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轻度脑缺血
老年人脑缺血
脑缺血的症状
脑缺血的原因
脑缺血治疗
颈椎病脑缺血

心脑血管疾病动物模型

1.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动物模型

(1)高脂饲养法建立AS模型

1)材料方法:①大鼠饲喂含1%~4%胆固醇、10%猪油、0.2%甲硫氧嘧啶的高脂饲料,1个月后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②雄性C57BL/6J小鼠饲喂含2%~5%胆固醇、2%胆酸钠、30%可可脂的高脂饲料,25周后全部小鼠在主动脉弓和近端冠状动脉内发生脂质斑块;③兔每日喂服0.3g胆固醇,4个月可见AS斑块。

2)评价和应用:常用的实验动物是兔和大鼠。兔是草食动物,不易自发性产生AS,但对高脂饲料比较敏感。兔与人类的胆固醇代谢不完全一致,病变部位与人类也不相同,主要区别为:①兔病变部位主要在胸主动脉弓部和心肌内冠状动脉,而人体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腹主动脉和心肌外冠状动脉;②兔无人体的并发症,产生的损伤更类似于黄瘤病而不像人的AS;③大鼠和小鼠可通过减少肝脏合成胆固醇,增加胆汁酸生成而使血浆脂蛋白浓度保持相对稳定。可见鼠具有抗AS特性,但是由于大鼠应用广泛,,所以日前仍是研究AS常用的实验动物。

(2)化学损伤法建立AS模型

1)材料方法:3~4月龄雄性Wistar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维生素D60万U/kg,注射3天后内皮细胞有短突起凸向管腔,细胞质内有大小不等的空泡,18天后有平滑肌增生,内弹性膜断裂,胶原纤维增多,34天后平滑肌细胞从内弹性膜断裂处伸入,有些平滑肌细胞成为泡沫细胞,整个病理变化过程与AS病理变化相似。

2)评价与应用:维生素D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是通过诱发破坏动脉管壁内皮的完整性,有利于血浆脂质对管壁侵入和损伤,从而形成动脉硬化,其病理变化与血钙升高密切相关。该造模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可靠、成本低、成功率高等优点,而且由于动脉钙超负荷是动脉硬化、高血压病、肾病、衰老、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共有特征,该类模型在研究这些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中,对AS的发病机制及药物疗效评价等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2.高血压(hypertensivedisease)动物模型

(1)内分泌性高血压大鼠模型

1)材料方法:~gSD大鼠,3%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腹部正中切口进行左肾切除。术后大鼠用去氧皮质酮醋酸盐(DOCA)50mg/kg皮下注射,每天1次,每周给药5天,共5周,同时饮用1%氯化钠溶液,停止给药后改饮普通水。给药1周后约50%大鼠血压升高,停药后,约70%大鼠形成持久性高血压,收缩压大于mmHg(21.3kPa)者供实验用。

2)评价和应用:该模型为内分泌性高血压模型,是一种继发性高血压模型,与人类高血压中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相似。故可以用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所致高血压的研究。

(2)饮食诱导大鼠高血压模型

1)材料方法:SD大鼠,体重~g,饲喂含66%果糖、12%脂肪、22%蛋白质的高果糖饲料,饮水含蔗糖10%。饲养4周后即可成模。

2)评价和应用:该高血压大鼠同时有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故可广泛应用于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3.脑缺血动物模型缺血性的脑卒中是由于脑动脉狭窄、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甚至坏死的一类疾病。一般分为三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RIND)、脑梗死(CVA)。

(1)大脑中动脉局灶性缺血模型

1)材料方法:①长爪沙鼠常施一侧颈总动脉结扎或夹闭,依据表现的行为体征,并结合眼底观察判别缺血情况;②家兔经眼眶入颅阻断大脑中动脉的方法最为常用;③通过犬颈内动脉向颅内注入硅胶栓。

2)评价和应用:长爪沙鼠具有独特的脑血管解剖生理特性,即其后交通动脉缺失,Willis环前后半环不连续。因此,通过结扎颈部一侧的颈总动脉可较易造成同侧脑半球缺血,并可随时通过解除结扎,使颈总动脉恢复血流。但由于长爪沙鼠前交通动脉的存在,故其前脑缺血模型为不完全性缺血模型。家兔脑中动脉的方法对颅骨破坏不大,较少影响邻近脑组织,仅引起一过性脑脊液漏,失血少,梗死灶大小较为一致。缺点为对视神经有损伤,手术需在显微条件下进行,长时间的操作可诱发血管痉挛而影响循环,难以适用于慢性实验。犬的脑皮层较为发达,脑内各结构与人脑较为接近,抗手术损伤能力强,适合于慢性实验,但其脑血供与人差异较大。

(2)全脑缺血动物模型

1)材料方法:①长爪沙鼠全脑缺血模型实行结扎双侧颈总动脉,依据沙鼠表现的行为体征,结合眼底观察缺血情况判别。解除结扎,开放双侧颈总动脉则可方便地恢复血流。②大鼠4条血管关闭全脑缺血模型,烧灼双侧椎动脉造成永久性闭塞,施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制备出全脑缺血模型,模型成功的标志为大鼠出现意识障碍,翻正反射消失。开放双侧颈总动脉则可恢复血流,用于再灌注损伤研究。

