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轻度脑缺血
老年人脑缺血
脑缺血的症状
脑缺血的原因
脑缺血治疗
颈椎病脑缺血

脑电图三

为您揭开脑电图检查的神秘面纱

近日,脑电图医院脑病科门诊正式“落户”了,引进的德里凯()脑电图检查仪,干扰少,出图清晰,完全满足常规脑电图检查需要,为疾病的及时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依据,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便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项神秘的脑电图检查吧!

什么是脑电图检查,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吗?

看到检查仪器千万不要紧张,做脑电图不是给你的脑袋通电,而是用敏感的仪器测定你大脑的电活动,基本无痛感。正常的脑细胞有自发的电活动,用金属制成的电极片贴在头皮上,电极片连接导线,通过精密仪器处理,变成电脑上医生可以看见的波形,同心电图记录心脏自发电活动类似,只是电极片摆放部位不同而已。因此脑电图检查是一项无痛、无创伤性的脑功能检查,不对大脑施加任何外界干扰,大脑也没有接受任何刺激,仅仅是记录大脑的电活动而已。它不仅对于成人安全,对儿童也安全,甚至新生儿如果病情需要,也可以放心做脑电图检查,对生长发育没有任何影响。

什么情况下需要做脑电图检查呢?

脑电图是癫痫诊断和治疗中最重要的一项检查工具,可以帮助确定诊断和分型,判断预后和分析疗效。此外,脑电图对颅内占位性病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代谢性疾病、意识障碍、智能障碍的疾病等有较高的诊断或辅助诊断价值。克雅氏病、睡眠障碍患者、昏迷患者、脑膜炎、脑炎患者、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部分头痛、头晕、精神疾病患者都属于其检查的范畴。其它脑电图异常的疾病,如:脑血管病,脑外伤,中毒等各种脑病也可以借助脑电图进行诊断或鉴别诊断。由于大脑功能的变化是动态的、多变的,因此做一次脑电图检查没有发现异常时,不能完全排除大脑疾病的存在,而应定期进行脑电图复查。

怎么才能做好脑电图呢?

1.做脑电图前一天要不要停药,不同的药物对脑电会有不同的影响,在就诊时或进行脑电检查前一定要如实告诉医生服用的药物及药量。

2.检查前必须将头部洗干净,洗净后不要涂抹任何东西,不要戴耳环;.

3.冬天尽量避免穿一些有静电、化纤类的衣服,以免造成干扰,宜穿全棉类衣物;

4.抛弃紧张情绪。在整个描记过程中要全身放松,尽可能的呼吸平静,把四肢放到最舒服的位置,不做任何动作,哪怕是转转眼球,应该闭目双眼前视。如果过于紧张时脑电图会有很大的变化,会影响诊断。

5.如果在做脑电图描记过程中有什么不舒服,或有要发作的感觉应及时告诉大夫。做脑电图不需要空腹,如有特殊要求,医生会在检查前提前告知。

6.为了避免干扰脑电图的信号,检查时请关闭无线电设备如:手机。

7.脑电图是一项没有任何痛苦而又有价值的检查,只要医生和患者相互配合就会做出一份准确又有价值的脑电图。

了解脑电图检查的相关知识后,相信大家对此项检查也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希望患者朋友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及时进行检查,为医生诊断病情提供依据,做出最终的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早日康复。

脑电图专辑:β、θ节律概述

正常人不同年龄阶段,脑电图表现有所不同;不同状态(清醒、睡眠)脑电图表现也不同。影响脑电图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和发育、觉醒水平和精神活动、外在和内在刺激、体温变化以及药物的影响。正常脑电图的阅读,好比阅读理解,需要放在具体的环境中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频率在8-13Hz之间的脑波称作为α波,为构成脑电图的最基本的要素,以此作为基础,比α波频率慢的波称之为慢波,比α波频率快的波称之为快波。慢波及快波进一步按其频率再分类,如下:

β节律的特征

⊙频率:14-35Hz(γ波35Hz)(有些书上是40Hz)额-中央区,清醒/轻睡期

⊙波幅:20uv

药物影响: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水合氯醛,三环抗抑郁药,兴奋剂

⊙异常:波幅25uV

不对称50%

1

不同部位β节律具有不同的特征

额区β活动最常见,频率在20-30Hz,睡眠期可达35-40Hz,比催眠药物引起的β活动更快,但通常不形成纺锤形节律。

中央区β活动,部分可能是在Rolandic区μ节律基础上的变异,快波中常混杂有μ节律。

后头部β活动,频率多为14-16Hz,也可达20Hz,反应性与α节律相同,可被睁眼阻滞,属于快α变异型。

弥漫性β活动,与上述部位的生理性节律均无关。

缺口节律(brachrhythm),指在有颅骨缺损的病人,可见局部β活动数量增多,波幅增高。这是因为在没有颅骨衰减的情况下,可记录到更多的高频脑电活动。

β活动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多,到老年后又有所减少。6%-20%的健康成年人背景脑电图以β活动为主,波幅较低,称为β型脑电图。

在情绪焦虑、精神分裂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发热病人β活动增多。

目前未发现β活动与个性有明显关系。

非药物引起的大量高波幅β活动属于不正常现象,可见于先天性皮层发育不良的儿童。

以β活动为主的低波幅活动既可见于少数正常人,也可见于某些某些病理情况下。

在无前后对照的一次脑电图记录时不能肯定为异常现象,如在既往α型背景的基础上变为低幅的β活动为主,则属不正常图形。

θ节律的特征

⊙频率:4-8Hz

⊙具有状态/年龄依赖性

⊙思睡;睡眠;年轻患者多见;

--入睡前超同步化

--阵发性,思睡期节律性thta

脑电图是病毒性脑炎的“金指标”?“常在儿科看病,沉思判断病程。病史父母诉,莫误主观泥坑。头痛,头痛,去伪存真才行。”

▍慢性鼻窦炎常与慢性鼻炎同时存在并称为鼻-鼻窦炎。鼻-鼻窦炎是涉及鼻腔和一个或以上鼻窦黏膜的炎性病变。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昏、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临床表现突出。轻重不等的鼻阻塞,多脓涕和嗅觉减退等症状,因患儿不能亲自诉说,则可能被忽视。曾记得,一段时间,在儿科门诊,经常会遇到有这种现象:患儿因头痛就诊,不发热,伴或不伴呕吐,其它症状不典型,医院就要求做个脑电图,问其缘由,回答说:有医生说了,如果脑电图结果异常,就说是病毒性脑炎,就可以回当地按病毒性脑炎治疗。要求非常强烈,不管你怎样劝说,都无效,笔者对此现象曾一头雾水?!

不知道什么时候,脑电图受到如此青睐;不知道什么时候,脑电图成了病毒性脑炎的“金指标”?

现在,就让笔者为大家揭开脑电图神秘的面纱。

▍脑电活动为大脑生理功能的基础。最初,脑电图是诊断癫痫最为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发作是不是癫痫。而且能够对那些相似发作的疾病,如晕厥、睡眠障碍、癔病等进行鉴别。因为这些疾病有时仅靠病史难以区别,但这些疾病脑电图大都正常,可以为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不同类型的癫痫,其脑电图表现也各异。仔细分析脑电图,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癫痫发作类型和病灶定位,以便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帮助判定抗癫痫药物的疗效。由此打开了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大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脑电图检查的应用范围已不再局限于神经系统疾病,而是广泛用于各科危重患者的监测,麻醉监测以及心理、行为的研究。

▍临床发现,多数病毒性脑炎检查均有脑电图异常,但这些脑电图改变无特异性。临床常见改变弥散性异常,就是出现弥散性异常背景上局灶性活动。近年来,尽管许多学者对脑电图检测在病毒性脑炎中的诊断、治疗评估中做了研究,并认为脑电图检测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对于病毒性脑炎的病情及病程均有积极的检测意义。但是,目前尚无大宗临床循证医学证据,认识结果可能带来一定的偏差。

▍下面说一个曾在临床遇到的病例。

一位5岁的少儿,因头痛被院外多次诊断为病毒性脑炎,询问病史时发现每次诊断依据竟然都是脑电图检查为异常脑电图。其中1次为临界脑电图。患儿每次发病都与上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除卡他症状外,没有发热病史。亦无腹泻症状。查体没有神经系统病理征及脑膜刺激症。只是发现了一点鼻部炎症线索,遂邀请耳鼻喉科医师会诊,完善检查后,被确定为慢性鼻-鼻窦炎。

慢性鼻-鼻窦炎是指鼻腔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鼻部症状持续12周,症状未完全缓解,甚至加重。目前国际上用鼻-鼻窦炎的术语替代以前鼻窦炎概念,这是基于所有的鼻窦炎都会同时伴有鼻腔黏膜的炎症,并且很多鼻窦炎开始先出现的是鼻炎的症状。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为8%~15%,目前国内慢性鼻-鼻窦炎的患者正以每年0.3%的速度增加,尤其是因为变态反应而引起的鼻窦炎患者更是逐年增加。对于儿童鼻-鼻窦炎的病因与成人有所不同,主要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结果。由于儿童对病毒的免疫力低下,再有就是儿童经常生活在学校或幼儿园这样的环境,与其他儿童密切接触,促进了感染的传播。上呼吸道感染可以导致黏膜肿胀,由于黏膜肿胀,造成窦口阻塞,形成感染。在儿童由于鼻窦比较小,发育不完全,黏膜表面和窦口的距离比较短,因此,在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容易发生鼻-鼻窦炎。

慢性鼻-鼻窦炎主要症状为鼻塞和黏脓鼻涕,次要症状为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主要体征为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黏脓性分泌物,中鼻道黏膜充血、水肿或有鼻息肉。鼻窦CT扫描显示窦口复合体或鼻窦黏膜病变,鼻腔鼻窦内软组织密度影。

慢性鼻窦炎是儿童期的常见病,在有的研究中患病率高达61.5%。病因与成人不同,感冒是其重要的发病原因。目前国内儿童鼻窦炎的诊疗存在对病因认识不清、过度治疗、抗生素滥用以及手术指征、时机把握不当等问题。

