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要进行手术治疗。在术前检查中,头颅CT或磁共振常常提示出现腔隙性脑梗死,那么能不能做麻醉,围术期要注意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infarction,LI)。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
?据统计其发病率相当高,占脑梗死的20%~30%。常见的发病部位有壳核、尾状核、内囊、丘脑及脑桥、少数位于放射冠及脑室管膜下区。在这些部位的动脉多是一些称为深穿支的小动脉,它们实际上是脑动脉的末梢支,又称终末支。由于深穿支动脉供血范围有限,所以单一支的阻塞只引起很小范围脑组织的缺血坏死,即形成所谓的腔隙。
?腔隙性脑梗死为直径0.2~15毫米的囊性病灶,呈多发性,小梗死灶仅稍大于血管管径。坏死组织被吸收后,可残留小囊腔。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只是因为发生闭塞的血管较小,如穿支动脉,限于其较小的供血区,病灶较小,所以一般危害较小。
为什么会发生腔隙性脑梗死呢?
●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血栓是主要病因,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吸烟、饮酒和脑局部血流改变等因素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由于腔隙很小,所以并不是所有发生的腔隙都会产生症状,只有那些累及重要神经通路或神经结构的腔隙才会有表现。
●一般症状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眩晕、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抽搐、痴呆,无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少见。主要临床体征为舌僵、说话速度减慢,语调语音变化,轻度的中枢性面瘫,偏侧肢体轻瘫或感觉障碍,部分锥体束征阳性,而共济失调少见。
●进行头颅CT或磁共振检测就很容易进行诊断。事实上,“腔隙性脑梗死”只是一个影像学表现,并不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脑梗死。若没有典型症状或无症状时,这些影像学表现被统称为“无症状性脑血管病”。
腔隙性脑梗死都有哪些危害?
腔隙性脑梗死由于其面积都比较小,一般症状都不会太明显,即使部分朋友出现了明显的症状,也会在治疗后很快缓解。尽管危害不大,但腔隙性脑梗死很容易复发。如果不注意控制有危险因素,腔隙性脑梗塞会反复发作,患病的朋友会出现智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明显影响生活质量。如果动脉硬化持续加重,甚至会引发更大面积的脑梗死。
那么“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能不能麻醉呢?
没有典型症状或无症状的患者可以进行麻醉,但同时也要做好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
?术前禁烟禁酒,降低高血脂、高黏血症状。围术期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预防血栓形成,必要时启动抗凝治疗。
?麻醉中减少对脑供血的影响,保持适当的脑灌注。防止引起血压急骤降低,脑血流缓慢,血黏度增加,以及血凝固性增高的各种因素。
?积极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控制好情绪,保持精神心理健康。
?中老年人特别是体弱多病者,要特别小心气温骤变,气压、温度明显变化以及严寒和盛夏季节,避免发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