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年7月第48卷第7期
20世纪50年代脑电图技术开始应用于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本世纪初,中国NCU迅速发展,据年不完全统计,已经达到建设标准的NCU有76个,因此,建立脑电图监测T作站并制定相关监测规范势在必行。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组织神经重症医学专家和神经电生理学专家基于循证医学的证据,结合中国医疗现状,共同撰写了《神经重症监护病房脑电图监测规范推荐意见》,希望对神经重症、重症医学科和急诊医学科医师的医疗实践提供帮助和借鉴。
本文的撰写步骤包括:检索、复习相关文献(来源于-年Mdlin数据库);采用版牛津循证医学中心(CntrforEvidnc-basdMdicin)证据分级标准进行证据级别确认与推荐意见确认。逐步扩大范围充分讨论,对证据暂不充分,但专家讨论达到高度共识的意见提高推荐级别(A级推荐)。
在NCU内应用脑电图监测可达到判断痫性发作、判定脑损伤程度、指导脑保护治疗和预测预后或结局的目的。其优势在于:
脑电图具有很好的时间分辨率(ms)和较好的空间分辨率(mm),能够实时动态监测,并易于床旁操作;
能够协助鉴别痫性与非痫性发作,尤其是能够发现非惊厥性痫性发作;能够敏感地发现脑功能变化,并据此在临床征象变化之前做出好转或恶化的判断;
能够早期预测昏迷患者的预后,并据此提供医疗决策依据;能够准确地反馈治疗信息,并据此调整治疗方案。
脑电图监测对象
一、癫痫持续状态
年美国一项纳入例惊厥性SE(convulsivstatuspilpticus,CSE)忠者的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显示:经抗癫痫治疗后,48%的患者脑电图表现为非惊厥性痫性(nonconvulsivsizurs,NCS)发作,14%的患者表现为非惊厥性SE(nonconvulsivstatuspilpticus,NCSE(4级证据)。
年中国一项纳入2个随机对照试验数据的分析显示: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周期性癫痫样放电、NCSE模式与癫痫复发独立相关(2a级证据)。年,美国一项纳入63例SE患者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和反应性消失预示患者预后不良口(lb级证据)。
年,中国一项纳入例SE患者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周期性癫痫样放电/微小发作预示患者预后不良(lb级证据)。
二、重症脑梗死
年德国一项纳入25例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massivcrbralhmisphricinfarction,MCHI)患者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脑电图出现优势提示预后良好,广泛慢δ活动提示预后不良门(lb级证据)。年,中国一项纳入例MCHI忠者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脑电无反应、RAWOD(rgionalattnuationwithoutdlta)模式、爆发抑制模式、α/θ昏迷模式、癫痫样放电(无爆发一抑制)模式和广泛抑制模式提示患者预后不良(lb级证据)。
三、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
年,美国一项纳入34例SAH(Hunt-Hss4—5级)患者的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显示:在迟发性脑缺血损伤(dlaydcrbralischmia,DCI)患者的量化脑电图监测(quantitativEEG,qEEG)中,24%表现为a/δ比值(α能量/δ能量)平均相对基线下降91(4级证据)。
年,加拿大一项纳入12例DCI高危SAH患者的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显示:66.7%的DCI患者脑电图平均d波能量降低,并随米力农治疗出现反应性变化,其中3例在早于临床发现DCI(4级证据)。年,美国一项纳入例SAH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癫痫样放电、脑电图反应性消失预示预后不良(2b级证据)。
四、重症颅脑外伤
年,美国一项纳入50例TBI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显示:脑电图反应性消失预示患者的预后不良(lb级证据)。年,美国一项纳入89例TBI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显示:3d内qEEG的α波变异性(alphavariability)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不良(lb级证据)。