年《上-下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联合诊疗与管理专家共识》指出:儿童慢性鼻窦炎多与病毒感染、变应性及炎症反应有关,细菌感染较少,故不推荐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必要时可参考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报告选择敏感抗生素,也可经验性选用耐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疗程不少于2周。(2)鼻用糖皮质激素:为一线治疗药物,方法参考成人,建议疗程3个月。不建议儿童常规使用全身激素。(3)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慢性鼻窦炎伴有腺样体肥大和(或)渗出性中耳炎时,建议经鼻雾化吸入。(4)黏液溶解促排剂:在伴有大量脓涕时可使用,疗程不少于2周。(5)鼻腔冲洗:推荐使用温生理盐水冲洗。(6)中药:循证依据不足,酌情用于辅助治疗。儿童原则上不推荐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在伴有腺样体肥大和(或)渗出性中耳炎,经正规药物治疗失败后,可采用手术切除腺样体或鼓室置管,但应严格把握适应证。

▍本篇的话题,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思考:

1.脑电图检查对于病毒性脑炎的病情及病程均有积极的检测意义,但不是诊断病毒性脑炎的必要条件。

2.本例曾经被诊断为病毒性脑炎,让人想起了一种疾病——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回过头来看病历,实际上为鼻窦炎反复发作症状,脑电图检查结果错误解读造成,其特点显然与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不符。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rcurrntaspticmningitis)又称Mollart脑膜炎。系指脑膜炎呈反复发作病程。发作时出现发热、颈部强直等脑膜刺激征,同时脑脊液检查主要呈淋巴细胞增多及蛋白轻度增高,一般历时数天迅速自然缓解,在发作间歇期症状完全消失,脑脊液也完全恢复正常,其病程良性,可反复发作达数年之久。

3.目前国内儿童鼻窦炎的诊疗存在对病因认识不清、过度治疗、抗生素滥用以及手术指征、时机把握不当等问题。临床应提高认识。

常忆儿科诊病,困难面前潜行。会诊是诀窍,务使诊断问鼎。头痛,头痛,借来脑电图评。

脑电图检查的必要性!!!脑电图

癫痫病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一种神经内科疾病,脑电图检查通过将电极安置在人的头皮上,可以放大大脑皮层的微弱放电,并将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描记称成波状图。

脑电图检查可以检测出脑电波放电是否异常,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癫痫正确地分型分类,是癫痫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和必不可少的手段,对于患者的身体不会有任何的创伤和副作用。因此,临床上怀疑有癫痫的病例都应该进行脑电图检查,确诊为癫痫的患者也应该定期做脑电图检查。

患者做脑电图检查的时间一般处于癫痫发作的间歇期,脑电图是有可能捕捉不到大脑的异常放电的。所以有些患者有些患者明明有癫痫发作的症状,做脑电图检查却显示正常。这种情况就建议反复多次的脑电图检查,或者更长时间的脑电图监测。因为普通脑电图的阳性率仅为40%左右,而24小时脑电图监测可达70%左右。

脑电图正常并不能排除癫痫,因为脑电图异常和癫痫波的检出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发病原因、发病年龄、病程时长、发作类型、发作症状致病病灶的部位与大小、深浅、癫痫波扩散的范围与程度以及距离上次发作的时间和描记技术与经验等。

对于比较典型的发作症状,并且可以排除其他疾病所致,即使脑电图显示正常也诊断为癫痫。但对于癫痫发作不典型的患者,单凭临床表现难以确定,一次脑电图也无法判断是否为癫痫,因此需要反复多次做脑电图才能确诊。

脑电图检查除了能确诊癫痫、明确癫痫的类型外,还能检测抗癫痫药物的疗效、确定停药的标准、对手术治疗的定位和评估也有重要作用。

一般建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保持一年复查一次脑电图的频率,有利于医生及时把握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及时作出调整。患者在病情稳定控制后,如要考虑减药停药,必须多次复查脑电图未见“异常波”后,由医生根据脑电图检测结果和血药浓度检测做全面考量,确定减药的剂量和停药的时间。如果脑电图仍有异常放电应继续按原剂量服用。

治疗癫痫的前提是正确的做出诊断,而脑电图对癫痫的诊断价值无可替代,癫痫的诊断以及后续的整个治疗过程都需要依靠脑电图的辅助。因此癫痫患者医院医院治疗,高精准的仪器和设备有助于癫痫的诊断和治疗。

癫痫患者注意事项

1,定期门诊随访,按时吃药,不要自己增加或者减少药量。

2,或有癫痫发作,需记录发作表现、持续时间、发作停止后的行为变化、恢复知觉的时间,并记录癫痫发作的日期,就诊时告知您的主治医生。

3,外出时身上应带识别卡,以便发作昏迷时,他人能做对应的紧急处理。

4,饮食:应注意合理膳食,补充足够的营养,切忌过饥或者过饱,勿暴饮暴食。过度饥饿使血糖水平降低,而低血糖往往诱发癫痫发作,过饱后血糖水平会快速升高,体内胰岛素分泌增加,加速葡萄糖代谢,也会诱发癫痫。,

5,洗澡最后用淋浴,不要用盆浴,以免突然发作时造成溺水。厕所门应向外开,以免发作时挡住门,导致无法开启影响救援。

6,居家环境宜避免尖锐的家具,物品摆设应简单。

7,睡眠:癫痫患者一定要保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是一种常见的诱发因素。有些病人,服药后已经控制发作,但假日玩到很晚才睡觉,而且非常兴奋,常常引发癫痫发作。有条件的中午最好能午睡。

8,日常生活:应戒除烟、酒、茶;避免长时间看电视、打电脑、下棋、玩麻将等。

9,维持正常的社交生活,但一个人外出时应避免驾车或者从事登高、游泳等危险活动:一般来说像跑步、跳舞之类的活动是可以的,但运动量不宜过大,不能参加剧烈的活动。而且运动时有专人看护更好。

10,旅行对于癫痫患者来说,应随身携带有关疾病的说明和目前接受的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必须带好足够的药物。保持身心轻松愉快,避免情绪不佳或压力过大。

癫痫治疗手段---IED神经元微创介入修复术

 此项前沿诊疗癫痫新技术,成功申请国家专利(专利号:20915235.2)。汇集北京、上海国内知名神经内科专家、医学影像专家、物理诊断专家以及心理干预专家,结合五十年临床诊断经验,将祖国中医精粹与现代遗传学、基因学、免疫学、病理学、神经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学、药理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巧妙结合,参考国际癫痫诊断文献,提出“IED神经元微创介入修复术”,经过余例临床疗效观察,不断完善,形成最新“IED神经元微创介入修复术”,取得临床上治疗顽固性癫痫的重大突破。

 IED神经元微创介入修复术根据“一人一方”的治疗原则,采取四步综合治疗法,包括:药物平衡调理、神经因子调控、物理疗法、神经营养因子介入等四位一体多元化治疗,全方位修复脑部受损神经元。

  首先采用神经因子调控术结合高精准病灶定位系统,精准锁定放电病灶,通过多极子母消融针定位经皮刺入痫灶,抑制痫灶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循环,有效阻断异常放电组织达到减少癫痫发作。再结合神经营养因子介入激活大脑自身的免疫系统,促使神经功能恢复,进而在脑部形成稳定的生物磁场,结合辅助治疗手段建立起强大的防复发体系,彻底修复受损神经元和中枢神经系统。是目前标准化治疗癫痫病科学、有效、绿色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难治性癫痫疾病的诊断率和治愈率。

小儿麻醉诱导期脑电图癫痫样放电与苏醒期谵妄相关性分析

引言

小儿全麻后苏醒期谵妄是常见的脑功能障碍。大多数儿童术后谵妄发生在手术结束送往恢复室之前或到达恢复室后很快出现,称为“儿童苏醒期谵妄(pdiatricmrgncdlirium,padED),表现为麻醉苏醒后即刻出现的患儿对周围环境自制力和定向力缺乏,对刺激过度敏感,躁动不安,无目的乱踢乱打,与照顾者或父母无眼神接触,无法安抚等。癫痫样放电常见于麻醉诱导期,维持阶段少见,诱导期癫痫样放电分为四种类型,带棘波δ波(DSP),有规律多重棘波(PSR),周期性癫痫样放电(PED),抑制性棘波(SSP)。DSP,PSR,PED都属于发作间期棘波,常见于癫痫综合征,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自闭症,偏头痛。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IED)与脑功能障碍导致的皮层兴奋性增高有关,因此推测,麻醉诱导期癫痫样放电的小儿,可能更有可能发展成术后脑功能障碍,如术后认知障碍、苏醒期谵妄。七氟烷和丙泊酚诱导均有可能诱发癫痫样放电,但癫痫样放电对术后脑功能的影响仍缺乏研究。SusannKoch就此展开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

研究方法

预计手术时间超过1h的择期手术患儿,年龄在0.5-8岁。排除任何种类的神经心理障碍以及同时参与其他研究的患儿。主要结局指标为苏醒期谵妄。次要指标:麻醉深度,脑电图波段功率,频谱频率以及爆发性抑制时长。术前予口服咪达唑仑,入室后常规监护,患儿接受七氟烷吸入或丙泊酚静脉诱导,瑞芬太尼持续泵注。插管完成视为诱导结束。记录苏醒期谵妄评分,评估方法参照小儿苏醒期谵妄量表(PdiatricAssssmntofmrgncdliriumscor,PAED),见表1。疼痛评分参照FLACC量表,镇静评分参照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RichmondAgitationSdationScalscor)。分别在患儿入复苏室的5min、10min、15min、30min、45min、和60min进行评定。PAED评分高于10判断为谵妄,RASS评分大于-2分时,PAED评分才纳入最终分析,若给予镇痛药后患儿激越行为改善则不能认定为谵妄。

表1:儿童麻醉苏醒期谵妄评分量表

前3条为反向计分,规则如下:4分=没有,3分=有一点,2分=有一些,1分=非常,0=极其。后两条正向计分规则如下:0分=没有,1分=有一点,2分=有一些,3分=非常,4=极其。各项分数相加得到总PAED评分,分值越高,谵妄的程度就越重。

1.1脑电图记录

参照国际10-20系统的电极安放位置,四个电极片分别放置在Fz,F7,F8和Fp2.如图1:

图1:国际10-20系统的电极安放位置

1.2脑电图分析

麻醉诱导期持续监测EEG,Narcotrnd指数判断麻醉深度。癫痫样放电(尖波,棘波,尖棘复合波)分为四种类型,如图2.

