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部位辨识
一、基底核区出血壳核和丘脑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两个最常见部位。它们被内囊后肢所分隔,下行运动纤维、上行感觉纤维以及视辐射穿行其中。外侧(壳核)或内侧(丘脑)扩张血肿压迫这些纤维产生对侧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典型可见三偏体征(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和偏盲等);大量出血可出现意识障碍;也可穿破脑组织进入脑室,出现血性CSF(脑脊液),直接穿破皮质者不常见。①壳核出血:主要是豆纹动脉外侧支破裂,通常引起较严重运动功能缺损,持续性同向性偏盲,可出现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不能,主侧半球可有失语。②丘脑出血:由丘脑膝状体动脉和丘脑穿通动脉破裂所致,产生较明显感觉障碍,短暂的同向性偏盲;出血灶压迫皮质语言中枢可产生失语症,丘脑局灶性出血可出现独立的失语综合征,预后好。特点:上下肢瘫痪较均等,深感觉障碍较突出。(浅感觉:痛、温、触觉;深感觉:来自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的本体感觉,如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复合感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图形觉和实体觉等)大量出血使中脑上视中枢受损,眼球向下偏斜,如凝视鼻尖(落日征);意识障碍多见且较重,出血波及丘脑下部或破入第三脑室则昏迷加深,瞳孔缩小,出现去皮质强直(无意识的睁眼闭眼,光反射、角膜反射存在,对外界刺激无反应,“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等;累及丘脑底核或纹状体可见偏身舞蹈-投掷样运动。如出血量大使壳核和丘脑均受累,难以区分出血起始部位,称为基底核区出血。③尾状核头出血:较少见,表现头痛、呕吐及轻度脑膜刺激征,无明显瘫痪,颇似蛛网膜下隙出血,有时可见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临床常易忽略,偶因头痛在CT检查时发现。二、脑叶出血常由脑动静脉畸形、Moyamoya(颅底异常血管网病“烟雾病”血管造影显示密集成堆小血管影像,酷似吸烟吐出的烟雾)病、血管淀粉样变性和肿瘤等所致。常出现头痛、呕吐、失语症、视野异常及脑膜刺激征,癫痫发作较常见,昏迷较少见。顶叶出血最常见,可见偏身感觉障碍、空间构象障碍;额叶可见偏瘫、Broca失语(听得懂、说不出)、摸索等;颞叶可见Wernicke(听不懂、乱说话)失语、精神症状;枕叶出现对侧偏盲。三、脑桥(脑干:延髓、脑桥、中脑(从上向下))出血:多由基底动脉脑桥支破裂所致,出血灶位于脑桥基底与被盖部之间。大量出血(血肿5ml)累及脑桥双侧,常破入第四脑室或向背侧扩展至中脑。患者于数秒至数分钟内陷入昏迷、四肢瘫痪和去皮质强直发作;可见双侧针尖样瞳孔和固定于正中位、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中枢性高热、中枢性呼吸障碍和眼球浮动(双眼间隔约5s的下跳性移动)等,通常在48h内死亡。小量出血表现交叉性瘫痪(左侧面舌瘫右侧肢体瘫)或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偏瘫以下肢重(足踝部明显),上肢轻,面部最轻;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阳性),两眼向病灶侧凝视麻痹或核间性眼肌麻痹,可无意识障碍,可较好恢复。中脑出血罕见,轻症表现一侧或双侧动眼神经不全瘫痪或Weber综合征(同侧动眼神经麻痹(眼睑下垂,眼球外展位,眼球向上、内收及向下运动麻痹,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和对侧偏瘫(对侧中枢性面瘫、舌肌麻痹及上下肢瘫痪)),重症表现深昏迷,四肢弛缓性瘫痪,迅速死亡;可通过CT确诊。四、小脑出血小脑齿状核动脉破裂所致,起病突然,数分钟内出现头痛、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剧烈头痛和平衡障碍等,但无肢体瘫痪。病初意识清楚或轻度意识模糊,轻症表现一侧肢体笨拙、行动不稳、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大量出血可在~4h内陷入昏迷和脑干受压征象,如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两眼凝视病灶对侧(脑桥侧视中枢受压)、瞳孔缩小而光反应存在、肢体瘫痪及病理反射等;晚期瞳孔散大,中枢性呼吸障碍,可因枕骨大孔疝死亡。暴发型发病立即出现昏迷,与脑桥出血不易鉴别。五、脑室出血占脑出血的3%~5%,是脑室内脉络丛动脉或室管膜下动脉破裂出血所致。多数病例是小量脑室出血,可见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颈强、布氏征及克氏征均为阳性)及血性脑脊液,无意识障碍及局灶性神经体征,酷似蛛网膜下隙出血,可完全恢复,预后好。大量脑室出血起病急骤,迅速陷入昏迷,四肢弛缓性瘫及去皮质强直发作,频繁呕吐,针尖样瞳孔,眼球分离斜视或浮动等,病情危笃,多迅速死亡。脑出血——后果一、如何判断脑出血的严重程度和结果脑出血是一种重症疾病,有统计显示:88%的病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昏迷。脑出血的死亡率的统计最高达到68%,其中约80%的病人的死亡发生在4天以内,其余大多数也发生在周之内。急性期死亡一般与脑出血和颅内压升高对中枢的直接损害有关;其后死亡多是由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所致。