年,美国一项纳入例TBI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显示:与CT相比,应用qEEG的频段能量分析评估TBI患者的脑损伤程度具有更好的预测灵敏度(92.45%)和特异度(90%)(lb证据)。
五、心肺复苏后昏迷
年,中国一项纳入64例CPR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全面抑制和爆发抑制模式预示着患者顸后不良,慢波增多模式预示患者预后良好(lb级证据)。年,瑞士一项纳入61例CPR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显示:脑电图反应性消失、癫痫样异常放电、间断性电静息患者预后不良(lb级证据)。
年,美国一项针对例经低温治疗的CPR患者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间断性电静息患者预后不良(lb级证据)。年,中国一项纳入60例CPR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应用qEEG计算爆发抑制比可以预示预后不良(lb级证据)。
六、脑死亡
年,美国脑电图的脑死亡标准推荐为:脑电图呈电静息持续至少30min可作为确认试验指标。年,中国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的脑死亡判定标准推荐为:脑电图电压小于2μV持续至少30min可作为确认试验指标。
七、植物状态
年,欧洲一项纳入38例植物状态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显示:植物状态组患者qEEG的近似熵值低于健康对照组,近似熵值更低的植物状态患者始终处于植物状态或死亡,稍高的近似熵值植物状态患者可能部分恢复意识(lb级证据)。
年,欧洲一项纳人14例植物状态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显示:脑电图线性分析显示网络连接减弱的患者预后不良(lb级证据)目前,其他重症神经疾病,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免疫介导的相关脑病尚缺乏脑电图监测的文献证据。
推荐意见:
(1)推荐CSE经药物治疗后仍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或不明原因的昏迷患者应用脑电图监测发现NCS或NCSE(C级推荐)。
(2)推荐SE初始治疗后,患者应用脑电图监测来预测癫痫复发(C级推荐)。
(3)推荐SE、MCHI、TBI、CPR患者应用脑电图反应性、脑电图模式或qEEG预测其不良预后(A级推荐)。
(4)推荐SAH患者应用脑电图模式预测转归(C级推荐)。推荐SAH患者应用qEEG分析预测临床前血管痉挛或延迟性脑缺血(C级推荐)。
(5)推荐脑死亡患者应用脑电图监测作为主要确认试验(A级推荐)。
(6)推荐植物状态患者应用qEEG监测预测植物状态结局(B级推荐)。
(7)并不是所有NCU重症患者均需要脑电图监测,故应合理选择监测对象。
脑电图监测与评估操作规范
一、脑电图监测仪器设备
NCU应用的脑电图根据机型分为便携式脑电图、可移动台式脑电图和脑电图T作站;根据是否能够实行脑电视频记录又分为视频脑电蓝测和非视频脑电监测。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机型或视频。视频脑电图更有助于同步记录患者的临床癫痫发作。NCU的脑电图仪器使用和养护需专人负责,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二、脑电图监测开始时间
对SE患者需尽早开始视频脑电图监测(2b级证据),对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可选择发病后1~7d开始短程脑电图监测(lb级证据)。
三、脑电图监测持续时间
短程脑电图监测时间需要0.5—2h,多用于昏迷患者的预后评估;长程脑电图(continuousEEG)监测时间至少为24—48h,主要用于SE和NCS的诊治。多数研究结果证实:对于脑损伤尤其是CPR患者,需要反复多次进行短程脑电图监测,并取最差1次进行预后分析,可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心(lb级证据)。
年,中国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规定脑电图判定脑死亡时间至少为30min.年,美国一项纳入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只有50%的NCS出现在监测过程中的前60min,因此,需要延长监测时间(至少24~48h),以发现更多的NCS(4级证据)。
四、脑电图监测方法
脑电图监测使用独立电源,必要时使用稳压器,也可暂停其他可能干扰脑电图记录的医疗仪器设备(如输液泵、震动排痰仪、防褥疮气垫等)心引。常规脑电图监测采用国际10-20系统安装16导联盘状电极。部分患者因有创颅内压监测、部分颅骨缺损、颅骨钻孑L引流而影响电极安放,此时,应在保证左、右两侧对称的基础上适当减少电极。