图2麻醉诱导期癫痫样放电脑电图四种分型:带棘波δ波(DSP),有规律多重棘波(PSR)

周期性癫痫样放电(PED),抑制性棘波(SSP)。。

统计分析

年龄,麻醉时间,麻醉用药和发作间期棘波与谵妄发生率间的关系采用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有统计意义的进入多因素回归分析。P值小于0.05认为有统计意义。

结果

62例患儿纳入最终分析,27例(43.5%)发生谵妄(谵妄组),35例(56.5%)未发生谵妄(无谵妄组)。谵妄组年龄小,麻醉时间长。32例(52%)患儿麻醉诱导期脑电图可见棘波,剩余30例(48%)无棘波。最常见的癫痫样放电类型为抑制性棘波(SSP),总计21例(21/62),有规律多重棘波(PSR)12例(12/62),周期性癫痫样放电(PED)9例(9/62),带棘波δ波(DSP)3例(3/62)。

3.1苏醒期谵妄与癫痫样放电相关性分析

总的来说,癫痫样放电患儿术后更易发生谵妄(OR=2.3,P=0.)但发作间期棘波(DSP,PED,PSR)与苏醒期谵妄明显相关(OR5.6;95%CI[1.7-18.7]相反,抑制性棘波与苏醒期谵妄无明显相关性(表2)。

表2:麻醉诱导期癫痫样放电与苏醒期谵妄间的相关性分析

3.2苏醒期谵妄与年龄,麻醉药物及插管时间相关性

丙泊酚诱导的患儿癫痫样放电发生率(15/39,38%)明显低于七氟烷面罩诱导的患儿(13/18,72%),p=0.。发作间期棘波(PSR/PED/DSP)在七氟烷诱导的患儿中发生率明显高于丙泊酚诱导的患儿(9/18vs.5/39,p=0.)。5例患儿接受丙泊酚复合七氟烷诱导,其中4例术后发生苏醒期谵妄,另外这5例中有4例在麻醉诱导过程中出现发作间期棘波。这4例中有3例出现苏醒期谵妄(75%)。

3.3苏醒期谵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发作间期棘波,年龄,麻醉时间为术后苏醒期谵妄的危险因素。其中麻醉时间和年龄相关,因此只选择麻醉时间进入多因素回归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发作间期棘波和麻醉时间均与苏醒期谵妄相关,发作间期棘波相关性更高(见表3)。

表3:麻醉时间与发作间期棘波对苏醒期谵妄的影响

讨论

本项研究证实了0.5-8岁小儿麻醉诱导中癫痫样放电(PSR,DSP,PED,SSP)与苏醒期瞻望之间的相关性。发作间期棘波(PSR,DSP,PED)与苏醒期瞻望明显相关。发作间期棘波、长时间的麻醉、年龄小是苏醒期瞻望的独立危险因素。

苏醒期瞻望是小儿全麻后最常见的脑功能障碍,尤其在七氟烷麻醉后更加常见。我们的前期研究中发现,丙泊酚维持麻醉的患儿,39%发生苏醒期瞻望,而七氟烷维持麻醉的患儿苏醒瞻望高达46%。另外相比丙泊酚诱导,七氟烷诱导的患儿更加有可能发生癫痫样放电。发作间期棘波(PSR,DSP,PED)主要见于七氟烷诱导的患儿,丙泊酚则很少见。发作间期棘波(PSR,DSP,PED)与苏醒期瞻望明显相关,而SSP与苏醒期瞻望无明显相关性。

4.1神经元过度兴奋的作用

既往研究表明,在小儿中,年龄越小的苏醒期瞻望发生率更高,这与本研究中的结论一致。另外,研究发现发作间期棘波主要见于年龄小的患儿,多因素逻辑回归中也显示,年龄小的患儿发作间期棘波与苏醒期瞻望的相关性更高。0.5-5岁的小儿大脑兴奋性更高,因此更容易出现高热惊厥。因此我们推断,年龄小的患儿苏醒期瞻望发生率更高可能直接与这一时期小儿大脑兴奋性更高有关,也因此在麻醉诱导过程中会诱发发作间期棘波。

七氟烷在脑内有多个作用靶点,例如作用GABA受体增强神经元抑制,阻断钾离子通道,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结合NMDA受体,阻断谷氨酸释放,从而可能使神经元兴奋性增加。因此,七氟烷诱导的患儿更加有可能发生癫痫样放电,原因可能是七氟烷致使神经元神经兴奋性增加。

4.2深麻醉的作用

另外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2-8岁小儿深麻醉的时间与苏醒期瞻望并无相关性,这一结论与我们的研究也是一致的:抑制性棘波(SSP)是一种在深麻醉期间观察到的病理性脑状态,脑电图上在脑电抑制后的一段时间出现,抑制性棘波与苏醒期瞻望无相关性。而有趣的是,在老年人中深麻醉和脑电爆发性抑制可诱发苏醒期瞻望以及长期认知功能障碍。深麻醉与爆发性抑制可导致脑代谢减慢。对于老年人,深麻醉与长时间的爆发性抑制后,脑功能很难完全恢复,还可能造成机能减退,苏醒期瞻望,而小儿深麻醉后脑功能的恢复似乎并不困难,小儿抑制性棘波(SSP)以及脑电图抑制的时间与苏醒期瞻望并无相关性,因此我们推断,小儿苏醒期瞻望的病理生理机制与老年人不同。

结论

小儿麻醉诱导期发作间期棘波与苏醒期瞻望高度相关,可能与全麻所致神经元过度兴奋有关,七氟烷诱导、年龄小是苏醒期瞻望的危险因素。发作间期棘波与多种脑功能障碍有关,例如多动症,自闭症,癫痫。

小爱说

七氟烷诱导的患儿癫痫样棘波比较常见,低浓度七氟烷诱导可减少发生率,6%浓度的七氟烷可导致52%的患儿发生癫痫样棘波,而吸入浓度增加至8%时,发生率增加至76%。丙泊酚剂量增加可促使SSP棘波的出现,而七氟烷吸入浓度增加与SSP,PED,和DSP呈正相关。而麻醉诱导期芬太尼类药物的应用,可减少癫痫样放电的发生。

咪达唑仑作为治疗小儿癫痫的一线药物,术前给咪达唑仑(0.6-0.7mg/kg,最大剂量15mg)却不能阻止癫痫样放电的发生,而术前没有口服咪达唑仑的孩子诱导期有可能不会出现癫痫样放电。丙泊酚与咪达唑仑作为GABA受体激动剂,具有强烈的抗惊厥作用。GABAA受体介导的抑制作用对抑制大脑兴奋性至关重要,因此,GABA能神经传递的增强通常用于预防癫痫发作。GABAA受体的激活诱导内向氯电流,使突触后神经元超极化,最终导致锥体神经元抑制。而丙泊酚诱导的小儿仍有36%会出现癫痫样棘波,这一现象似乎与丙泊酚的GABA样作用相矛盾,然而近来有研究发现,延长和广泛的GABA能活动会增加神经元氯离子通道挤压机制的负荷,最终导致膜电位从超极化转为去极化(抑制电位转为兴奋电位)。因此,所有增强GABA能神经传递作用的麻醉药,都同时具有抑制和促进惊厥的作用。近期的这些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GABA能神经传递的“双面作用”。这种“双面作用”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咪达唑仑术前给药不能预防癫痫样放电的发生,也解释了具有GABA能作用的丙泊酚诱导期间仍有36%癫痫样放电的发生。

七氟烷在脑内具有多个作用靶点:与GABAA受体结合增强神经元抑制,阻断钾通道和超极化激活通道,并与NMDA受体结合阻断谷氨酸释放。与NMDA受体的结合

或阻断钾通道可能与癫痫样放电有关。

另外,欧洲麻醉学会指南制定委员会自年3月开始对余篇术后瞻望相关文献进行筛选和循证医学分析,制定了基于循证医学和专家共识的术后谵妄指南。其中基于儿童手术患者,年龄(学龄前)、疼痛、耳鼻喉科手术是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建议采用有效量表对焦虑进行评估,根据年龄相适的量表治疗疼痛,采用年龄相适的方法评估术后谵妄并在评估谵妄的同时对疼痛进行评估。建议对患儿进行手术认知准备,使用咪达唑仑减轻患儿术前焦虑,苏醒期丙泊酚单次给药以减少padED以及使用预防性镇痛方法,如骶、髂筋膜阻滞,以减少padED。

原始文献:

1.KochS,RuppL,PragrC,tal.Emrgncdliriuminchildrnisrlatdtopilptiformdischargsduringanasthsiainduction:Anobsrvationalstudy.EurJAnasthsiol.

2.AldcoaC,BttlliG,BilottaF,tal.EuropanSocityofAnasthsiologyvidnc-basdandconsnsus-basdguidlinonpostoprativdlirium.EurJAnasthsiol;34(4):-.

