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体内胰岛素常严重缺乏,宜采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素治疗宜采用小剂量持续静脉滴注短效胰岛素。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经注射胰岛素及静滴生理盐水后,血糖降低,失水纠正,尿量增多,此时最应注意防止低钾血症。
.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相关的因素有感染和遗传因素。
.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关节的慢性滑膜炎。
.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病变的特点是晨僵明显,关节呈梭形肿胀,晚期出现关节畸形。
.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标志是晨僵。
.类风湿结节是类风湿关节炎较特异的皮肤表现。
.类风湿关节炎特征性的改变为周嗣性、对称性的多关节慢性炎症。
.类风湿因子是类风湿关节炎常见的自身抗体。
.类风湿关节炎的护理措施中较重要的是要保持健存关节功能。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使用热敷、红外线、理疗等物理疗法有助于关节处的血液循环,促进关节功能的维持和恢复。
.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期应卧床休息,缓解期进行功能锻炼,当病变发展至关节强直时,应保持关节的功能位,必要时用夹板固定。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常见诱因有:
①遗传性;
②环境因素,包括阳光紫外线的照射、药物、微生物等;
③雌激素。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典型皮损是蝶形红斑。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皮损多出现于皮肤暴露部位。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节表现特点是关节红肿疼痛,但是几乎没有关节畸形
.系统性红斑狼疮主要损害的脏器是肾脏,肾衰竭是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常预示病变活动、病情危重、预后不良。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特征性的自身抗体是抗Sm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首选药物是糖皮质激素。
.抗疟药用于治疗盘状红斑,使用时应注意其导致视网膜退行性变的副作用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皮肤护理应注意用30℃左右清水清洗,忌用碱性肥皂和化妆品,避免阳光曝晒。
.系统性红斑狼疮脱发的患者,护理时应注意定期温水洗发(如每周2次),边洗边按摩,使用梅花针针刺头皮,戴假发以改善患者形象。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饮食应注意避免食用芹菜、香菜,因此类食物可诱发狼疮及皮疹、光过敏。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女性患者在缓解期,可于医生的指导下妊娠。
.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洗净胃后保留胃管的原因是以防洗胃不彻底。
.有机磷中毒的发病机制是:有机磷农药进入体内后迅速与体内的胆碱酯酶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使胆碱酯酶失去催化乙酰胆碱水解为胆碱和乙酰的能力,造成乙酰胆碱在体内大量积聚,使以乙酰胆碱为介质的胆碱能神经发生功能紊乱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热痉挛病人需要补充含盐饮料。
.热痉挛(中暑痉挛)是大量出汗后,盐分补充不足,血中氯化钠浓度降低,出现肌肉痉挛,常呈对称性,好发生在四肢肌肉和腹肌,以腓肠肌为著,体温多正常。
.双瞳缩小,呼吸困难,满肺湿啰音是毒蕈碱样症状的表现,为乙酰胆碱兴奋M受体致平滑肌兴奋的结果。
.急性有机磷中毒后病人较为特殊的体征是呼出气味或呕吐物具有浓烈的蒜味。
.一氧化碳中毒最好的氧疗措施是高压氧舱治疗。
.对原因不明的急性中毒患者选用的洗胃液是清水、生理盐水,以免选用其他洗胃液导致毒物化学性质发生改变,使毒物毒性加剧。
.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易失效,故可用肥皂水清洗,但不能使用热水或酒精擦洗,因可导致局部皮肤血管的扩张,而促进毒物的吸收。
.敌百虫遇碱后可转变为毒性约强10倍的敌敌畏,所以敌百虫中毒后忌用肥皂水、2%碳酸氢钠溶液等碱性溶液清洗。
.导泄剂一般不用油类泻药,尤其是以苯作溶剂的农药,因有些脂溶性毒物(如无机磷)溶于油类泻剂中,反而加速了毒物的吸收。故导泄可用硫酸钠或硫酸镁30g,加水ml,一次服用,再多次饮水加快导泄。
.口唇呈樱桃红色,为CO中毒病人的特征性表现。
.CO中毒的现场急救首先应该脱离中毒的环境,对该患者来说即为立即将其转移至空气新鲜处。
.有机磷酸酯类农药中毒的诊断主要依据三个方面:毒物的接触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和有关检查。另外还有一个很好的确诊方法是查血中胆碱酯酶的活性,如胆碱酯酶活性低于80%则为异常,提示有机磷农药中毒。
.催吐适用于神智清楚能够合作的患者,但是对于昏迷、吞服腐蚀性毒物的患者则不适宜。
.热衰竭(中暑衰竭)是最常见的中暑类型。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多汗、疲乏无力、眩晕、恶心、呕吐,可出现明显脱水征: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直立性晕厥,体内多无过量热蓄积,一般体温基本正常或轻度升高。
.热衰竭是由于大量出汗致水、盐丢失及外周血管扩张致血液浓缩及血容量不足而造成的。
.中暑的治疗原则为迅速降温,补充水、电解质,纠正酸中毒,防治脑水肿