对于应用长程(数天)脑电图监测患者,24—48h后暂停脑电图监测(暂停时间为12~24h),以清洁电极处皮肤,如患者不能暂停脑电图监测,可微调电极位置,以避免头皮破溃或感染。
脑死亡评估至少安装8个记录导联,即额极Fpl、Fp2、中央C3、中央C4、中颞T3、中颞T4、枕01、枕02;头皮脱脂至电阻达到最小;双侧电极阻抗基本匹配;参考电极位于耳垂或乳突;接地电极位于FPz;公共参考电极位于Cz;高频滤波为30~75Hz,低频滤波为0.5Hz,敏感度为2μV/mm。昏迷患者应给予强烈躯体感觉或视觉、听觉刺激,观察脑电图反应性,脑死七患者的反应性消失。
五、脑电图评估分析
脑电图的评估分析可选择常规脑电图分析、视频脑电图分析、脑电图反应性(声音、疼痛及光刺激等)分析和定量脑电图分析。脑电图分析需要2名具有脑电图判读资质的医师独立完成。对于意见不一致的判读结果,需扩大范围讨论或会诊。判读结果需及时与主管医师、主管护师和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
六、脑电图监测护理
患者翻身时应尽量避免电极脱落,如果电极脱落,则及时安放完整。对SE患者应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并适当予以约束,以防止其舌咬伤、肢体碰伤和坠床。视频监测患者需保持目标体位,并注意遮挡隐私部位。
推荐意见:
(1)根据需要选择脑电图监测的仪器设备,如便携式脑电图、可移动台式脑电图或脑电图T作站,以分别完成NCU内、院内或院外脑电图监测(A级推荐)。推荐SE患者选择视频脑电监测(A级推荐)。
(2)SE患者在急诊或NCU应尽快开始视频脑电图监测(A级推荐)。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在发病后3~7d内应尽早开始脑电图监测(A级推荐)。
(3)SE患者(B级推荐)、RSE患者(A级推荐)、可疑NCS/NCSE患者(B级推荐)应进行长程脑电图监测。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应进行短程脑电图监测(A级推荐)。SAH忠者的脑电图监测应至少持续3~5d,以早期发现DCI(B级推荐)。脑死亡判定的脑电图监测至少持续30min(A级推荐)。
(4)应用长程脑电图监测的患者,每24—48h暂停(12—24h)l次脑电图监测或微调电极位置,以避免头皮破溃或感染(A级推荐)。
(5)脑电图监测采用独立电源,以减少床旁仪器设备的干扰;推荐至少16导联的电极安放,以保证基本信息收集(A级推荐)。
(6)NCU内脑电图监测应保持环境常温和安静;长程脑电图监测应实施集中护理操作,并注意电极安放完整;视频脑电图监测应注意保持目标体位和保护患者的隐私(A级推荐)。
(7)脑电图记录应完整,包括一般信息、影响脑电活动的药物。脑电图监测结果的判读应分别由2名医师独立判读,如果意见不一致,需扩大范围讨论或进行会诊(A级推荐)。脑死亡的脑电图判读需具有相关资质的人员完成(A级推荐)。
脑电图监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其结果容易受麻醉镇静药物的影响。因此,做出判定时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监测结果,如诱发电位、神经影像、神经生物化学标志物指标等。
随着神经电生理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脑电图监测技术(如qEEG)将更广泛地应用于神经重疰患者,从而为疾病的诊治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并使脑电图判读更加简便易行。
短程和长程脑电图各有什么优缺点?短程脑电图检查费时短,费用低,方便易行,检查后很快即可拿到报告单。然而并不是所有癫痫患者的脑电图时时刻刻都有异常表现,有时可能在记录过程中表现为完全正常,一般常规短程脑电图的异常率很低,约为10~30%。这就需要进行延长记录时间的长程24小时动态脑电图检查。
长程脑电图特点是记录时间更长,更利于发现异常脑电波,使漏诊减少,而且24小时脑电图可背着记录盒自由行走。缺点是费用高预约等待时间长,脑电波易于受干扰因素多,患者的活动情况不能录像,有时癫痫发作与脑电图的关系不好确定。当短程脑电图未记录到癫痫样波,而高度怀疑癫痫的患者以及判断治疗后能否停药的患者建议做长程24小时动态脑电图检查。
另外检查时配合睡眠诱发等诱发试验,必要时加作蝶骨电极描记,均可以明显提高癫痫放电的检出率。还有加上录像手段的视频脑电图等,利于确定癫痫发作与脑电图的关系,并对扑捉利于诊断的异常脑电信号有帮助。
各种脑电图检查的区别和作用脑电图对于癫痫的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可以帮助确定诊断和分型,判断预后和分析疗效。
但是,如果不规范的脑电图检查,也会造成临床漏诊、误诊的危害,也可能给医疗卫生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北医院刘秀芳院长表示:目前在癫痫诊断中,临床应用的脑电图种类主要包括:
普通脑电图目前应用最广的脑电图,但不能对患者发作的临床表现进行同步监测.
视频脑电图视频脑电图是目前癫痫诊断灵敏度和阳性率最高的脑电监测,可通过视频录像同步观察到患者发作时的行为表现和同期的脑电变化,但费用相对较高.
