扩张、动静脉瘘等改变及颅内盗血等,以指导临床治疗,尤其是血管内栓塞治疗提供依据。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90%以上),随着检查技术的发展,CTA、MRA在颅内A瘤的诊断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均有局限性。DSA能准确显示颅内A瘤的形态、大小、瘤颈及载瘤动脉的关系,对颅内A瘤的诊断及介入栓塞治疗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出血性烟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头昏及脑梗死等,严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且再出血发生率较高。临床检查、诊断以及对出血机制的分析显得极为重要。出血性烟雾病的临床诊断主要靠双侧颈内A和单侧椎A造影。该检查创伤小,患者术前准备少,不良反应小,且造影诊断结果正确,易与其他脑血管病如颅内A瘤、AVM等相鉴别,还可为临床是否进一步手术治疗提供影像学资料。
文|图|张世海安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