如果度过了急性期和并发症期,脑出血病人的预后相对还是比较好的。出血性中风(脑出血)的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总体上看比脑梗死要好,这是因为血肿对神经的影响主要是挤压性的,神经结构不一定有严重的破坏,只要血肿能较快地吸收,神经变性就不至于那么严重。缺血性中风(脑梗死)则直接造成神经组织的缺血、缺氧,这种损害显然要严重得多。正因如此,部分脑出血病人在急性期虽然很严重,但经过积极救治可以恢复得相当好,完全有可能回归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工作。二、出血量、出血部位决定后果严重程度脑出血急性期病情的严重程度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出血量越大,病情越重。额叶:负责肢体的活动和逻辑思维、出血受损后可能会出现肢体瘫痪、不能言语、性格改变(如暴躁),做事缺乏兴趣。
颞叶:负责听觉和语言功能,出血受损后可能出现表达能力差,语无伦次,不能理解别人说的话,还包括记忆功能。
顶叶:感受疼痛、触觉、味觉、温度觉等等,出血受损后可能会出现没有空间感、位置感,无法辨别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还可能存在麻木感、没有计算能力,不能区分左右手。
枕叶:负责视觉,出血受损时会出现看东西异常迷糊、偏盲、不能辨别颜色等等。
小脑:负责肢体平衡及协调动作,出血受损后会出现头晕,走路不稳,协调动作差。一般我们称之为共济失调。
脑干:是生命的中枢,负责心跳和呼吸,出血受损后会出现呼吸和心跳不规律,死亡概率极高。
这个是位置差异对于每个患者的影响,然后出血量的多少,是一个单独衡量疾病预后轻重的一个重要参考数据,当然也不是绝对的。理论上的判断和实际情况往往会存在差异。另外上下肢运动功能差别一样比较大。
患者损伤位置的不同会形成比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很多患者出院时候的状态是另一部分患者努力康复若干年后都无法企及的。即使损伤位置相同,出血量一样,其结果也是会有差距的。人类的大脑是神秘复杂的,一丝丝的不同就会有天差地别的差异。每个患者的身体机能、脾气性格、心理状态、家庭环境都不相同,个体差异性的治疗结果也是不同的。
至于能恢复到什么程度,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主要是看损伤的严重程度,脑出血造成的脑损伤的大小、部位,决定了整个预后(在医学上,“预后”是指根据经验预测的疾病发展情况)。
还有些差异性和患者自身情况有关系。包括有没有合并症、并发症,对于心脏病的治疗,康复练习的时间和训练量,从而影响康复的效果。
另外,疾病发生后是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尽可能控制疾病不再发展,使脑损伤的程度降到最低程度。降到最低程度以后,就为康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比如有个人突然出现一侧偏瘫,或不能说话。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中风,只是让患者休息,医院救治。这种情况就是耽误患者治疗的最佳时期。如果能及时的就医治疗,控制出血状况,可减少脑细胞的损伤,预期康复相对来说就会比较好。
有无系统科学的康复治疗训练,也是决定康复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个康复细节对于患者的影响是深远的。
另外一些个体差异性更加直观。很多患者由于脑损伤导致语言交流障碍和认知障碍。康复练习需要沟通交流,要求患者尽量主动配合。如存在交流障碍,势必会影响康复的有效性。如果患者还存在冲动行为、脾气暴躁、心理抑郁等都会影响到康复效果。一个心态积极有主动配合意识的患者和一个有交流障碍不配合的患者相比较,康复结果自然存在差异性。
这里需要纠正一个认识误区——年龄的差异性。很多人认为年纪轻的患者肯定会康复好些,年龄稍长的患者康复效果会差一点。这个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年纪轻的相对来说有些优势,体力好、基础疾病少。可也有很多年轻人的心态不稳定,情绪波动大,对于康复一样存在着影响。
实际上,年龄稍长的患者康复效果确实会差一些,这是因为年龄稍长的患者患有各种合并症、并发症,有的还存在着认知功能障碍,恰恰就是这一些因素才是影响到康复效果的。如果没有身体上的并发症影响因素,他们和年轻患者在经过系统康复治疗后,恢复的程度是差不多的。有些甚至优于年轻患者。
三、如何从临床表现来判断脑出血的后果与转归?
、昏迷时间越长、程度越深,则预后越差。、发病后短时间内体温急剧升高,说明大脑深部的中线结构(丘脑下部)受累或是脑干出血的出血,预后差。3、发病后血压持续升高,经过药物治疗难以控制者,说明出血量大,颅内压升高明显,预后差。4、发病后肢体阵阵强直多为脑室出血或脑干受压表现,预后差。5、频繁呕吐说明颅内压较高或脑干受累,呕吐咖啡色液体是由于丘脑下部自主神经(植物神经)中枢受累,引发胃部血管舒缩障碍,导致胃粘膜出血(胃出血),都是预后不良的表现。6、如果病人的呼吸节律显著改变,变得不规则或忽强忽弱,甚至暂停现象;血压剧变,由开始的升高转而明显下降,说明脑干的呼吸、循环中枢机能衰竭,预示病人已经濒临死亡。7、急性期过后,死亡的主要威胁是并发症,其中最多见的是肺部感染,即一般所说的肺炎。如果得不到控制,同样会造成死亡。当你能理性客观地对待疾病和康复训练时,你就已经开始迈向了成功康复的第一步!
推荐阅读
脑卒中偏瘫家庭基础康复流程
康复的基础理念
最新文章
脑梗和脑出血到底哪个康复快一些?
康复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如何消除颈动脉斑块
偏瘫康复第一关:心理障碍
声明:本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