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十多岁的王大爷早起如厕时有些便秘,“蹲”了一会儿才起来。站起来后突然感到一阵头晕眼花,一个没扶稳就摔倒在地。还好家人发现及时,医院抢救,发现是严重的“脑卒中”,全力抢救后才保住性命。后来医生告诉家人,王大爷这次危险的元凶是“体位性低血压”。
这下家属犯晕了:本来是几十年的高血压,吃了几十年的硝苯地平,怎么最后却患上了“低血压”呢?
乍一听,好像高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是一个矛盾的概念,但其实这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而且,体位性低血压在诸如王大爷这样的老年患者还很常见。
为啥会犯“低血压”?
有研究证明,我国体位性低血压在年龄超过65岁人群中的发生率可达20%~50%;年龄超过80岁高龄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7.2%,这个数据在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人群中比例更高。
为什么体位性低血压总会“找上”老年朋友呢?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年朋友的“血压调节机制”“老化”了。当从平卧或坐位突然变成直立时,血管中会有相当于一瓶矿泉水的血液(-ml)因为重力的原因一下子涌到下肢,此时,血压需要调节机制的作用才能保持正常。
年轻人的血压调节机制非常灵敏,马上就可以调节血压恢复正常,但是老年人的调节机制“退化”了,同时血管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硬化,所以一旦体位变化太快,就有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一不小心可能引发脑卒中?
在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时还可以出现头晕、眼花、出冷汗、摔倒甚至晕厥等现象,一旦身边没有其他人发现,可能有很严重的情况发生。很可能像王大爷那样,引起脑卒中。
高血压患者的小动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狭窄和管壁的增厚,如果出现血压骤降,脑部血管失去灌注,会引发脑缺血的情况。
而体位性高血压的患者脑部自身调节的功能本身存在障碍,所以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朋友,尤其是老年患者朋友,即使轻微的血压下降,也可能导致大脑的血流量明显减少,可导致严重的脑缺血,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出现。
老年高血压患者朋友如何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呢?
1、降压不宜“用力过猛”
老年患者朋友的降压应遵守平稳、适度、长期、个体化原则,不能心急求快。
根据新出台的欧洲新版高血压指南意见,对于年龄超过65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朋友而言,如果没有头晕心慌等情况,收缩压(高压)控制在~毫米汞柱最为合适,不宜降压过度。
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血压高一点也无所谓”就不吃药了,血压依旧需要调整至自身合适的范围。
2、任何动作“慢慢来”
所谓体位性低血压,就是在体位突然变化的时候出现的低血压,因此患者朋友们从卧位到坐姿、站姿、蹲姿等动作转换时要放慢,防止摔倒。
尤其是刚刚睡醒或者如厕后,不要突然或过快、用力猛起,等到机体完全“睡醒”后再缓慢站起。
信息来源:健康网
特别声明:资讯图片视频来源网络,权归原创者所有!感谢作者分享,如有侵权,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