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快综合征与快慢综合征心电图均可表现出长R-R间歇,且可引起相似的临床症状,如心悸、头晕、晕厥、猝死等,但二者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等方面截然不同。慢快综合征中,慢是因,快是果,因慢致快;快慢综合征中,快是因,慢是果,因快致慢。
一.定义不同
1.快慢综合征
快慢综合征可定义为原发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继发性窦房结功能障碍。具体表现在平素心率和心电图均为正常,伴快速房性心律失常(频发性房早、阵发房速等)时有心悸,突然中止后在恢复窦性心律之前可有窦性停搏或明显窦缓。快速心律失常为主动性。
2.慢快综合征
慢快综合征可定义为原发性窦房结功能障碍伴继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在平素缓慢型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的基础上,发生各种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如房速、房扑和房颤,其中多数为阵发性房颤。快速心律失常为被动性。
二.临床表现不同1.快慢综合征
快慢综合征多发于中青年,缺乏病窦的诊断标准,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多为正常。电生理检查示窦房结功能多正常,窦房结变时功能正常,即运动后心率可>次/分。
房性早搏、阵发性房速、房扑或房颤等快速心律失常均发生在正常心律基础上,也可在其终止后的长间歇之后立即再出现。早期多为短阵性房速、房扑或房颤,后期持续时间延长。
可于心悸后出现一过性头昏、胸闷、黑曚,甚至晕厥等。
2.慢快综合征
多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老年人。符合病窦的基本诊断标准,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可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窦房结阻滞。
快速性心律失常均发生在缓慢性心律失常基础上,多为房颤、房扑或房速,转复后出现长R-R间歇,并发生晕厥,即慢-快-慢综合征。
平时即可有头晕、黑矇、晕厥、心悸等症状。
三.发病机制不同1.快慢综合征
快慢综合征的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快速房性心律引起心房肌局部乙酰胆碱增多并积蓄,增加了窦房结P细胞K+外流,导致舒张期电位负值增大,4相坡度降低,进而导致窦房结P细胞自律性下降;
(2)快速的心房律对窦房结P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
(3)快速的心室率会导致窦房结动脉供血不足,造成窦性自主心律明显下降;
(4)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丧失频率适应性的电重构过程延伸到窦房结,影响到其传导及自律性。
2.慢快综合征
(1)慢的机制
窦房结存在基础病变(纤维化、退行性变、淡粉样变性等),窦房结起搏及传导异常。
窦房结周围神经及心房肌病变,窦房结由此会产生传导障碍,如严重的窦缓、窦停、窦房阻滞等缓慢心律失常。
(2)快的机制
在此缓慢心律基础上常出现心律失常(如房早、房速、房颤),这些快速心律失常可视为一种代偿。研究发现,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可能为局灶触发机制、心房肌自律性异常或不应期缩短导致折返。
四.治疗策略不同1.快慢综合征
疾病特点
(1)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敏感:部分患者应用低剂量抗心律失常药物即可出现严重窦缓和使房颤发作后的窦停时间延长,从而使治疗选择更加困难。
(2)心电生理标测证实,房颤等房性心律失常多与起源于肺静脉或上腔静脉内肌袖的电活动驱动和触发心房所引起。
(3)导管消融对触发灶起源的大静脉电隔离后使大静脉与心房间的电连接消除,房颤能得到有效控制,窦性停搏现象可随之消失。
治疗原则
快慢综合征系由"快"引起"慢",因此,治"快"是关键。相关治疗包括导管消融、导管消融+起搏器。
阵发性房颤患者首选导管消融,总成功率大于90%,目前已成为主要治疗手段。消融成功后大多数不需植入起搏器。但对于极少数消融后仍有症状性缓慢性心律失常者,应评估是否存在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颤复发不愿再次消融者可行起搏器植入治疗。
2.慢快综合征
对于慢快综合征而言,由"慢"引起"快",治"慢"是关键。
◆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慢"是起因,所以应安装永久起搏器避免出现"慢"。
◆药物治疗:起搏器基础上应用药物控制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包括房颤、房扑、房速等,主要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胺碘酮、普罗帕酮等。
◆射频消融:若存在药物不能控制的症状性快速心律失常,可行射频消融术。
图1.快慢综合征与慢快综合征的区别
相关阅读
慢快综合征VS快慢综合征,究竟如何鉴别?慢快综合征与快慢综合征慢快综合征定义
慢快综合征:病窦综合征的一种类型。临床上又称为“缓速综合征(slow-fastsyndrom)”,主要表现为在窦性心动过缓的基础上出现各种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房速、房扑和房颤,其中多数为阵发性房颤。
心电表现
为连续记录的BTS心电图,开始为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第2个QRS波)及交界性逸搏(第3个QRS波),之后为快心室率房颤。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除心动过缓引起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外;
也与快速心律失常(阵发性房颤)有关;
晕厥的发生常在快速性心律失常之后,多发生于有心脏器质性疾病老年人;
症状个体差异大,其取决于心动过缓的程度、房颤时的心室率、房颤持续时间、基础心功能及患者的耐受性等。
预后