脑电图在癫痫诊断中的价值

  医院医生介绍脑电图是癫痫有效的辅助诊断工具,结合多种激发方法,如过度换气、闪光刺激、药物、睡眠等,以及特殊电极如蝶骨电极、鼻咽电极,至少可在80%患者中发现异常的过度放电。过度放电在脑电图上表现为棘波、尖波、棘(尖)慢波综合和其他发作性节律波。发作期多伴有发作波出现,称发作期脑波;发作间歇期也可记录到发作波,称发作间歇期脑波。发作波的检出是诊断癫痫的重要客观指标,也有助于癫痫灶的定位及原发与继发性癫痫的鉴别。但如果癫痫灶部位过深,电位过小,脑电图可能记录不到发作波。

  1、脑电图有助于癫痫的诊断:癫痫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脑电图检查,然而实际当中医生很少能亲眼目睹到患者的发作经过,而患者与家属对病史的陈述又很难做到有效、有效,在这种情况下,脑电图直接记录的脑电图技术的应用,阳性率会越来越高,对癫痫的诊断价值会越来越大。

  2、脑电图有助于确定癫痫的分类。各类癫痫都有其特征性的脑电图表现,有助于我们确定癫痫的类型。如部分性发作脑电图异常开始时局限于一侧大脑半球之内,而全身性发作异常放电涉及两侧大脑半球;婴儿痉挛症表现为高峰失律;大田原综合征表现为爆发抑制脑电图;典型失神表现为弥漫性、对称性3赫兹放电;而小于3赫兹的异常放电见于Lnnox综合征。推荐阅读:癫痫疾病患者的预防及保健

  3、脑电图有助于癫痫的鉴别诊断。有些发作性疾病的临床表现鱼癫痫很难鉴别,如晕厥、睡眠障碍、癔病等,但这些疾病患者的脑电图大部分是正常的,这就为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4、脑电图对治疗具有知道作用。脑电图检查不仅可以帮助确定发作类型、指导临床选药,而且能够协助判断疗效,并可作为停药的参考依据,如服药控制发作后,脑电图仍然异常,停药后极易反复。在外科治疗难治性癫痫时,可利用脑电图确定病灶的部位、手术范围,对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5、脑电图有助于判断癫痫的预后。一般认为,脑电图背景波正常预后较好,背景波异常并有痫样放电者预后较差。弥漫性3赫兹的棘慢波预后良好,而表现为慢棘慢波者预后差。有颞中央棘波并易被睡眠诱发者抑制和高峰失律脑电图均示预后差。若随着年龄增长,由爆发抑制脑电图转变为高峰失律,或从高峰失律转变为慢棘慢波,则预后更差。

脑电图有必要做吗?这检查安全吗?

导读

经常有一些患者及家属,医生安排TA做相应的检查,当面时答应的好好的。但当护士通知TA检查时,却推脱不去检查,原因是认为这些检查没有必要。比如脑电图检查,检查结果实在叫人看不懂。那么脑电图检查有必要吗?

癫痫患者为什么要检查脑电图?

脑电图检查是癫痫诊断与分类的重要依据,且癫痫科学有效治疗前提是确诊癫痫以及癫痫类型。

多数人以为癫痫发作就是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眼睛上翻。其实癫痫的发作不全部都是这样的,还有很多种发作都是癫痫。比如:

有的表现为肢体抖动一下

有的表现为某种感觉异常

有的甚至是幻觉或错觉。

有的表现为跌倒

有的表现为单个肢体抽动

有的表现突然无力

有的表现为眼睑快速眨动

有的发笑

有的做无意识动作

有的找不到家门

有的表现为失神:突然定住了,数秒后意识又回来了

有的甚至合并有精神症状,暴力行为等等

只从癫痫的表现上看就十分的复杂,更何况癫痫类型的分类。

此外,癫痫易与晕厥、癔症、低血糖症、高热惊厥、偏头痛等疾病混淆,而脑电图是癫痫诊断中最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癫痫是大脑电活动的异常,而这种电活动异常用CT、核磁共振和其他实验室方法是无法直接证实的,只有脑电图能发现脑的异常放电,从而确定是不是癫痫或是什么类型的癫痫。

脑电图检查对人体有害吗?

脑电图是通过粘贴在头皮上的电极记录来自脑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并不对患者施加任何电刺激,是一种非损伤性的检查技术。

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没有明显的不适感。一个癫痫患儿一生中将会进行很多次脑电图检查,但不论做多少次,都对人体无害。

做脑电图监测一定能检查出异常吗?

都说人体活动由大脑控制,而癫痫放电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我们无法知道它何时放电。常规脑电图只能记录20-30分钟,就算是长程脑电图监测也只是检查24个小时,而这期间,如果患者没有发作,常常难以捕捉到异常脑放电。

做脑电图检查前要剥夺睡眠?

脑电图异常及癫痫发作与睡眠有密切关系。大多数癫痫病人的异常放电仅出现在睡眠期或在睡眠期明显增多。为了保证病人在白天的监测检查时能顺利入睡,必须在检查的前一夜进行剥夺睡眠。药物诱导睡眠可能会影响脑电图的结果。是否进行有效的睡眠剥夺直接影响脑电图的阳性率。家长应遵医嘱帮助孩子剥夺睡眠。

脑电图监测前的其他注意事项

检查前一天洗头,1岁以下婴儿最好剃头,以减少患儿安放和取下电极时的不适。检查当天早晨应吃饭,不能空腹。已应用抗癫痫药物的患儿一般应照常服药,不需停药。监测时应有一名家长陪伴。

癫痫治疗手段---IED神经元微创介入修复术

 此项前沿诊疗癫痫新技术,成功申请国家专利(专利号:20915235.2)。汇集北京、上海国内知名神经内科专家、医学影像专家、物理诊断专家以及心理干预专家,结合五十年临床诊断经验,将祖国中医精粹与现代遗传学、基因学、免疫学、病理学、神经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学、药理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巧妙结合,参考国际癫痫诊断文献,提出“IED神经元微创介入修复术”,经过余例临床疗效观察,不断完善,形成最新“IED神经元微创介入修复术”,取得临床上治疗顽固性癫痫的重大突破。

 IED神经元微创介入修复术根据“一人一方”的治疗原则,采取四步综合治疗法,包括:药物平衡调理、神经因子调控、物理疗法、神经营养因子介入等四位一体多元化治疗,全方位修复脑部受损神经元。

  首先采用神经因子调控术结合高精准病灶定位系统,精准锁定放电病灶,通过多极子母消融针定位经皮刺入痫灶,抑制痫灶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循环,有效阻断异常放电组织达到减少癫痫发作。再结合神经营养因子介入激活大脑自身的免疫系统,促使神经功能恢复,进而在脑部形成稳定的生物磁场,结合辅助治疗手段建立起强大的防复发体系,彻底修复受损神经元和中枢神经系统。是目前标准化治疗癫痫病科学、有效、绿色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难治性癫痫疾病的诊断率和治愈率。

脑电图基础-国际10-20系统

脑电图(lctrophalogram)对于神经重症患者脑功能监测具有特殊价值。基于脑电图(EEG)的人机交互技术(脑-机接口)是当前神经工程领域最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未来,人类可以使用脑电图信号指挥机械手臂和驾驶汽车,真正是想到做到。

但这些高大上的脑电图电极装置还没有在重症领域广泛应用,目前临床上所用的脑电图还主要是使用盘状电极,采用国际10-20系统安置电极,包括19个记录电极和2个参考电极。

国际10-20系统安放顺序:

首先在头皮表面确定两条基线,一条为鼻根至枕外粗隆的前后连线为%,另一条为双耳前凹之间的左右连线为%。二者在头顶的交点为Cz电极的位置。

从鼻根向后10%处为FPz(额极中线),从FPz向后每20%为一个电极的位置,依次为Fz(额中线)、Cz(中央中线)、Pz(顶中线)及Oz(枕中线)。Oz与枕外粗隆的间距为10%。

双耳前凹连线距左耳前凹10%处为T3(左中颞)电极位置,以后向右每20%放置一个电极,依次为C3(左中央)、Cz(中央中线)、C4(右中央)和T4(右中颞)。T4距右耳前凹间距为10%。

从FPz通过T3至Oz的连线为左颞连线,从FPz向左10%为FP1(左额极),从FP1沿左外侧向后每20%放置一个电极,依次为F7(左前颞)、T3(左中颞)、T5(左后颞)及O1(左枕),其中T3为此线与双耳前凹连线的交点,O1距Oz为10%。FP2沿右外侧向后连线与此相对应,从前向后依次为FP2(右额极)、F8(右前颞)、T4(右中颞)、T6(右后颞)及O2(右枕)。

从FP1至O1和从FP2至O2各作一连线,为左、右矢状旁连线,从FP1和FP2直线向后每20%为一个电极位点,左侧依次为F3(左额)、C3(左中央)、P3(左顶)和O1(左枕),右侧依次为F4(右额)、C4(右中央)、P4(右顶)和O2(右枕)。在10-20系统中,FPz和Oz不包括在19个记录位点内。

额极

frontalpol

FP1/FP2

frontal

F3/F4

中央

cntral

C3/C4

parital

P3/P4

occipital

O1/O2

前颞

antriortmporal

F7/F8

中颞

mid-tmporal

T3/T4

后颞

postriortmporal

T5/T6

额中线

Frontalzro

Fz

中央中线

Cntralzro

Cz

顶中线

Postriorzro

Pz

枕中线

Occipitalzro

Oz

带你一起认识视频脑电图

癫痫发作原理很复杂,简单的说,就是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这种异常放电在脑电图上表现为“异常波”,这种波可在癫痫发作时出现,也可在不发作时出现。

由于在多数情况下病人是在正常状态下做脑电图检查,因此要明确患者癫痫病因和“致痫灶”是比较困难的,需要长时间(多导)做视频脑电图监测,最好能捕捉到发作便于诊断。

视频脑电图的优势

视频脑电图监测是鉴别癫痫发作性质及类型的最有效的检查方法,也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癫痫和癫痫综合征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其优势在于可以同步观察到病人发作症状和脑电图变化,实现了视频图像、声音和脑电三者的统一,对癫痫发作的鉴别诊断及分型均有难以取代的临床价值。

视频脑电图监测目的

1、鉴别癫痫发作和非癫痫发作

2、评估患者是否适合外科手术治疗

3、发现患者发作时脑内放电起源部位

4、提供临床发作特点,帮助判断癫痫发作类型及治疗评估

5、同时还可提供发作期与发作间期EEG特点,明确致痫灶部位

多导视频脑电图监测适应范围

多导视频脑电图适用于各种发作性症状的诊断,鉴别癫痫及非癫痫性发作、确定发作类型、判断发作起源部位、特别适用于发作频繁的病人。

做脑电图时需要做哪些事项

1、头发洗净,不要擦护发素、发胶等护法定型产品,男性患者当天需要剃头发,面部不要擦涂化妆品以免影响检查;

2、宜饭后检测,检查宜在进食后1-2小时进行,最晚3小时内进行,如不能进食或呕吐者应给予葡萄糖静脉注射,以防低血糖影响检测结果;

3、一般病人在检查前24—48小时内,不要服用含有咖啡因、苯丙胺、麻黄素等的药物;癫痫病人正在服用抗癫痫药物时,除有特殊诊断需要,一般不应停药;

4、患者在检查时应遵嘱做闭目、睁眼或做深呼吸等动作;检查前向病人做好解释,勿穿尼龙衣,避免静电干扰、避免紧张、眨眼、咬牙、吞咽、摇头或全身活动、有汗应拭去,以避免误差影响结果;

5、对无法配合的小儿及精神异常者可用镇静剂、安眠药后做睡眠图检查.

