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阻塞造成脑缺血卒中后,大概10-20%的病人会出现一侧严重脑水肿和脑肿胀,可能导致脑疝和病情恶化。
其中大血管阻塞,尤其是大脑中和颈内动脉阻塞,会造成大面积脑梗死。被称为“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alignantMiddleCerebralArteryInfarct”的病人(上图左:去骨瓣后病人画像,上图右:不同血管阻塞梗死范围),几乎80%会出现脑疝,而且2/3发生在发病48小时之内。
缺血梗死的脑组织会出现细胞毒性水肿,水积于细胞之内;又会发生血管源性水肿,细胞液滞于组织中。
因为颅腔是封闭的,卒中后出现的脑水肿会导致颅内压升高,引起脑灌注压和脑血流下降,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进一步加重脑水肿。
内科治疗如药物降压对恶性脑水肿效果不好,于是人们想到了外科手术。
俗称:打开天窗说亮话。
在封闭的颅骨上去骨瓣,打开个天窗,可以改变颅腔封闭的结构,增加容积,应该有减压作用。
第一个“打开天窗说亮话”的是瑞士医生EmilTheodorKocher(-,上图左),他在年首次提出去骨瓣减压(上图右)。
据说那时候神经外科医生做手术都是锯开骨瓣,有时找不到脑损伤部位,干脆敞着脑洞减压。
后来针对大面积脑梗死导致的脑水肿,在内科治疗无效和有中线移位时,神外医生开颅去骨瓣,剪开硬脑膜,让肿胀的脑组织膨出,减少占位效应,使颅内压力下降,预防脑疝。
去骨瓣减压额外的益处是可以改善侧枝循环,增加脑缺血区反流灌注,保护缺血半暗带,甚至减少脑梗死灶。
去骨瓣减压一定要去大骨瓣效果才好,有人认为去骨瓣是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目的像是中国古剧里常说的:
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
扩大容积,减少压力。
最早推测并提出颅内压概念的是苏格兰的医生AlexanderMonro二世(-,见Monro一章,上图右)。Monro在解剖教学研究中认识到颅骨是一个封闭的容腔,颅腔和脑组织的体积都不会改变,所以血液的容量也应该是衡定的(上图左,Monro的讲义)。
Monro在年出版了“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性能-MonroA.ObservationontheStructuresandFunctionsoftheNervousSystem.Edinburgh.WCreech.(上图中)”一书,提出颅内压的概念。
那时德国的AlbrechtVonHaller(-,见Haller一章)在年已经报道了脑脊液的存在,但是尚未引起Monro的重视。
Monro认为静脉血必须给动脉血让路,像是腾笼换鸟,否则如果静脉血外流不畅,动脉血压力高,挤入脑中,则造成颅内压升高。
可以看出当时对颅内压的认识主要是颅内动-静脉血的平衡。
Monro肯定是在课堂上讲了他的颅内压设想,引起了几位医学生的兴趣。
其中一个学生GeorgeKellie(-,见Kellie一章)时常找Monro探讨,两人还一起解剖了两个被吊死的海盗,发现颅内并不充血。
Monro和Kellie认为吊死的人脑内的血总量是衡定的(上图),并没有因重力离开脑而沉积于肢体。
Kellie在动物身上做了放血实验,发现血几乎放光了,但是颅内血容量仍然是衡定的。尤其是他解剖了两俱大雨中因衰竭而死亡的尸体,发现入颅动脉苍白但静脉瘀血,因此脑中血的总量衡定。
因此,Kellie在Monro描述颅内压的基础上在年又提出如果动脉血进不去,那么静脉血也出不来,因为单纯静脉血外流会产生颅内低压,形成真空,而低压会限制静脉血外流。文章如下:
KellieG.AnAccountwithSomeReflectionsonthePathologyoftheBrain.EdinburghMedChirSocTrans.。
Monro还有一个学生叫JohnAbercrombie(-,见Abercrombie一章,下图右),他也用动物放血实验研究了颅内压,而且他在年即证明放血至死前颅内血容量稳定,早于Kellie。
大概Abercrombie知道Kellie在颅内压研究上的努力,Abercrombie在年的书中称颅内压现象为“Monro-Kellie法则”,把荣誉给了Kellie。
利用同样的放血和重力实验,英国的GeorgeBurrow(-,上图左)在年提出脑脊液也参与了颅内压的调节。
在相同的时代,清朝道光十九年(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赴广东查禁鸦片时写了一幅对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山高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的“有容乃大”与"Monro-Kellie颅内压法则"不谋而合,去骨瓣“扩容乃大”。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