动态脑电图即患者可携带的脑电图,患者可以任意活动,但动态脑电图的阳性检出率最低,只有10-30%.
常规脑电监测内容主要用于癫痫的诊断,及与发作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脑电检查一般要求至少1小时,包括清醒,睡眠,睁闭眼,闪光刺激,蝶骨电极.我院神经电生理中心对癫痫患者可做蝶骨电极检查,包括儿童患者。
脑电图的检查是一种根据病情需要反复做的检查,一般情况下根据病情半年至1年复查一次.
在此,刘秀芳院长提醒患者和家属,一次脑电图检查正常,不能说明没有放电,应该选择灵敏度高的脑电图仪检查,提高检出的可靠性。
脑电图检查是判断发作类型的依据,也是正确选择药物的依据。看如下数据应该明白如何选择检查设备和检查时间:
●清醒期脑电图检查(20分钟):阳性率10-30%
●清醒期+睡眠期(40分钟):阳性率60%
●清醒期+睡眠期+蝶骨电极(40分钟):阳性率70-80%
●清醒期+睡眠期+闪光刺激+睁闭眼+蝶骨电极(1小时):阳性率85-90%
●24小时视频脑电图:阳性率90%
脑电图检查时间越长,阳性率越高,前提是选择先进、灵敏度高的脑电图仪做检查。
对于药物难治性癫痫,可考虑行术前评估或重新评估以前的诊断和治疗,患者需要行发作期脑电监测。可能进行以下脑电监测:
●长程脑电监测:用软性蝶骨电极.
●颅内电极监测:术前评估,致痫灶的定位
●术中脑电监测:术中致痫灶的进一步定位
立体定向与硬膜下电极脑电图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为一种介入性癫痫诊断及治疗技术,最早由Banca
ud和Talairach于公开报道(Strotaxicapproachtopilpsy.Mthodologyofanatomo—functionalstrotaxicinVstigations.ProgrNurolsurg;5:—)。SEEG主要用于癫痫发作的诊断中,也用于部分病例的(热凝固)治疗中。
在癫痫发作评估中:
(1)通过“解剖一电一临床相互关系”分析方法,对癫痫发作进行定位诊断;
(2)在癫痫发作期按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临床征象与脑组织内癫痫放电的时间-空间结构(spatio—tmpomlorganization)有关;
(3)临床症状与大脑皮层局部解剖功能特点有关,根据症状发生的时间先后推测出脑内放电的空间演变过程。
在发作期临床事件分析中,一方面要解释症状与已知大脑皮层解剖部位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根据症状发生先后时间关系推测出脑内放电的空间演变,而并非单纯的进行症状学上描述。
为了实现对发作期随时间演变的症状学与大脑解剖部位相互关系的理解,需要对:
(1)发作期脑电图改变在“发作起始”的精确部位(解剖一电关系)进行记录;
(2)随着放电进一步扩散,对癫痫放电相关的初期(initial)或继发(scondary)临床表现(电一临床关系)要进行详细评估。
立体定向脑电图诊断技术合理的应用,需要具备:
(1)端脑解剖一功能结构相互空间关系的基础知识;
(2)神经外科立体定向基本技术。
在立体定向脑电图中,发现致痫区为“癫痫发作定位诊断”评估工作的目的,致痫区被视为:“癫痫放电的起始部位及原始受累结构”。在立体定向脑电图中,致痫区为一种电一临床症状学概念,不仅要发现发作的起始部位,更注重强调癫痫发作期放电的时间一空间动态改变意义。
在(颞叶癫痫)解剖一电一临床相互关系分析实施中,基本程序如下:
(1)要明确发作期癫痫放电全程中所有相关的临床症状特点;
(2)对临床表现形式相仿的发作进行比较;
(3)对发作期放电中不同系统受累的发作进行比较;
(4)对癫痫放电起源最初相同、随后不同的发作症状进行比较;
(5)要确认在发作演变过程中同时或先后不同时间内发生的各种临床症状与一个系统结构受累的相互关系;
(6)对颞叶内起源与颞叶附近区域起源发作临床类型进行比较;
(7)对癫痫放电类型不同发作的临床症状学进行比较。
立体定向脑电图电极置入部位及数量取决于下述问题的解决:
(1)在发作起始期及早期癫痫放电所累及脑区(致痫区)内发现预期的“发作型”脑电图;
(2)排除所谓发作型改变为事实上起源于其它部位放电扩散的可能性;
(3)尽可能精确的确定“致痫区”的界限,以便施行最小范围皮层切除术,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在事先假定“致痫区”以外脑结构内置人电极;