脑电图的检测结果及评价

在人的头部表面安放探查电极,借助专用设备(脑电图仪)进行百万倍放大,乃至获得大脑自发性生物电活动的记录图谱,称为脑电图(lctroncphalogram)。从脑电图学来看,探查电极的位置选择在头皮表面进行记录所获得的脑电活动,称为头皮脑电图(一般意义上即称脑电图):如果探查电极直接安放在大脑皮质表面、或将电极插入皮质内(例如在癫外科需要准确定位致灶),由此获得的脑电活动记录,称为皮质脑电图;若将探查电极埋藏在脑实质内所获得的脑电活动记录,则称为深部脑电图。再从脑电图应用范围来看,在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觉醒状态的脑电图,其次是睡眠脑电图。近些年,国内数字化脑电图设备普及迅速,有许多实验室还开展了数字化动态脑电图、视频脑电图监测,以及定量脑电图分析等新技术。

与此同时,传统的纸笔描记(模拟信号)模式的脑电图检测技术及理论,仍然是目前脑电图分析判定的基础,也真正需要继承、完善并加以标准化,因为这些基本理论和技术,正在或者已经成为影响国内脑电图临床应用和脑电图领域健康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脑电图检测的基本要求

脑电图检测的整个过程,可概括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包括仪器及技术参数的选择、电极安置、记录操作等,后期则包括对记录图谱的整理和分析判定、作出脑电图检测报告及解释。鉴于脑电活动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和随时间变化的显著特征,需要有足够多的探查电极且进行一定时间的同步记录,才能获得一份完整的脑电图图谱。所以,脑电图检测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进行。

所谓标准化的头皮电极安置,是指“国际10-20电极安置法”(tn-twntysystm)。此法规定,在头外部的某些标志间进行测量,电极的位置由占据测量结果的10%或20%来确定,故被称为10-20法。采用此法的优点是:①电极位置排列与头颅的大小和形状成比例;②探查电极数目较多;③除前颞区外,头皮电极的位置与大脑半球解剖学部位基本相吻合。由于此法不仅适用于成年人,也同样适合小儿甚至新生儿,因此成为国际脑电图—临床神经生理学会联盟所推荐的唯一方法。

脑电图检测通常采用参考导联组合(rfrntialmontag)与双极导联组合(bipolarmontag)两种记录方式。参考导联的电位参考点一般选择在双侧耳垂,为理论上的零电位点,以便描记到脑电活动的“原形”即电位绝对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双极导联借助头皮上纵向、横向、以及环形等链式电极列,描记到相关电极之间电位的“差值”,甚至还能发现脑电活动的波形因出现“位相倒置”现象而做出“定位”。但是,上述的这些脑电特征,实际上是根据国际协约由脑电图仪器设定所造成的。

脑电图检测常规应用的诱发试验(或称赋活法),包括睁闭眼试验、过度呼吸、闪光刺激和睡眠等,其目的是通过对生理反应变化、异常波形的诱发及其增强等的观察,进一步提高检测的阳性率和准确率。选择诱发试验需要注意的是,该用时则用、能用者则用,例如在严重心肺疾病、心衰,脑炎、脑血管疾病的急性期,或患者不愿合作等,原则上不再实施过度呼吸试验。通常认为,获取觉醒、安静、闭眼的脑电图记录很重要,如果遇到持续存在意识障碍时,在记录过程中应给予被检者睁眼指令、唤名、痛觉刺激等判断其意识状态,并且随时做好标记及记载。

在婴幼儿,觉醒脑电图检测常会遇到许多困难,对始终不能合作的小儿,除癫痫外,一般不宜选择睡眠检测,否则容易造成脑电图假阴性或有时出现与疾病诊断并不相关的结果。另外,特别是新生儿及早产儿,仅采用脑电图一般不能获得足够的信息,还需要同时记录下述4种生理现象,包括(a)眼球活动、(b)下颌肌电图、(c)呼吸曲线、(d)心电图。

上世纪80年代末,在南京会议通过并发表了国内脑电图检测新标准,即《脑电图描记的最低要求》,对促进临床脑电图检测的标准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些年随着数字化脑电图设备在临床上快速普及,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解决,故期待该标准进一步修订完善并进而与国际发展接轨。

二、脑电图检测的目的及意义

脑电图之所以作为重要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不仅在于方便、安全和无损伤,主要是由于当脑组织发生病理学损伤或功能改变时,脑电图即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且有助于对病变的定侧或定位。例如癫痫,在发作间期的脑电图常可见到痫样放电现象(一般以棘、尖波或棘慢、尖慢综合波为代表),对诊断很有帮助;而在发作期与之同时出现阵发性异常电活动,则是癫痫诊断最可靠的证据,甚至成为癫痫诊断的“金标准”;此外,对于常见的器质性与非器质性脑部疾病的鉴别,意识障碍、或感染及中毒性疾病,以及躯体疾病继发脑功能损伤等,总之若同时伴有相关性或特征性脑电图异常,则可作为循证诊断的实验室依据,有助于提高疾病诊断水平。

另一方面,在基础研究领域,脑电图所涉及的范围日益广泛,近些年还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分支,例如小儿脑功能发育与脑电图、年龄依赖与脑电现象,还有如药物脑电图、定量脑电图、偶极子定位、非线性分析等,这些也许标志着人类对大脑的功能活动状态不断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脑电图的检测结果及评价

脑电图检测过程必须符合标准要求,其中包括诱发试验规范完整,记录时间足够,以及分析判定准确,结果解释科学合理。对脑电图检测结果,一般认为可概括分为正常脑电图、异常脑电图(再分轻、中、重度)和界限性脑电图3级或5级,每一种检测结果都是综合性判定结论。

(一)正常脑电图

正常脑电图的概念,系来自于统计学研究,是指在健康人群中脑电图的各项指标在95%可信限范围之内,即属于正常脑电图;偏离此范围则为异常脑电图。从整体上看,正常成年人在安静觉醒状态的脑电图,在目前仍可按照Jung()的建议概括分为4种类型,包括①α型脑电图,约占正常成年人的79%;②β型脑电图,约占6%;③低振幅脑电图,据称20-39岁约占7%,40-49岁约占11%;④不规则型脑电图,约占10%。

但是,由于年龄因素的直接影响,小儿的觉醒脑电图与成年人有明显不同,最大特点是显示年龄差异。小儿年龄不同,其脑电图正常变化的范围也不相同,这是因为小儿时期正处于脑功能发育的过渡状态,脑电活动遵循渐变模式,但其间也伴有阶段性快速发展,至成人时期,脑电图达到成熟和稳定状态。

正常脑电图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在不同种类或不同性质的疾病,脑电图正常率各有不同。例如,在各种原因所致的非器质性脑部疾病,尽管其临床表现或典型鲜明、或复杂多变,但是由于缺少器质性脑损伤这样的基础,脑电图大多表现为正常,故此时的脑电图对鉴别诊断和疾病筛查可能很有帮助。与此相反,在临床诊断或疑有器质性脑部疾病时,正常脑电图的出现率则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种发作性疾病特别是癫痫,假如检测技术不够规范,则容易造成脑电图的假阴性,其常见原因有记录时间过短、忽视诱发试验、缺少睡眠记录等。此外,脑电图分析因受判读者的主观性和经验性影响,也难免会造成一些偏差。再者,有的对小儿与年龄相符合的正常慢波活动认识不足而误判为慢波异常,有的则对记录中突然出现的电极伪差或肌电干扰未能正确识别而视之为样放电,此类错误很容易造成假阳性结果,所以即使是正常脑电图,也必须慎重判定。

(二)异常脑电图

脑电图发生异常变化,此时需要从下述几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按其出现方式,判断为非阵发性异常拟或阵发性异常。所谓“阵发”(burst)是指某种脑电活动突然出现及消失,与背景活动(backgroundactivty)有明显的区别。狭义的阵发异常一般是指棘、尖波等样放电。非阵发性异常是指脑电图背景活动发生的异常,往往呈散发、间歇或连续性出现。其次,从对称性来看,判断其是否为对称性异常或者非对称性异常,而对称性异常又分为原发性两侧同步和继发性两侧同步(“同步”在这里是指与同侧或对侧脑区的脑电活动同时性出现)。再次,从分布范围上,判断其属于局限性异常或者广泛性异常,其中局限性异常包括区域性、一侧性、局灶性等。

此外,异常脑电图按其严重程度及性质,可进一步判定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异常,进行这样的分级一般认为具有积极意义,因为脑电图异常的程度在多数情况下与其临床表现相平行,反映了脑功能损伤的程度。特别是在临床表现不典型、或病因不明、或有明显隐匿性脑功能损伤等,则分级对临床诊断可能有较大帮助。然而,也确有部分患者的脑电图达到中度异常,但其临床表现却仍不典型甚至缺少症状,这在小儿时期更容易见到。此外,在癫痫发作间期出现的棘、尖波等痫样放电,大多数情况下与其发作类型和临床表现关系密切。

从整体上看,儿童脑电图的阳性率高于成年人。除癫痫,常见的急性或亚急性脑部疾病,脑电图的异常率较高,提示对急性病理变化反应敏感。而在慢性脑部疾病或大脑深部较小的病变,脑电图异常率则较低。目前一些常见的小儿感染性疾病如轻型病毒性脑炎,在急性期脑电图大多出现弥漫性慢波增多等非特异性变化,其中达到中度异常者占一定比例,随着病情好转,恢复期脑电图逐渐改善,但常常晚于临床症状的消失。

