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他司汀简介
本药为新型组胺类药物,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与组胺相类似,是组胺H1受体的弱激动剂,H3受体的强拮抗剂,对H2受体几乎没作用。
选择性作用于H1受体,对心脑血管,特别是对锥体动脉系统有较明显的扩张作用,还可抑制H3受体从而抑制组胺释放的负反馈调节。
倍他司汀扩张血管作用较组胺弱而持久,且对刺激胃酸分泌作用很小,是目前临床安全、有效、应用广泛的血管扩张药之一,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
药理作用
(1)本品为H1受体激动剂。显著增加心、脑及周围循环血流量,改善血循环,并降低全身血压。
(2)增加耳蜗和前庭血流量,消除内耳性眩晕,耳鸣和耳闭感。
(3)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细胞外液的吸收,消除淋巴内水肿。
(4)对抗儿茶酚胺的缩血管作用并降低动脉压,并有抑制血液凝固及ADP诱导的血小板凝集作用,延长血栓形成时间。
(5)此外还有轻微的利尿作用。
倍他司汀扩张血管,改善脑循环效果明显,且对前庭代偿有促进作用,是缺血性疾病对症治疗的理想药物。
临床适应症
1.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脑梗死等)引起的脑供血不足,改善脑循环。
2.也用于前庭系统性眩晕,如内耳眩晕症(梅尼埃病)、耳石病等疾病。
3.用于头部外伤、手术或高血压等所致的眩晕、耳鸣。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
短暂性脑缺性发作的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棓丙酯等)、抗凝治疗;对症治疗可选用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粘度的药物(如倍他司汀、罂粟碱等)。
脑梗死的药物治疗:实施以分型、分期为核心的治疗方案。
1.溶栓:在6h的时间窗内有适应证者,溶栓治疗后24h内一般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
2.急性期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血液黏滞度增高可选用降纤;
3.抗凝:一般急性脑梗死患者不推荐常规立即使用;
4.抗血小板:大多数无禁忌证的不溶栓患者尽早使用(最好48h内);
5.在一般内科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可选用改善脑循环(如倍他司汀等)、脑保护(如胞磷胆碱等)、抗脑水肿降颅压等对缺血性卒中预后有利的措施。腔隙性脑梗死不宜脱水,主要是改善血液循环为主。
倍他司汀治疗周围血管微循环障碍
常见周围血管微循环障碍包括动脉硬化闭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并发症等疾病。
盐酸倍他司汀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降低血粘度[1]等多方面作用。可以增加营养神经血管血流的速度,增大血流量,改善病变组织的慢性缺血缺氧状况,以达到促使损伤的周围神经恢复的目的。
方善康[2]采用倍他司汀30mg静滴,1次/天,14天一疗程,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良好效果。
国内外关于眩晕/头晕病因的观点
临床上将眩晕分为前庭系统性眩晕(亦称真性眩晕)及非前庭系统性眩晕(亦称头晕)。
前庭系统性眩晕:包括耳源性(如梅尼埃病、耳硬化症等);前庭神经损伤(前庭神经炎);脑干病变(血管性、肿瘤性病变等);大脑(血管性病变等);小脑病变(脓肿、损伤等);颈椎病变(颈椎间盘突出)等。
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心脑血管病变(高血压、心力衰竭、脑颈动脉硬化等);眼性眩晕;神经症;感染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等。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肌内注射。一次10mg,一日1~2次。
静脉滴注。10~30mg,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ml中,一日1次。
孕妇慎用。
儿童禁用。
老年患者使用注意调整剂量。
与抗组胺类药物合用,本品药效降低。
总结
在临床抗眩晕药物中,倍他司汀是唯一能够全方位干预“眩晕责任灶”的药物。
倍他司汀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理想药物
倍他司汀拥有丰富、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
倍他司汀临床应用超过37年,用药人口超过1.3亿,安全可靠。
倍他司汀是眩晕/头晕对症治疗的一线首选用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