.热衰竭患者一般体内无热量蓄积,体温不高,故不需要给予头部置冰帽,四肢冰水敷擦的物理降温,应纠正血容量不足,积极补液。
.有机磷中毒所致的烟碱样症状主要是运动神经过度兴奋所致,表现为肌束震颤。开始为局部如眼睑、面部肌肉纤维颤动,逐渐发展至全身肌肉抽搐,严重时可发生呼吸肌麻痹。
.头痛是神经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某些脑部严重疾病的信号,患有身体其他系统疾病时也可出现头痛,精神因素所致的头痛更为常见。因此,大部分头痛没有特异性。
.脑血管扩张所致头痛可冷敷,脑梗死病人头部禁用冷敷。
.感觉包括特殊感觉与一般感觉。特殊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等。一般感觉分为浅感觉(如痛觉、温度觉和触觉)、深感觉(如位置觉、振动觉、平衡觉)、复合感觉(也叫皮质感觉,如两点分辨觉、质量觉、重量觉、形态觉)。
.感觉过敏是指轻微刺激引起强烈的感觉,如用针轻刺皮肤引起强烈的疼痛感受。
.病变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减退或消失,常见于内囊等处病变,如内囊出血。
.肢体远端对称性完全性感觉缺失,呈手套、袜子状分布,常见于末梢神经损害,如多发性神经病。
.在同一部位痛、温觉受损而触觉、深感觉保存者,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常见于延髓中部病变。
.皮质型感觉障碍的特点是出现对侧精细性复合感觉的障碍,如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障碍。
.延髓外侧病变可致交叉性感觉障碍,即一侧面部感觉障碍而对侧肢体痛、温觉障碍。
.急性脊髓炎可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表现为病变平面以下的全部感觉丧失
.肢体感觉障碍的病人应注意避免接触温度过高或过低的物体,如热水袋和冰块,避免烫伤、冻伤。
.肌力的分级是对瘫痪患者进行评估的重要内容,其中,0级:完全不能动,无肌肉收缩;1级:可见或仅在触摸中感到肌肉轻微收缩,但不能牵动关节肢体运动;2级:肢体能够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肢体;3级:肢体能克服地心引力,可以抬高,离开床面,但不能抗阻力;4级:肢体稍能抗阻力运动;5级:正常肌力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中枢性或痉挛性瘫痪)无肌萎缩,有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周围性或弛缓性瘫痪)有明显肌萎缩与肌张力减弱,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
.偏瘫是指同侧上下肢体瘫痪,常见于内囊病变。
.交叉性瘫痪是指病灶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及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多见于脑干病变。
.截瘫通常指双下肢瘫痪,常见于脊髓胸、腰段的横贯性损伤。高颈段脊髓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可致四肢瘫。
.对瘫痪患者,护士应做好皮肤护理,勤翻身,防止褥疮发生;鼓励多饮水,预防泌尿道感染及便秘;尽早开始康复训练,每天对病人的患肢进行被动运动,病情稳定后鼓励病人做主动运动;尤其要注意观察肌肉无力有无侵犯呼吸肌,呼吸肌无力会危及患者生命。
.瘫痪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在护理时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暖,鼓励病人尽量咳嗽、排痰,注意口腔护理,喂食要慢,以免呛入气管。尤其对分泌物较多而咳嗽无力者,应先吸痰后翻身,防止痰液阻塞气道或引起吸入性肺炎。
.偏瘫患者的服装应宽松,适宜穿开身衣服,必要时可用搭扣。护士应指导其先穿患侧,先脱健侧。
.嗜睡为病态的睡眠状态,能被较轻的刺激或言语唤醒,唤醒后能基本交谈和配合检查,停止刺激后又入睡。
.昏睡表现为较重的痛觉或较响的言语刺激方可唤醒,能做简单、模糊、不完全的答话,停止刺激后立即进入熟睡。
.昏迷是一种严重的意识障碍,可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前者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周围事物及声光等刺激无反应,强刺激(如压眶)时可有痛苦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浅反射存在;后者意识完全丧失,强刺激也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
.腰椎穿刺术中患者取侧卧位,背部齐床沿,头向前屈,膝关节屈曲,双手抱紧膝部(C字体位),使腰椎间隙增大。但勿过度弯曲以免影响病人呼吸。
.腰椎穿刺术后应嘱病人去枕平卧4~6小时,以防出现穿刺后反应,如因放出脑脊液造成颅内压降低而导致的头痛、呕吐、恶心、眩晕等。
.急性脑血管疾病有很多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酗酒、高脂血症、体力活动减少、饮食(高摄盐量及肉类、动物油的高摄入)、肥胖、精神紧张等是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遗传等是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病人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血压进行性升高、脉搏减慢、呼吸不规则、意识障碍加重、一侧瞳孔散大,提示脑疝先兆表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起病突然。历时短暂,症状在24小时以内完全恢复丽无后遗症,可反复发作。根据缺血部位不同,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患者可以出现一侧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偏盲,眩晕,口齿不清等。
.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为脑动脉粥样硬化。起病缓慢,可先有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或TIA等前驱症状,常在睡眠或安静休息时发病。可无意识障碍。常见各种类型的偏瘫、失语。