需要注意,脑电图的局限性异常通常被认为具有定位意义,但在小儿时期后头部常见的大致对称的慢波异常,与病因或临床表现的关系并不密切,显示有年龄依赖性的部位特征。随着年龄增加,则异常部位向前头部转移,即使在小儿癫痫,也有这种倾向。

(三)界线性脑电图

界线性脑电图是指按照目前的判定标准,介乎正常与轻度异常之间的少数脑电图现象。事实上,如果能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脑电图正常和异常的判定标准,相互参照应用,则界线性脑电图的出现率应该很低,可能仅见于在目前仍有争议的少数脑电图波形,例如6及14Hz阳性棘波、小儿思睡期阵发性慢波伴不典型棘波等。由于界线性脑电图的临床意义尚不能确定,因此应重点考虑其他的脑电图所见,做出判定。

四、正确认识和评价脑电图结果

临床上对脑电图检测结果的解释及评价应慎重。脑电图背景活动的异常,多数表现为慢波增多等变化,一般缺少病因诊断的特异性。仅有部分疾病脑电图具有相对的特征性表现,对疾病诊断有一定的提示意义。痫样放电现象大多见于癫痫病人,也可能见于部分非癫疾病或有癫痫遗传史者。总之,在临床诊断上,过度依赖脑电图结果,或者忽视脑电图所见,都是不恰当的,应作相关性分析,寻找科学依据。

此外,脑电图定位通常是指对脑电图波形变化最显著部位的确定,提示脑的功能损伤部位,因此与真正病变的定位不是相同的概念。事实上,临床也常见虽有局限性脑电图异常,而头部CT或MRI检查显示阴性结果;在大脑深部有较小的病灶(特别是基底部或内囊附近)时,CT或MRI结果阳性,但脑电图往往缺少定位征象甚至无异常变化,值得注意。

脑电图检查注意事项

脑电图是一项无痛、无创的脑功能检查,但受到头皮、患者状态等因素影响相对较大,为了尽量避免伪迹和干扰,给医生提供准确、清楚的图以供分析,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检查前一天晚上请将头洗干净,不要使用啫喱水、弹力素等美发产品。检查时头皮大量汗液、雨水也会干扰脑电波,实在不能避免时擦干再检查。检查时尽量不穿化纤衣服,以免产生静电干扰,建议穿纯棉、宽松的衣服。

(2)检查前正常饮食饮水,避免过饥检查,以免低血糖造成检查结果干扰。

(3)没有医生特殊交代,检查前后均应按时服用抗癫痫药物。

(4)检查时把手机、平板电脑等通讯设备关闭或放置于检查室外。

(5)检查时需要安静合作,按照医生要求,睁眼、闭眼、深呼吸等。

(6)深呼吸是脑电图检查中重要的诱发试验,需要患者检查时用鼻子用力呼吸,持续3分钟,频率保持在20-25次/分钟左右,尽量保持头位不动,尽量放松心情,不走神想心事,这些因素都会干扰脑电波。

(5)检查时放松,不要紧张,尤其不要紧咬牙关,以免干扰脑电波。

(6)脑电图种类:门诊脑电图一般是短程脑电图,30分钟以内,患者一般不会睡觉,也尽量不要打瞌睡;如果门诊脑电图未发现问题又确实有发作或异常的表现,可以加长脑电图监测时间,即为长程脑电图监测(可以是6小时,16小时甚至更长),加上同步视频记录发作,称为视频脑电图;如果仍然没有发现问题但临床表现高度提示大脑深部放电,可以在蝶骨插一根针一样的脑电图电极进入脑子,叫蝶骨电极(医院都开展)。

长程脑电图监测其他注意事项:

(1)监测中确保在视频图像采集区域内活动,不要对身体部位过度遮盖。

(2)监测中关闭电子通信设备,陪护者必须接听或拨打电话请远离患者或者脑电图设备。

(3)监测中陪护尽量避免来回走动、大声喧哗等对监测造成干扰。当监测对象为孩子时,安抚孩子保持安静和入睡时,尽量避免频繁或习惯性拍打、摇晃等动作(会干扰脑电图判读)。

(4)长程脑电图一般要求监测睡眠脑电图情况,建议自然睡眠,一般不用镇静剂,患者可以适当晚睡早起(晚11点-早5点),以便检查时入睡。

(5)监测到临床发作时,掀开被褥,不要遮挡镜头,将患者发作情况暴露于视频图像采集区,陪护需在保护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不干扰发作过程,同时按下呼叫器,通知医务人员到场。

脑电图入门攻略

面对脑电图有时难免感到束手无策,起起伏伏的波形看得心乱如麻。看不懂图,看不懂报告成为神经内科医生进阶路上的阻碍,如何从脑电图“小白”升级成为“达人”呢,医院的唐伟教授教授提供了一份攻略,希望能助力大家在脑电图的学习中披襟斩棘,获得满满的经验值。

整理|毛栗子君

来源|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脑电图是什么?

脑电图(EEG)是通过精密的电子仪器,从头皮上将脑部的自发性生物电位加以放大记录而获得的图形,是通过电极记录下来的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

脑电图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常规脑电图、动态脑电图、视频脑电图、立体定向脑电图等。

脑电图的基本原理

脑电图根据电极放置于颅内或颅外,可分为头皮电极脑电图、颅内电极脑电图,本攻略主要介绍临床上经常接触到的头皮电极脑电图。

脑电图跟心电图、肌电图一样,是利用仪器来记录电活动,头皮电极脑电图是从头皮上将脑部的自发性电活动加以放大记录而获得的图形。

?脑电信号经过放大器(因为脑电信号非常微弱,为mv或uv级别,而且得经过颅骨和头皮的衰减,所以需要经过数百万倍的放大才能显示出来)、滤波器(减少干扰)最后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图形。

脑电图的纵横轴

我们平时看见的脑电图图形是不是和心电图有些类似呢,其实脑电图和心电图原理相仿。心电图两条纵线间(1mm)表示0.04s,那是因为走纸或记录速度为25mm/s,也就是说每经过1s,心电图纸走25mm;同样的,当标准电压1mv=10mm时,两条横线间(1mm)表示0.1mv。

脑电图也是同样的道理,一般采用的走纸或记录速度为(走纸速度对应的是横轴)30mm/s,也就是说30mm=1s,而脑电图的敏感性(纵轴)单位为uv/mm,一般采用的是10uv/mm,也就是说1mm=10uv。

?脑电图右下角都会有个标尺(类似地图上的比例尺)告诉你横轴多长是1s,纵轴多长是1uv。

电极如何放置

头皮电极脑电图中电极的放置,常规使用的是国际10-20系统,包括19个记录电极和2个参考电极。先在头部确定4个解剖点,鼻根、枕外隆突、双侧耳前点(耳前切迹处),由这4个点确定矢状线与冠状线,并以10%-20%的距离作为电极之间的间距。左边为奇数,右边为偶数。两者在头顶的交点为Cz(中央中线)电极的位置。

?从鼻根向后10%处为FPz(额极中线),从FPz向后每20%为一个电极的位置,依次为Fz(额中线)、Cz(中央中线)、Pz(顶中线)及Oz(枕中线),Oz与枕外粗隆的间距为10%。

?双耳前凹连线距左耳前凹10%处为T3(左中颞)电极位置,以后向右每20%放置一个电极,依次为C3(左中央)、Cz、C4(右中央)和T4(右中颞),T4距右耳前凹间距为10%。

从FPz向左10%为FP1(左额极),从FP1向后每20%放置一个电极,依次为F7(左前颞)、T3(左中颞)、T5(左后颞)及O1(左枕),其中T3为此线与双耳前凹连线的交点,O1距Oz为10%;右颞与此相对应,从前向后依次为FP2(右颞极)、F8(右前颞)、T4(右中颞)、T6(右后颞)、O2(右枕)。

脑电图的导联怎么组合

常用的导联组合有耳极参考导联、平均参考导联、双极参考导联。

(1)耳极参考导联。耳极参考导联采用左右耳垂作为G2端,分别标记为A1、A2。

(2)平均参考导联。将头皮的每个记录电极分别串联一个电阻,再并联,经过这种处理,头皮各点的电位被削弱并平均,电位接近于零,作为平均参考电极(缩写为AV)

?分别以Fp1、F3、Fp2、F4......作为G1端,平均参考电极(AV)为G2端,就形成了Fp1-AV、F3-AV......Fp2-AV、F3-AV......各导联组合形成的平均参考导联的脑电图。

(3)双极导联。双极导联是将两个记录电极分别作为G1、G2端所形成的脑电图形。

脑电图看什么内容

(1)频率:频率这个概念大家都能懂,在脑电图中指的是1s内相同脑波重复出现的次数。例如下面这个图,假设两条纵线之间为1s,我们数一数两条纵线中间一共有多少个波(8个),频率就是多少(8Hz)。

(2)波幅

波幅大家也容易懂,脑电波的波幅就是脑电波波峰到波谷的垂直高度,反映的是两个电极的电位差。

在敏感性为10μV/mm脑电图图中,如果一个脑电波的垂直高度为7mm,其波幅就是70μV。

在脑电图中,按照波幅的高度可以分为几个级别,对于成人脑电图:

?<25μv称为低波幅

?25-75μv称为中波幅

?75-μv称为高波幅

?>μV称为极高波幅

(3)位相:棘波、尖波的极性:纪录到向下的波峰分别成为正相棘波、正相尖波;向上的波峰分别成为负相棘波、负相尖波。

(4)调节:调节指的是脑波的基本频率出现规律性与稳定性。

?在同一部位频率是稳定的,相差不能多于1次/秒,如果2次/秒以上视为调节差

?左右同一部位不应多于0.5次/秒,如果超过1次/秒以上视为调节差。

(5)调幅:指的就是波幅的变化规律。正常时高时低,每3-5秒发生变化,如纺锤形称良好,无变化与波幅参差不齐,失去规律性,为调幅不良。

成人清醒期脑电图

(1)α波节律

?α节律是清醒状态下在后头部出现的8-13Hz的节律,大多数人9-10Hz,波幅10-μV,正常人的基本节律。一般在枕区波幅最高。闭眼且精神放松状态下容易出现,双侧大致对称。是分析脑电图背景活动最重要的指标,与脑功能状态及发育水平有密切关系