2)评价和应用:长爪沙鼠具有独特的脑血管解剖生理特性,决定了模型若解除结扎,开放双侧颈总动脉则可方便地恢复血流,现已广泛地应用于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研究。大鼠4条血管关闭法制备全脑缺血模型适用于脑缺血的急性和慢性实验研究。

4.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量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量减少,心肌能量代谢异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而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

1)材料方法:常用小型动物为大鼠、兔,大型动物以犬、猪为主。造模方法分为开胸法和不开胸法。其中,开胸法是指利用结扎或者电刺激的方法使冠脉管腔缩小或完全闭合;而不开胸法是指介入栓塞,利用线栓或球囊伸入到堵塞的冠脉分支中,阻塞血管,使心肌缺血或梗死。评价模型主要有两个指标:①心电图表现为明显的S-T段抬高,和(或)伴有T波倒置;②TTC染色,梗死部位为白色。

2)评价应用:中国小型猪心脏及冠脉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与人类相似,优于犬及其他动物,其模型更符合临床特点。通过心导管介入,送入栓子,栓塞冠脉阻断血管,造成心肌梗死,其病理生理过程与临床相似,更适合研究之用。用大鼠线栓法造成心肌缺血或梗死模型,可以制造比冠脉结扎创伤性小的瞬时心肌缺血,并可以在同一冠脉区域反复制造不损伤血管的一致性很强的缺血模型,模拟人反复多次形成心肌缺血后又恢复的过程。

5.心律失常动物模型心律失常(cardiacarrhythmia)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可以通过药物诱导、电刺激、冠状动脉结扎等方法复制。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还可在整体动物身上和离体心脏或心脏某部分组织块体外灌流复制心律失常。

(1)心房扑动和颤动性心律失常动物模型

1)材料方法:多选用犬、猫。麻醉后开胸,暴露心脏,在人工呼吸下进行实验。可用高频率电直接刺激心房壁,使每次刺激落于心房肌复极时R或S波间隔;乌头碱溶液涂抹心房外面局部;挤压动物上下腔静脉间的部位,同时给予电刺激;窦房结动脉内注入乙酰胆碱或甲状腺素制剂。或采用动物整体闭胸条件下,阻塞呼吸道或吸入低氧气体。

2)评价和应用:整体动物实验的优点是可以根据药物性质、给药途径以及临床适应证等选择不同的诱导方式和诱导剂量,但动物损伤较大,开胸状态下动物的心肺功能均受到一定影响。

(2)心室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性心律失常动物模型

1)材料方法:多选用狗、猫或兔、大鼠等整体心脏(开胸或闭胸)进行实验。常使用造模药物为乌头碱、洋地黄及肾上腺素。一般使用乌头碱缓慢静脉注射造模。剂量:家兔~μg/kg,大鼠30~50μg/kg,小鼠5μg/kg。还可使用高浓度的肾上腺素(豚鼠40μg/kg;猫、犬μg/kg)快速静注,可造成动物多源性期前收缩、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等。这类模型可用于筛选抗心律失常药物。

2)评价和应用:其优点为心律失常在几分钟自行消失,因此同一动物可反复多次进行心律失常实验,便于观察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并可进行自身对照。

(3)房室传导阻滞和房室交接区传导异常性心律失常动物模型

1)材料方法:多选用狗、猫,在麻醉开胸暴露心脏的情况下,距犬心尖部1.5~2cm处的左室心肌内注入热生理盐水(80~90℃)或95%酒精、25%硫酸10~15ml(猫和兔注入4~7ml),引起心肌大片的局部坏死性心律失常。也可采用豚鼠,自左心耳向左房内注射腺苷5μg,注射后1秒钟左右,即出现典型的Ⅱ度或Ⅱ度以上的传导阻滞,较严重时,房室完全停搏,停搏时间与剂量呈平行关系,心率和心律仅在数秒或十几秒即可恢复。

2)评价和应用:重复性好,但传导阻滞持续时间短,不易用其进行药物观察,如果注射腺苷剂量大,则传导阻滞不易复原。除豚鼠外,腺苷对其他动物一般不引起传导阻滞。

(4)窦房结心律失常动物模型

1)材料方法:选用雄性家兔,将细钢丝变成直径约0.8cm的半环,缠绕少许棉花。用40%甲醛浸润后,把此环放在上腔静脉根部与右心房交界处1分钟,动物迅速出现心电图改变,心率减慢50%左右,约6~8分钟减至最低水平;P波多在1~2分钟内消失,形成交界性心律;在3~10分钟内发生ST段偏移(抬高、下降或先升后降);在心电图改变的同时,伴有动脉压下降,在第8分钟降至最低水平。

2)评价和应用:造成病窦的成功率高,持续时间长(可达5小时),重复性好,模型较稳定,发病机制及心电图表现与临床相似。

摘自《实验动物学》

赞赏

长按







































上海白癜风医院
白电疯早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quexuezao.com/lnrnqx/1844.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