(4)确认与外科手术相关的菜单达皮层区;
(5)确认解剖学病灶与“致痫区”的关系,病灶本身及其周围结构置人电极数量与病灶形态、范围、病灶的解剖部位有关。
在硬膜下电极脑电图中,致痫区为一理论概念,两者有重要区别,前者强调术前定位应用,而后者强调术后结果。硬膜下电极脑电图中致痫区:在癫痫发作的发生中起决定性(indispnsibl)作用的皮层区域。在很多情况下,只有在术后癫痫发作完全终止时才能推测致痫灶位于切除的范围内。
为什么要做脑电图北大癫痫儿童活动中心北大癫痫儿童活动中心,是中国抗癫痫协会在我国成立的首家国家级癫痫患者活动中心,中心作为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疗机构互动与交流的平台,将有专业医护人员和相关工作者定期为患者及其家庭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包括与疾病相关的科普宣教活动和形式多样的预防和康复指导,倡导正规诊断和治疗的理念。快来 脑电图是由德国人HansBrgr最先记录并正确地描述的脑电活动。他在年发表了首篇有关脑电图的论文,被称为划时代的研究成果。在这篇论文中,他成功地从一位40岁的男性的头部发现了8c/sc的α节律,并在他的年发表的第二篇论文中将其称之为α波。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英国人Adrian确认了α波和β波。年Adrian和Matthws提出了α节律是10c/sc附近的频率,并针对Brgr的α节律分布于整个头部提出了α节律是后头部范围的活动。 Adrian提议将α节律称为Brgr节律,但被Brgr以冠以人名不适合的理由拒绝。Brgr在年首先导入了EEG(Elctroncphalogram)来描述这种脑电活动。 从此,脑电图研究在全世界进入迅速而又有组织的发展阶段。 有关脑电图研究的历史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如果感兴趣可以阅读相关图书来了解。脑电图产生原理简述 人脑内的细胞基本上分为两类:星状细胞和树状细胞。 从右图可以看出星状细胞所产生的电流是发散的,所以产生的电场相互抵消,无法在人脑外部采集到。 而树状细胞具有明显的方向性,能够产生一个有效的电场。但是,单个细胞所产生的电流是极为微弱的,所以单一细胞所产生的电场仍然是无法观测到的。 人脑的大脑皮质里拥有大量的树状细胞,并且基本上是平行排列。因此,大量树状细胞所产生的微弱电流合成了一个比较强的电场,脑电图就是在人脑外部观测到的这个电场的电压。 这个微弱电压信息就是脑电图。脑电图数据简述 脑电图中的波(wav)定义为:脑电图记录中脑电极时之间的电位差的变化。同样还可以用活动(avtivity)、节律(rhythm)来描述(例如α活动或β活动,α节律或β节律)。 根据脑电图的频率通常将脑电图分为: 慢波(slowwav): δ波(dltawav)0.5~3Hz; θ波(thtawav、中间慢波)4~8Hz; α波(alphawav)8~13Hz 快波(或β波)14Hz以上; 中快波(intrmdiatfastwav)13~17Hz; β波(btawav)18~30Hz; γ波(gammawav)30Hz以上;自发电位和诱发电位 上面说描述的都属于自发电位,就是说这些种类的脑电图信号都是人脑内自发性产生的。所谓诱发电位就是通过某种刺激而产生的脑电图信号。比如用一种特殊设备刺激人的食指时所产生的脑电图信号。此类信号多用于进行某个功能的针对性研究。前面提到的刺激食指的脑电图信号一般可以用来进行人脑控制食指部位的研究,通过计算刺激过程中产生的脑电图信号源来发现人脑控制食指的信号源所在的位置 AlphaWavα波的定义 大多数正常成年人在闭眼放松时产生,睁开眼睛后明显减弱或消失;其频率在8~13Hz;后头部有明显优势。 α波的特点 α波是脑电图中最著名的一种波,成年人α波的频率在10Hz左右,振幅20~50μV左右。α波也被分为慢α波(slowalphaactivity8Hz左右)和快α波(fastalphaactivity12~13Hz)。 由于它在闭眼时产生,睁开眼睛后明显减弱或消失,所以非常容易控制。通常情况下,α波的振幅要比其他脑电图波动的振幅大一位数,加上它具有比较强的周期性,很容易观测到它的变化。 α波的频率是随着年龄变化而变的。一般刚生下来的婴儿的α波的频率一般在4Hz左右,随着年龄的增长α波的频率也在加快,到成年人后稳定在8~13Hz;随着年龄继续增长,到达老年人后,其频率又开始下降,经常下降到7、8Hz左右。