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在找人”年龄段,谁有过错?
俗话说年轻时不怕累,是“人在寻病”;
年龄大了经不起折腾,是“病在找人”。
以前把35岁到59岁的年龄,称为中年。
现在试图把45岁以上,65岁以下的年龄,称为中年。
实际上60岁以上已经成为老人了。为什么还要往后退呢!
这是因为随着科技创新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也在不断刷新。平均寿命延长了,年龄段的定位也在改变。
有些人健康理念前卫,从35岁开始就每年给自己做一次体检。把健康放在首位,发现问题及时干预。在这个年龄段,很多人的体检结果是清白无辜的。只有极少数人偶尔会出现一些小问题。比如,血脂偏高,血压处于临界,肝光点较密,尿酸含量超过正常值等问题。这些“小家伙”的偶然冒泡。不难想象在未来的日子里,也许已经为一些基础疾病设下了埋伏。体检的目的就是对冒泡的小问题可以及时进行干预。力求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生命才能远征。
其实,即使到了45岁龄段以后,在体检报告中出现上述问题,也是很少数的。
然而到了55岁年龄段,就是“病在找人”的年龄段。问题且是扎堆来的。
其实,这些扎堆的问题也不是一下子聚集,是靠慢慢积累的。其实,患病的信号早已传递给主人,但是要形成为病灶则需要过程。比如经常性头晕头痛的人,最后转归肯定是脑血管疾病。经常性胸闷心悸的人,迟早要会变成心脏疾病。
我们一般把有了症状和体征,医疗仪器还无法检测出结果的阶段,称为潜伏期。
要是处于潜伏期患者抱着积极心态就医,及时干预,可以化解症状,清零尚未形成的病灶。
可是有些患者,一直回避,不及时干预。就会逐渐形成病灶。
错过了治愈机会,就成了基础疾病。
所谓基础疾病,就是每天得靠药来维护生命体征平衡。
比如,原发性高血压病、糖尿病等。
当然,有人在30岁左右就得了高血压病和糖尿病。
这是个案,不是今天讨论的话题。
今天讨论的话题是脑子和心脏是如何受损患病、成为中老年人隐形杀手的。
“病在找人”年龄段,谁有过错?
提供两个案例,主要目的想给存有同样问题的中老年人士提个醒:
(二)心和脑出病,不是一夜秋风萧瑟
(1)她一直在回避问题
患者,女,现年55岁。10多年来,经常头晕,头痛伴恶心呕吐。
一直检查血压正常,头部CT也未见异常。
患者问开单医生:有病没病?
医生说:用仪器一时查不到病。
患者说:既然查不到病,可人这么难受。可能是累了吧,你给我补一下嘛……
医生说:头晕头痛是脑供血不足。再加上恶心呕吐是脑子压力增高,肯定是脑子出了问题。现在是疾病形成初期,也属于潜伏期。这个时候的组织器官受损、医疗仪器是无法探测到的。要是用医疗手段及时干预、密切治疗、可以恢复正常。
可是该患者每次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发作的早期,一直熬着不求医。她给自己不及时求医的理由是:既然血压正常、CT扫描头部是干净的。无病不需要用药。天真地认为是累了,休息一下就好。
到真正吃不消的时候才勉强来求医,打几瓶吊针“?一下”好了。从来没有第二天继续“补一下”。
一般的头晕能忍就忍。
她常说,我相信科学仪器,医生都是赚钞票骗人的。真正没有办法了才找医生。
这样一次性“补一下”解决问题的方式,不知不觉地进行了近10年时间。
去年11月的一天,又发作了。这次CT报告显示说:筛窦炎、左脑有缺血灶。
经过十几年折磨,终于见到了“庐山真面目”。
有了证据,应该妥协、再不需要回避了吧!
她问医者:看好这种病,需要多少时间?
医者说:10天为一个疗程。
这次患者自己也说:既然查出有病一定要花时间与本钱治好,否则苦头太大了。
嘴里这么说,心里可不是这么想的。
这一次终于鼓足勇气,连续用药三次。一下子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都消失了。
她自以为都好了,再医治下去就是“医生赚钞票骗人”。
无法说服自己,有什么办法呢!
(2)他一直在被动挨打
一个现年72岁的老汉,有家族企业。10多年来,一有头疼脑热或胃肠功能不好都往我地方走。记得第一次我给他量血压时,就听到了早搏的声音。当时我就告诉他说:哥,你的心律失常,需要一起治吗?
他说:得早搏好几年了,一直心内科专家在治。
我领会他的意思,暗示不需要我插手。
所以,每次到我这里来,一般小病小痛都交给看,就是从来没有把“心”交给我。
虽说每次找我都是跟“心”无关的小病小痛,但是我每次总是习惯性给他量血压的同时听一下心跳节律。
从偶发性早搏开始,然后发展到频发性早搏。
我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