.对脑血栓患者,应采取平卧位,如头部抬高可加重脑缺血缺氧;避免情绪激动引起继发性脑出血;鼻饲流质保证营养;注意保暖;头部严禁冷敷,避免加重脑缺血缺氧。
.脑栓塞的栓子来源以心源性栓子最常见。起病急骤,在数秒或数分钟内症状发展到高峰。
.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多在体力活动、酒后或情绪激动时突然起病,进展迅速,症状多在数小时内达高峰。常见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失语等。基底节是最常见的出血部位,病人常有三偏征(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偏瘫和对侧同向性偏盲)。
.脑出血急性期的患者,有高颅压表现,重者有发生脑疝危险。因此护理时应注意:绝对安静卧床休息,尽量减少头部的搬动,减少再出血和脑疝可能;头部略抬高可减轻脑水肿;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和呕吐物,防止阻塞呼吸道;若48小时后病情稳定,可进食流食。但为了避免局部受压过久引起压疮,仍应定时更换体位。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多于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急骤发病,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短暂意识丧失,脑膜刺激征阳性,重者可迅即陷入深昏迷。
.防止病人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最有效的方法是去除病因,即手术切除动脉瘤或血管畸形。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安静卧床4~6周、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重体力劳动,也是控制诱因、减少再出血发生的重要手段。
.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脊液检查多呈血性,压力升高,但需注意有明显颅内压增高者禁忌腰穿,以免出现脑疝。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脊液检查正常。
.出血性脑血管病的CT可呈高密度出血影;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24小时以后CT出现低密度梗死灶。
.对于出血性脑血管病,及时使用脱水剂(甘露醇、呋塞米等),控制脑消肿,降低颅内压,对于疾病的治疗极其重要。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溶栓、尽快恢复血供是超早期(发病6小时以内)的主要处理原则。溶栓前首先需经CT证实无出血灶,并应监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
.脑血管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为偏瘫、失语,急性期过后病情逐渐稳定,护士在进行康复护理时,应注意培养病人对病后生活的适应能力,教育家属给予患者关心、照顾及支持,尽早开始肢体功能锻炼和语言康复训练,同时进行,缺一不可。患肢先进行被动活动,待肌力有所恢复后逐渐加强主动运动。
.高热、缺睡、疲劳、饥饿、便秘、大量饮酒、闪光、精神刺激和一过性代谢紊乱等情况,都能诱发癫痫发作。
.癫痫具有突然发生、反复发作、短暂、刻板的特征。而表演性为癔症发作特点。
.癫痫的临床表现极为多样,其中,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是癫痫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发作过程分三期:强直期、阵挛期、昏睡期。以全身抽搐及意识丧失为主要特点。
.癫痫的单纯失神发作(小发作)常于儿童时起病,表现为短暂的意识障碍,突然发呆、失神、言语中断或正常行动中止,手持物件可能落地,但不跌倒,每次发作不超过30秒,随即恢复其发作前的谈话或行动,对发作经过无记忆。
.癫痫患者由于反复发作,且症状重复,病史往往非常典型,同时脑电图可见特异性异常放电,因此病史和脑电图是诊断癫痫的主要依据。
.癫痫大发作时应立即帮助患者躺下,避免捧伤;侧卧位,防止分泌物误吸入呼吸道;不可喂水,防止误吸;切勿用力按压病人身体,防止骨折及脱臼;及时使用牙垫或压舌板塞入上、下臼齿之间,防止舌咬伤;给病人解开衣领、腰带,防止过紧压迫呼吸。
.抗癫痫药物较多,可根据不同发作类型选择适当药物。一般从单药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到能控制发作而又不出现不良反应或反应很轻的最低有效剂量。单一用药无效者可联合用药,更换药物应逐渐过渡。坚持长期规则服药,连续3年无发作后可缓慢减量,以小剂量维持后停药。
.若癫痫发作在短时间内连续不断发生,间歇期病人意识始终不清,称为癫痫持续状态。
.对于癫痫持续状态的患者,在给氧、防护等的同时,必须在短时间内终止发作,安定(地西泮)首选药。
.癫痫强直阵挛发作呈持续状态时,除了给药,最重要的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经常吸痰,必要时气管切开。同时也要注意给患者保暖,及时吸氧,防止跌伤,防止继发感染。
.癫痫患者禁止进行有危险的活动,如攀高、游泳、驾驶以及在炉火旁或高压电机旁作业等。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首发症状多数为双下肢无力,然后向上肢发展。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复视、头痛、大小便障碍等。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是周围神经炎症改变并伴有脱髓鞘的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血、尿常规检查无异常。腰穿脑脊液的压力一般正常,无色透明,典型表现为蛋白一细胞分离现象,即蛋白增高而细胞数正常。
(来源:网络)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