(注:在α波的定义中提到α波的频率是8~13Hz,但在本人过去收录的脑电图数据中,有些老年人的α波频率在8Hz以下。因此,最近有些论文中将α波的频率定义为:7~13Hz)。 在α波的定义中提到,α波在后头部有优势。这句话的意思是,一般情况下后头部的α波要比前头部强。但也有些人的前后头部的α波强度几乎一样,一般来说前头部的α波比后头部强的实例还没有发现。在本人收录的脑电图实例中曾经观测到前后头部的α波强度几乎一样的例子,是一位不到20岁的少年女子。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被观测到α波,到目前还无法说明有无α波的人具有什么不同。欢迎有志者来参与此研究。α波的生理意义 首先,α波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它与人脑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都还是个迷。另外,α波的频率也就是α波的周期又是怎么回事目前也不清楚。这些都是α波研究的最基本的课题。 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α波具有很多重要的生理意义。α波与年龄的关系很早就被发现了。另外,许多研究结果证明α波与记忆力,认知能力,信息处理等多种脑机能有关。在记忆力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α波频率高时比频率低时记忆力好。还有许多研究结果中阐述了α波与性格等其他方面的关系。脑电图试验目的 鉴于许多跟我读研究生或作毕业设计的学生对脑电图研究缺少了解,所以在这里对脑电图试验做一点简单地说明。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脑电图研究。下面介绍的几个试验都包括几种不同状态,其目的就是通过对不同状态的脑电图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每个状态的特征,用这些特征来区别不同状态。音乐效果 这个试验分为几个连续的状态。首先是闭眼放松状态,接下来是听不喜欢的音乐,最后是听喜欢的音乐。 这个试验的目的是要了解人在听喜欢和不喜欢音乐时人脑状态发生的变化。人在听音乐时需要理解(听懂),同时还能产生感情,想象等变化。因此,研究人脑在听不同音乐时的变化是很有意义的。许多研究表明,音乐对人脑能够产生多种效应。著名的莫扎特效应就是其中之一。过去的研究还表明,音乐会有助于疾病的治疗或恢复。还有的研究发现职业的音乐家与一般普通人在左右脑信息传递的方向性方面不同。类似结果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进行这样的研究应该是富有情趣的。同学们可以了解音乐对自己的影响的关心的问题。暗算试验 这个试验分为三个连续的状态。首先是闭眼放松状态,接下来每隔一定时间听到一个数字,然后从零开始进行累计计算,最后还是闭眼放松状态。 这个试验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比如与听懂有关,与记忆有关,需要集中精力,与计算能力也有关。试验中给出的数字是1至10的整数。看起来似乎不难,但最后能够获得准确计算结果的人并不多。语言效果试验 这个试验分为四个连续的状态。首先是闭眼放松状态,接下来听一段日语,然后听一段中文,最后还是闭眼放松状态。 这个试验的目的是要分析人在听懂和听不懂时人脑状态的差异。被选中作脑电图试验的人基本上都听不懂日语。
常见癫痫综合征中的脑电图1.脑电图在癫痫综合征中的作用
脑电图为一评价癫痫的必要组成部分。脑电图提供了有关背景脑电图(backgroundEEG)和癫痫样放电(pilptiformdischargs)的重要信息,为诊断特异性电临床综合征(spcificlctroclinicalsyndroms)所必需。该诊断包含了重要预后信息,指导对抗癫痫药物(antipilpticmdication)的选择,并且提示何时停用抗癫痫药物。神经系统与影像学检查在特发性(idiopathic)(遗传性(gntic))癫痫中往往是正常的。
1.1脑电图背景频率与癫痫样放电(EEGbackgroundfrquncisandpilptiformdischargs)
