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又称“小中风”。既往观点认为,TIA相较于中风(卒中)脑缺血发作时间短,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短暂、可逆,且几乎不会造成永久性脑损伤。
然而,这个观念可能即将发生转变!近日,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J.DonaldEaston教授等人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重磅观点论文。文章指出,严格意义上不造成永久性脑实质损伤的TIA可能根本不存在,TIA所造成的危害也可能大于我们以往的认识。
此外,目前的TIA定义已经不符合当前我们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事件的认知,我们需要对现有的TIA的定义、病理基础以及处理原则等进行重新认识。
截图来源:JAMA
TIA的传统定义及局限性
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委员会对脑血管疾病的分类和诊断进行了探讨。针对短暂性局灶性的脑缺血发作,当时的委员会指出,“这类疾病为血管原因所致的一过性、局灶性脑功能障碍,通常迅速起病且症状在5分钟内达到高峰(通常不到1分钟),持续时间为2~15分钟,不超过24小时”,并将其命名为TIA。
通过将TIA持续时间确定为<24小时,该定义为区分TIA和缺血性卒中提供了基础。
得益于90年代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发展,急性缺血发作更快速、更敏感的诊断成为可能。然而,大量影像学检查的结果揭示,根据以往定义诊断出的许多TIA患者,其脑部同样存在梗死灶。
基于此,年TIA工作组的Albers教授等人提出了TIA的新定义,并将其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论文指出:TIA是短暂发作的神经功能障碍,通常由局灶性脑或视网膜缺血导致,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小时,并且强调TIA不存在急性梗死特征性异常。
该定义强调了TIA的判定应以是否存在组织学改变为依据,然而,在该定义中,症状持续时间依然为判定考量因素。
当时,大量影像学研究清楚地表明,传统的通过症状持续时间来判定是否为TIA的方法,并不能如预期那样很好地区分出未出现永久性脑损伤的个体。此外,症状持续24小时、6小时、1小时抑或5分钟,对患者预后也无特异性影响。
如果将症状持续时间作为TIA的诊断标准之一,将有可能带来临床上医生治疗的迟疑不决和延误,因此重新定义TIA显得十分必要。
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卒中委员会发表了题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定义和评估”的科学声明。该声明支持基于组织学的TIA定义,并提出:TIA为局灶性脑、脊髓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且不伴有急性梗死。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