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命名:中风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均属于中医中风范畴。
中医诊断标准1.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以上主症,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中风病因病机:中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复杂病理过程,脏腑功能失调,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病因,病位在脑髓血脉,涉及心、肝、脾、肾多个脏腑。本病的形成,主要在内脏阴阳失调的情况下偶因忧思恼怒,或劳累、房劳等,遂使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五志过极,肝阳上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逆;饮食不节,恣食厚味,痰浊内生;气机失调,气滞而血运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日久血瘀。当风火痰瘀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则发中风。
中风病分期1.急性期:通常为发病后1~2周,以病情不再进展为界。
2.恢复期:症状稳定、不再进展至肢体功能逐渐恢复的时期,通常为急性期过后半年左右。
3.后遗症期:通常为发病半年以后。
中风康复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近年来我国中风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存活者中致残率高达80%以上。中风后所遗留的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和普及,以及患者对康复治疗的重视,使得患者早期就接受康复治疗,减少了患者的残疾,提高了生活质量。
中药治疗针灸治疗中风急性期过后,有个漫长的恢复过程,这个过程的治疗关系到患者今后能否自理,决定了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所有尤为的重要。中风的治疗,中医有些丰富的经验,效果也非常的好。主要是中药,针灸治疗。一般早期三个月到半年,这时候的治疗效果是相对比较好的,所以要抓紧这个黄金时间。一般采用中药,针灸两者相结合的方法。
此时的中药,如果有条件,医院找中医师,开草药吃。毕竟中医讲究辩证论治,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有个体差异,中草药更有针对性,根据每个病人具体症状开处方。
三个月到半年后,可以改用中成药服用,针灸治疗也可以改成一周两次左右。治疗的同时,患者要积极进行康复训练。
典型病例患者:周**年龄:80性别:男住址:石家庄市新华区大安舍村
中风发病时间:-03-12
患者于-03-12在家中自觉左下肢无力,行走困难。后由家属送至市**医院。行头颅CT检查结果示:1、左基底节区、左额双顶叶多发腔隙性梗死、软化灶。2、轻度脑脱髓鞘改变,脑皮质萎缩。于-03-13日转诊省**医院,以左下肢无力2天,言语不利1天收入住院治疗。入院行头颅MRI检查,结果示:桥脑右侧部急性梗死。住院治疗15日病情稳定后出院,住院期间给予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神经、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并请针灸科会诊,给予针刺治疗7次。肢体功能未见明显恢复。
患者于-03-28日经同事介绍来我中医科进行后期恢复治疗。查体:口角右偏、左上肌力1级、左下肢肌力2级,言语不利,仰卧时不能独自翻身,穿脱衣服需他人帮助,无法行走站立,由轮椅推入诊室。我科给予中药、传统针刺治疗,疏通经络、通调气血、开窍解语,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治疗一月后言语较流利、口角不偏、患者对答切题。左侧上肢肌力恢复至2级+,可抬起。左下肢肌力4级,能在室内不扶他物可独自行走。继续行第2阶段治疗,同时指导其肢体康复功能锻炼。
“博爱医生温馨提示:中风的恢复会是个缓慢的过程,治疗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的。有时候需要这周和上周对比。甚至一些病情比较重的病人,治疗效果要按月来观察的,这需要患者和患者家属的配合。要积极配合治疗,鼓励患者,建立信心,坚持治疗。这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攻坚战,只有医生和患者,患者家属都积极参与进来,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医院
中医科医师
狄熹
狄熹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从事中医中药,针灸工作10余年,能够熟练运用中药、针灸诊治中医常见病。
擅长治疗: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痛经、月经不调、围绝经期综合征、前列腺疾病、男性性功能障碍。面瘫、脑中风后遗症、颈腰椎病、肩周炎、偏头痛。尤其对治疗顽固性面瘫有其独特见长。运用传承治方,采用中药贴敷治疗多种疾病引起的发热,对普通感冒、流感、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引起的发热疗效显著。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