在一次发作(sizur)后(即在发作后期(postictalpriod)),脑电图背景频率可以变慢。然而,在发作间期(intrictal)背景脑电图频率比相应年龄正常标准慢时常常提示症状性癫痫(symptomaticpilpsy)(即继发于脑损伤的癫痫)。正常背景提示原发性癫痫(即特发性或可能遗传性癫痫)。因此,脑电图背景提供了重要的预后和分类信息。
癫痫样放电帮助临床医师区分全面性(gnralizd)与局灶性发作(部分性(partial))(focalsizurs)。
1.2癫痫综合征(Epilpsysyndroms)
癫痫综合征包括症状性(symptomatic)、隐源性(cryognic)与特发性(idiopathic)癫痫。症状性癫痫的定义为继发于可找到原因的脑疾病(crbraldisordr)。隐源性癫痫包括无特定原因的伴有意识障碍或伴神经性损害(如Lnnox-Gastaut综合征(Lnnox-Gastautsyndrom(LGS))、婴儿痉挛(infantilspasms)(见下图)、Doos肌阵挛不安定癫痫)的发作。
婴儿痉挛脑电图显示节律高度失常(hypsarrhythmia)。注意杂乱的高幅背景。
特发性癫痫为无特定原因的发作,发生于神经系统检查阴性、智力正常的患儿(如: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部分癫痫(bnignpartialpilpsyofchildhoodwithcntrotmporalspiks[BECTS])、伴枕区放电的儿童良性部分癫痫(bnignpartialpilpsyofchildhoodwithoccipitalparoxysms[BPEOP])以及少年肌阵挛癫痫(juvnilmyoclonicpilpsy)(见下图))。
少年肌阵挛癫痫脑电图显示多棘慢波放电。
本文讨论这些特异性电临床癫痫综合征(spcificlctroclinicalpilpsysyndroms)的脑电图特征。脑电图在颞叶癫痫(tmporallobpilpsy)及额叶癫痫(frontallobpilpsy)及其它类型癫痫中的作用不是本文讨论的范畴。
2.新生儿惊厥(NonatalSizurs)
全面性惊厥在新生儿中罕见。许多所谓的微小(subtl)、全身强直(gnralizdtonic)及多灶性肌阵挛惊厥(multifocalmyoclonicsizurs)与脑电图无必然联系。发生于严重受影响婴儿的这些发作形式可能代表脑干释放现象(brainstmrlasphnomna)。局灶性(Focal)惊厥(尤其是阵挛性惊厥(clonicsizurs))与脑电图改变高度相关。因此,脑电图在新生儿惊厥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脑电图随着胎龄(gstationalag)发生巨大变化,因此,计算胎龄及熟悉年龄特异性标准(ag-spcificnorms)对分析婴儿脑电图时非常重要。
见于新生儿的两种定义明确的脑电图发作形式(EEGsizurpattrns)为:
(1)与局灶性低频电记录相关性(focallow-frquncylctrographiccorrlats)惊厥:发作时脑电图波频率可为1-1.5Hz,多见于严重脑损伤(crbralinsults),如严重缺氧缺血性脑病(svrhypoxic-ischmicncphalopathy)。
(2)与局灶性高频电记录相关性(focalhigh-frquncylctrographiccorrlats)惊厥:发作时脑电图演变往往超过10-20秒,常见于局灶性脑损伤,如中风(stroks)。发生于新生儿的中风与发生于成人的不同,常伴随脑穿通性囊肿(porncphaliccysts)。中风导致的脑穿通性囊肿累及很大一部分脑实质(crbralparnchyma)(即:脑灰质及白质的丢失进而导致蛛网膜下腔(subarachnoidspac)与脑室(crbralvntricls)穿通)。
3.婴儿痉挛与Wst综合征(InfantilSpasmsandWstSyndrom)
Wst综合征是一以婴儿痉挛、发育性迟缓或倒退(dvlopmntalrtardationorrgrssion)和节律高度失常为特征的三联征。该综合征发生于6~18个月的婴幼儿。
节律高度失常的脑电图有助于确诊为婴儿痉挛(见下图)。脑电图的表现形式可呈演变性变化。刚开始出现在睡眠期,随后存在于清醒期(awakstat)。节律高度失常见于75%的Wst综合征患者。
婴儿痉挛脑电图显示节律高度失常(hypsarrhythmia)。注意杂乱的高幅背景。