根据缓慢心律及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病情的进展不同;
BTS常逐渐进展为持续性房颤;
持续性房颤最后常进展为慢室率房颤。
快慢综合征定义
快慢综合征:具体表现为在快速性心律失常(主要是房颤)突然终止后在恢复窦性心律出现之前有一段长间歇,即窦性停搏,患者可以出现头昏、胸闷、黑朦甚至晕厥症状。
可定义为原发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PrimaryAtrialTachyarrhythmias)和继发性窦房结功能障碍(ScondarySickSinusDysfunction)。
与慢快综合征定义的区别
慢快综合征存在严重和持续性的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房阻滞等证据,房颤、房扑或房速发作前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快速性心律失常为被动性;
快慢综合征在无房颤发作时表现为正常窦性心律,房颤、房扑或房速发生在正常窦性心律基础上,即快速性心律失常为主动性。
病因及临床表现
快慢综合征患者常无器质性心脏病,又无病窦的表现,冠脉常为正常;
平时EKG常表现为正常,均无窦性停搏和窦房阻滞证据;
在快速性心动过速终止时,常出现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窦性停搏等缓慢性心律失常;
可引起急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
多发生于年轻人。
发生机制
心房肌局部释放乙酰胆碱增多;
快速心房率对窦房结细胞自律性的直接抑制;
快速心室率导致窦房结动脉供血不足;
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丧失频率适应性的电重构过程延伸到窦房结影响其传导性和自律性。
心电图特征
动态心电图:
阵发性房颤发作终止后均出现持续时间超过3秒的窦性停搏,有时伴交界性逸搏。
缺乏病窦的基本诊断,但有各种主动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主要是频发房早、短阵房扑和阵发性房颤。心律失常发生前常为正常窦性心律,而在各种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终止后出现一过性的窦房结功能的明显抑制。
即原发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继发性窦房结功能障碍。
体表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特点如下:
无房颤发作时,有间歇性的窦性心动过缓,部分有明显窦性心动过缓(低于50bpm),所有病例均无窦性停搏和窦房阻滞证据;
存在稳定的窦性心律期间,窦房结变时功能正常,即运动后的心率可增快到90~bpm以上;
平时心电图多见频发房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病程早期的房颤多为阵发性和短阵性,房颤发生于正常窦性心律(正常的P-P间期)和在房颤终止造成的长间歇之后;
窦性停搏均出现在房颤发作中止后,时间不等,与房颤持续时间无关;
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敏感,低剂量即出现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和使房颤发作后的窦性停搏加重。
预后
为继发性,预后根据房颤发生的时间;
若房颤持续时间不长且加以纠正,窦房结功能可恢复正常;
据报道:阵发房颤时间超过1年,SSS发生率为20%;超过2年,发生率大于55%;
无心脏电生理检查,很难确定是否存在病窦。
特点:慢快综合征VS快慢综合征BTS是SSS的一个亚型,主要表现为症状性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同时伴有各种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一般定义为原发性窦房结功能障碍伴继发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TBS则缺乏SSS的基本诊断标准,平时不伴有症状性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但有各种主动性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终止后出现一过性的窦房结功能抑制,可以定义为原发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继发性窦房结功能障碍。
前者明显比后者多见,临床上易混淆,但治疗和预后有明显差异,正确识别二者的差异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慢快综合征VS快慢综合征治疗策略慢快综合征治疗策略:
根据起搏器植入指南:起搏治疗;
对快速的房性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如房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射频消融。
1、药物治疗:
包括房颤的复律及预防房颤的抗心律失常治疗。对于慢-快综合征患者房颤的复律需谨慎,或在预防性临时起搏下进行,否则在复律时出现过长的间歇而造成意外,应首先详细询问病史,必要的体检及辅助检查,服药期间密切观察和心电监测。预防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常引起或加重心动过缓,在慢-快综合征患者不主张常规应用,如必须应用可减少剂量。
2、非药物治疗:
起搏、导管消融,应在起搏治疗的基础上进行!
治疗策略的区别:
慢快综合征治疗策略
由“慢”引发“快”,植入心脏起搏器进行节律控制是关键;
通过设臵合适的低限频率预防房颤发生;
心房选择部位起搏可以更好地达到缩短心房激动时间和均匀心房激动的目的;
心脏起搏器的监测功能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心律状况;
心脏起搏器的房颤干预功能可以预防阵发性房颤的发生。
快慢综合征治疗策略
由“快”引发“慢”,射频消融根治房颤是关键;
导管消融术后需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白颠疯是如何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