节律高度失常由以杂乱的不同步、不规则、多灶棘尖波(multifocalspiksandsharpwavs)为背景的弥漫性巨大波(diffusgiantwavs)((高电压,μV))所构成。在睡眠期,脑电图可表现为同步的多棘慢波爆发(burstsofsynchronouspolyspiksandwavs)。可见明显的伪周期波形(psudopriodicpattrn)。可见在节律高度失常背景下的持续慢波或癫痫样放电,这表明局部可能存在功能异常。可见节律高度失常的变异,即失节律变异(hypsarrhythmicvariants)。
临床痉挛发作伴有与痉挛时程相符的明显的背景活动抑制(supprssionofthbackground)。这一特征性反应(charactristicrspons)被称作电衰减反应(lctrodcrmntalrspons)(见下图)。
脑电图显示节律高度失常。注意发生于婴儿痉挛的与痉挛发作相伴随的电衰减反应。
脑电图有助于评价Wst综合征治疗是否成功。通常在治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nocorticotropichormon(ACTH))或给予氨己烯酸(vigabatrin)后短期内,痉挛可停止并且节律高度失常消失。
失节律(Hypsarrhythmia)很少持续至24月以后。它可以演变为Lnnox-Gastaut综合征(Lnnox-Gastautsyndrom)的慢棘慢波放电(slowspikandwavdischargs)。
4.Lnnox-Gastaut综合征(Lnnox-Gastautsyndrom)
Lnnox-Gastaut综合征(LGS)是一以失张力发作(atonicsizurs)、强直性发作(tonicsizurs)、不典型失神发作(atypicalabsncsizurs)伴智力倒退(mntalrtardation)及特征性脑电图为表现的儿童(起病年龄,3~5岁)癫痫性脑病(pilpticncphalopathy)。婴儿痉挛和Wst综合征常转为Lnnox-Gastaut综合征。然而,与Wst综合征不同,Lnnox-Gastaut综合征常为持续终身的癫痫性脑病。
受累病人的脑电图表现为异常慢波背景及弥漫性慢棘慢波(2.5Hz)活动(见下图)。慢棘慢波活动有助于将(预后不良的)Lnnox-Gastaut综合征与良性失神癫痫(bnignabsncpilpsy)相鉴别,后者可见弥漫性3Hz棘慢波活动,及与具有快棘慢波(fastspikandwav)的良性肌阵挛性癫痫(bnignmyoclonictypsofpilpsy)(该病预后远较Lnnox-Gastaut综合征好)相鉴别。然而,还有很多其它癫痫综合征的波形与Lnnox-Gastaut综合征相似,包括Doos肌阵挛不安定癫痫及其它严重肌阵挛癫痫。
脑电图显示与不典型失神发作相伴随的慢(2.5Hz)棘慢波放电(即Lnnox-Gastaut综合征)。
脑电图显示不典型失神癫痫中的慢(2.5Hz)棘慢波放电(即Lnnox-Gastaut综合征)。
Lnnox-Gastaut综合征的脑电图特征可分为发作间期(intrictal)和发作期(ictal)。
发作间期脑电图特征为慢波背景及持续数分钟至持续一段时间的弥漫性慢棘慢波活动(diffusslowspikandwavactivity)。癫痫样放电的持续时程与癫痫控制相关(pilpsycontrol),在抽搐得到更好的控制下,时程更短。棘波或更为常见的尖波常常持续ms并有慢波伴随其后。多棘放电可见于伴有明显肌强直抽搐的癫痫变异型(pilpsyvariantswithprominntmyoclonicsizurs)或出现在非快速动眼睡眠期(non–rapidymovmnt(REM)slp)。
发作期脑电图特征为伴随有抽搐的不同电记录。
5.儿童失神癫痫(ChildhoodAbsncEpilpsy)
儿童失神癫痫(Childhoodabsncpilpsy(CAE))在3~5岁起病,常在10~12岁缓解(rmits)。与少年失神癫痫(juvnilabsncpilpsy)不同,儿童失神癫痫常不伴有强制-阵挛发作(tonic-clonicsizurs)。各年龄段的脑电图显示正常背景(normalbackground)及3Hz广泛棘慢波放电(gnralizdspikandwavdischargs)(见下图)。
在失神癫痫中的典型的3Hz棘慢波发放。
失神癫痫刚开始出现的棘慢复合波(spik-wav白癜风治疗时间济南最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