?比α波快的波称为快波。?比α波慢的波称为慢波。

同一检查者,睁眼状态下出现的α抑制

(2)β活动

β活动是指频率大于13-25Hz的快波活动,是正常成人清醒脑电图的主要成分,分布广泛,波幅5-20μV,不超过50μV。不受争闭眼影响。额、颞、中央区β活动最明显。β波是大脑皮质处在紧张和激动状态时电活动的主要表现。

许多镇静催眠药物(例如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水合氯醛等)可以使β活动波幅增高,因而使β活动数量明显。

(3)θ波(thta)频率为4-7Hz,波幅20-40μV,见于顶区、额颞区,正常人不超过10-15%。一般不成节律。浅睡时α波消失,θ波先出现两侧额部。

?两侧暴发性θ节律---深在的皮质下病变。

?经常存在的局灶性θ节律属不正常表现。

?在幼儿时期脑电图频率比成人慢,一般常见到θ波。

脑电图示广泛中度异常脑电图,全导以θ波为主。

(4)δ波(drta):频率为4Hz以下,波幅10-μV,正常成人在清醒状态下几乎不会出现δ波,但在睡眠状态下可出现δ波,婴儿时期的脑电图频率比幼儿更慢,常可见到δ波。

?经常存在的局灶性δ波,无论任何年龄,均为异常---皮质病变。

?双侧暴发性δ节律---皮质下病变。

?一般认为,高波幅的慢波(θ波或δ波)可能是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状态时电活动的主要表现。

?θ波或δ波属慢波,见于正常婴儿至儿童及成人睡眠期。局限性慢波见于局限性EPI,脑肿瘤,脑脓肿,脑梗死软化灶。

?弥漫性慢波见于感染,中毒,低血糖,颅内高压病,各种昏迷。

?慢活动波幅低---抑制加深。

举个例子(散发型Crutzfldt-Jakob病一例)

患者,女,62岁,家庭主妇。因“精神行为异常3个月,加重20d”于年9月2日人院。患者于年6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沉默寡言,常独坐发呆,伴失眠,未就诊。

8月中旬出现明显记忆力减退,经常忘记家人姓名,始医院,头颅MRI示腔隙性脑梗死,脑电图未见异常,经治疗(具体药物名称及剂量不详)无好转。

8月22日外出后未见回家,家属报警后找回,之后不认家人,睡眠中有双手摸索动作,医院诊断为“脑梗死、血管性痴呆”,给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胞二磷胆碱等药物治疗无效,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以“痴呆待查”收住院。病程中无发热,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及肢体抽搐。

患者头颅MRI显示双侧大脑皮质、岛叶皮质、尾状核、壳核T2加权像、Flair、DWI高信号,DWI序列大脑皮质呈典型“花边”征,T,加权像呈略低信号和等信号,A:T2WI序列,B:Flair序列,C:DWI序列,D:T1WI序列

9月3日常规脑电图示各脑区出现短至长程4~6Hz,20~70μVθ节律和高波幅的δ节律,右侧多,其间有散在至短程中电压α活动和低电压β波,呈周期性三相波,提示中至重度异常脑电图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史,无吸烟饮酒史,否认外伤及手术史,无输血史。家族史无特殊。

入院体检:体温36.5°C,脉搏7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80mmHg(1mmHg=0.kPa)。

神经系统检查:意识清楚,表情淡漠,少语。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减退:—7=?不能回答。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光反应灵敏。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双侧腱反射对称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共济运动、感觉检查不合作。脑膜刺激征阴性。

入院后脑脊液检查:压力mmH20(1mmH20=0.kPa),蛋白0.52g/L(正常0.15~0.45g/L),糖5.1mmol/L(正常2.2~3.9mmoUL),氯mmovL(正常~mmol/L),免疫球蛋白A5.83ing/L(正常0.00—5.00mg/L)、免疫球蛋白G、M均在正常范围,抗酸染色、墨汁染色阴性,无恶性肿瘤细胞。血清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阴性。

入院后诊断痴呆综合征,CJD可能。给予吡拉西坦、胞二磷胆碱等药物治疗,同时行高压氧治疗,效果差,渐出现缄默不语,不理会别人讲话,如厕、穿衣、进食等需家人协助。

?9月10日患者出现发作性四肢强直抽搐,持续数秒至数分钟,每日发作5~10次,考虑癫痫发作,给予苯巴比妥钠、地西泮治疗,仍有间断发作。

?9月13日动态脑电图检查示各脑区出现θ节律和δ活动,间有散在低电压α波和β波,阵发性出现尖慢波、棘慢波(图2B)。

?9月16日患者自动出院。出院后出院后即到解放军第三0七医院、医院就诊,均诊断为CJD(是否做相关检查患者家属叙述不清),之后放弃治疗回家。患者院外频繁出现抽搐、尿便失禁,于年10月20日死亡。

以上攻略主要讲解了脑电图判读的入门知识,知常达变,异常脑电图如何判读有待下一次讲解。希望大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根基上稳扎稳打不断进步。

脑电图,就这么回事儿!

临床实践中大多数场景下脑电图并不复杂,特别是非癫痫中心、非睡眠中心的普通神经科医生,面对的大多数仅仅是些正常脑电、轻度异常、慢波、癫痫波而已,顶多还有个三相波。快速了解脑电图,首先要知道一下三点知识。

一、明白电极在哪里

知道哪里有异常放电,就大概知道可能是哪个脑区出了问题。看下面这个图,记个大概位置就行。先大概知道哪个电极在哪里,就能够有基本的定位能力了。凡是F的,和额叶(frontal)沾边,T代表颞叶(tmporal),P(顶叶,parital),C(中央,cntral),O(枕叶,occipital)。

下面这个图是从上向下看,前面的突起是鼻子,两边的A1、A2是耳朵。感受一下F、T、C、P、O的大概位置。FP是额极frontalpol,代表额叶最前端。

最常用的两种导联,一个是参考导联,就是测量头皮电位和耳朵电位的差值;另一个是双极导联,测量头皮上两个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其实两者间的波形较为相似,各种波的参数差别不算太大。看见A1、A2知道是参考导联(也叫单极导联),看见两个头皮间电位知道是双极导联就够了。

下图是个参考导联的图,左边的A1、A2就告诉你这个用的参考导联。

下图是个双极导联的图,最左边的字母数字就代表是两个头皮电极间的电位差,代表双极导联。

二、知道常用波的基本参数

第一要务是知道波的频率的概念,一开始要勤于数数,通常纸上都是3cm一秒,你就数一秒里面有几个波(一秒几个波就是几Hz)就行,数久了就可以一眼认出是δ(0.5-3Hz)、θ(4-7Hz)、α(8-13Hz)、还是β波(14-40Hz)(β波具体范围各书差异大,大体就是十几到三四十Hz)。其中δ和θ就是传说中的慢波了。以后一看报告上说慢波,就数数看是不是这两个频率的波。

下面示范下这些波是怎么数出来的:

下面这个图框住了一秒,一秒有三个波,是δ波。

下面这个图框住的还是1秒,只是1秒有6个波,所以是θ波。

下面的图依然框了1秒,这里1秒有9-10个波,所以是α波。

正常成人清醒闭目脑电图最鲜明的特征就是顶枕部有规律的α波。清醒闭目状态是报告中绝对会出的脑电图,往往还会让患者睁眼看下,这一睁眼,α波就散了,看不出来了。

下图为正常成人清醒脑电,可以看出枕部(最下面两行O1,O2)规整的α波,等你有病人做脑电图,第一眼就是看这个,有没有正常的α波节律。

三、看痫样放电

这就是神经科大夫目前最重要的技能了,主要就是棘波、尖波、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其实也简单,棘波和尖波就是鹤立鸡群,一看就比它们旁边的脑电波高,二者的区别最主要靠时限(波的宽度),棘波20-70ms,尖波70-ms。说白了就是棘波瘦点,尖波胖点。棘慢、尖慢就是后面拖个慢波尾巴,或者棘波、尖波骑在慢波上,这时候就需要小心识别一下。

下面蓝箭头指的就是棘波:

下面框框里面是尖波的模样:

下面框里是棘波后跟着慢波,也就是棘慢复合波:

下面大同小异,框里尖波后跟着慢波,尖慢复合波:

脑电图专辑:生理性脑电图和良性变异概述

正常人不同年龄阶段,脑电图表现有所不同;不同状态(清醒、睡眠)脑电图表现也不同。影响脑电图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和发育、觉醒水平和精神活动、外在和内在刺激、体温变化以及药物的影响。正常脑电图的阅读,好比阅读理解,需要放在具体的环境中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中央区μ节律

⊙中央弓形节律(又称梳状节律),频率在7-12Hz(9-11Hz),波幅在30-80uv左右,其中常混有20Hz左右的快波活动

⊙分布出现于一侧或双侧中央区(C3、C4)、在颅顶区(Cz)最突出

⊙反应性运动、刺激中央区、疲乏、运算可削减,不受睁闭眼的影响,代之以20-40Hz的β活动。见于20%年轻患者;FM

青年后头部慢波

⊙含有alpha后头部混合波幅

≤%alpha节律的波幅

⊙无节律性,随机出现

⊙反应性同alpha节律

⊙对称/不对称(50%)

⊙年轻患者常见,8-14Y(Max)

低电压脑电图

⊙清醒时背景脑电:混合频率波幅20uv

⊙见于:

--10%正常成人

--VBI(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ETOHism,EPS

⊙异常见于:

--慢化,阵发性活动,不对称

脑电图在危重症脑功能评价中的意义近年来,各种形式的脑功能监测技术层出不穷,如颅内压监测、经颅多普勒监测、脑组织氧张力监测,持续脑电监测等。这些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小儿急性脑损伤的诊断和评估,而且不同的监测技术反映了脑功能活动不同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正确理解各种监测方法的物理和生理学基础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疾病状态下全身和局部因素对脑功能的影响。对于合理解释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及时进行早期干预并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脑电图(EEG)是从头皮表面采集大脑皮层的综合电活动,是反映脑功能状态的一项重要指标。具有敏感性高、时间分辨率高、无创、可长时间持续监测等优点。除常规EEG检查外,长程EEG监测在儿科的应用日益普遍。特别是数字化脑电技术的发展,使EEG仪器更加小型便携,因而得以在PICU、NICU等环境内应用,可对各种病因的危重患儿进行早期和持续EEG监测,以早期发现可逆性脑功能损伤并指导临床早期治疗。虽然在多数情况下EEG不具有病因特异性,但其可早期敏感地反映脑功能状态和脑损伤严重程度,对评价远期神经预后也有重要价值。

1EEG对急性意识障碍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对于急性不明原因的意识障碍,在全面了解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的同时,及时进行EEG检查,可协助诊断或排除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及其他病因引起的急性脑炎或脑病。Firosh等报道例急诊EEG检查结果,62.1%的病例中EEG对临床诊断起到了辅助作用,包括癫痫持续状态(%)、缺氧性脑病(80.6%)、脑炎(42.9%)、代谢性脑病(37.4%)、急性脱髓鞘病变(25.9%)、脑死亡(%)等。

对急性不明原因的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EEG持续癫痫样放电是诊断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最可靠的依据,包括失神持续状态及复杂部分性持续状态。此外,在全身惊厥发作后出现持续意识障碍时,EEG有助于寻找意识障碍的原因并指导进一步的治疗。当全身强直阵挛发作结束后仍有非惊厥性持续状态或亚临床的惊厥发作状态时,EEG显示持续或间断的发作期放电,这种情况仍需维持抗惊厥治疗,预防惊厥复发和惊厥性脑损伤。如发作结束后患儿在抗惊厥药物的作用下长时间持续昏睡,EEG显示睡眠纺锤波及慢波睡眠期图形,则不需要继续静脉给予大剂量抗惊厥药物。如存在原发性脑病或惊厥性脑损伤引起的持续昏迷状态,EEG多为持续弥漫性大慢波,伴或不伴散在的发作间期棘波、尖波发放,缺乏睡眠纺锤波及正常睡眠周期,此时若静脉给予安定类或其他抗惊厥药物后EEG及临床均无改善,那么临床应以处理原发性或继发性脑病为主,同时抗惊厥药物可给予维持量治疗。在其他病因引起的昏迷,EEG多显示为弥漫性慢波,缺乏病因特异性。在儿科常见的病毒性脑炎在急性期昏迷时,EEG多显示弥漫性高波幅慢波活动,但不能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需要结合临床表现、脑脊液改变、病原学检测及神经影像学等综合分析才能确诊。但在临床过程符合病毒性脑炎的急性昏迷患儿,如EEG出现周期性复合波或周期性一侧性癫痫样放电,则高度提示为单纯疱疹病毒性旁炎。研究显示,在经PCR技术扩增出疱疹病毒的患儿中,病程早期EEG90%出现周期性放电。48h后敏感性降低。而在86%的患儿中,MRI的改变仅出现在起病48h以后。因而早期EEG的周期性复合波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有高度提示意义HJ。

除疱疹病毒性脑炎外,各种周期性EEG图形可见于脑卒中(包括新生儿脑梗死)急性期及其他各种代谢或中毒性脑病,反映脑功能严重损伤。但周期性图形多为一过性改变,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数天,随着临床病情的变化很快消失或演变为更严重的异常图形。

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等),EEG可比CT或MRI更早发现脑功能损伤,能在发生持续神经损伤之前超早期发现脑损伤。并指导临床进行早期干预治疗。但EEG对损伤的定位和定性则远不如神经影像学检查准确。

在临床上某些特殊状态下,患儿不易被唤醒,或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此时EEG有助于判断意识状态。总体来说,弥漫性δ波为主的慢波活动常提示有广泛性皮层及皮层下白质损伤,此时患儿常处于昏迷状态。而当病变主要累及脑干、基底节、丘脑等部位时,EEG背景活动可基本正常或轻度异常,如闭锁综合征等。如EEG有正常α波节律且对外界刺激有正常的α波阻滞反应,则高度提示为癔病(假性昏迷)或由精神性疾病引起的缄默状态。2EEG对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判断

一般来说,在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时,EEG对脑功能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判断价值大于诊断价值。早期识别脑功能恶化对防止进一步脑损伤非常重要,因此提倡对有脑损伤的危重患儿进行早期床旁持续EEG监测。对癫痢持续状态患,可在EEG监测下静脉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及时终止发作,防止惊厥性脑损伤。EEG对预后的判断主要根据急性期EEG异常程度、持续时间及变化趋势。临床医师需要结合病因进行具体分析。

就损伤程度而言,在各种病因导致的急性弥漫性脑损伤时,随着脑功能的恶化,EEG一般依次呈现出以下变化过程:α波为主,少量θ波活动→θ波为主,少量δ波活动→高波幅节律或无节律性δ波活动→弥漫性低波幅δ波活动→低电压或暴发抑制→电静息。临床可根据EEG的慢波化程度和电压来判断当前的脑功能状态或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其中低电压和电静息表明大脑皮层功能已大部分或完全丧失。在出现暴发抑制、低电压或电静息等严重EEG异常时,患儿的预后取决于病因和严重异常EEG的持续时间。由镇静麻醉剂、中毒或代谢异常引起的EEG严重抑制,如能及时去除病因,病情常常是可逆的。而严重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引起的严重异常EEG背景活动多数表明预后不好。

如持续或系列EEG记录显示长时间持续严重EEG异常时,多数患儿预后不良,但病变急性期时短时间EEG异常的预后意义则不确定。Konig等对心脏复苏后昏迷患儿的持续EEG监测研究显示,在发病最初24h的EEG由于受到麻醉剂或低温等因素的影响,预后判断结果往往不可靠。因此对急性脑损伤患儿的EEG,提倡早期持续监测并在一周内多次连续复查。

除慢波性异常外,昏迷状态下尚可出现一些少见的EEG图形,包括α昏迷、β昏迷及纺锤昏迷等。α昏迷的预后意义与病因有关,缺氧后α昏迷预后不好,73%的病例会出现意识始终无恢复直至死亡;药物中毒或代谢因素引起的α昏迷如不合并严重脑缺氧,多数可以恢复。纺锤型昏迷的患儿多数预后较好。不论慢波昏迷或其他形式的昏迷,脑电活动对声音或躯体感觉刺激的反应(弥漫性高波幅慢波或一过性电压降低)是评价昏迷深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如反应缺失提示深度昏迷,预后不良。

除了诊断癫痫,脑电图还有哪些用途?导读

众所周知,脑电图(EEG)在癫痫临床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EEG无创、廉价、可重复和应用广泛的特点,在临床中显示优势。近年来,在癫痫以外领域,如脑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一氧化碳中毒脑病、麻醉监测、脑炎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也逐渐有新的突破和发展。本文将对EEG癫痫以外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EEG在脑血管病方面应用

1.EEG可早期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缺血

迟发脑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主要原因,好发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14d。如何早期诊断迟发脑缺血,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管理的一大挑战。EEG可以实时监测脑功能,为及时发现迟发脑缺血提供依据。

近来研究较多的是定量EEG参数对于迟发脑缺血诊断的价值。定量EEG参数包括α波功率,θ波功率,δ波功率,β波功率,α/δ比值等,这些参数与迟发脑缺血的相关性均已有研究,但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2.EEG分级和模式早期预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结局

年Hockaday等首先提出EEG分级标准。年的Lavizzari标准是Hockaday分级基础的改进,能较好地反映EEG由正常到异常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但缺乏EEG反应性和特殊昏迷模式。年Synk首次将EEG反应性引入分级标准,并得到Gutling等研究证实,即EEG反应性与预后关系显著。

反应性的存在依赖于脑干网状结构和丘脑皮质通路的完整性,因此,反应性是皮质和皮质下脑干功能完整的体现。年Young等对分级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并验证与Synk分级的一致性。

EEG与认知功能研究

1.EEG可判断痴呆程度

EEG基本节律减慢,是脑功能衰退的重要标记之一。弥漫性慢波增加,θ波和δ波频带能量值相对增高,可能与大脑神经元代谢降低、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神经元退化变性和缺失有关。随着痴呆程度的加重,慢波数量增加更为突出。因此,EEG变化能较客观地反映痴呆患者脑功能水平。

研究发现,患者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得分与EEG的异常程度相平行,即患者MMSE得分越低,痴呆程度越严重,其EEG的慢节律改变程度就越明显。EEG能客观地反映患血管性痴呆(VaD),帕金森病痴呆,酒精相关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功能的损害程度,对临床判断痴呆程度有重要的作用。

2.EEG可客观鉴别AD与VaD

VaD和AD较为常见,2组患者EEG均可表现为慢波增加,脑电活动变化与乙酰胆碱递质有关,但两者EEG变化的解剖学基础略有不同。2组患者脑电慢波增多的模式不同,可提供客观鉴别依据,即AD患者脑部主要改变是弥漫性脑皮质萎缩,EEG呈现弥漫性异常波;VaD由于脑动脉硬化及由此产生栓子脱落,EEG较多出现局限性改变,或两侧不对称,所以,EEG对AD和VaD的鉴别诊断有参考价值。

3.EEG联合事件相关电位P可发现痴呆早期阶段

目前,痴呆临床前阶段尚无客观标记物筛查,影响我们对痴呆患者早期干预。研究发现,事件相关电位P作为一种被量化的神经电生理学指标,判断认知功能的特异性、敏感性、客观性最强。

Yamaguchi等0年研究表明,EEG作为一种检测脑功能状况的必要手段,与事件相关电位P及神经心理测试、痴呆量表相结合,可更有效地发现痴呆的早期阶段,为认知功能及治疗疗效的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对临床没有明显痴呆症状,经痴呆量表、影像学、症状及体征、病史、神经心理学测试等检测预诊为可疑痴呆患者,当P潜伏期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延长,P波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说明在痴呆早期阶段,患者高级神经中枢的电生理已出现改变,因此,EEG联合事件相关电位P可作为早期痴呆的诊断指标。

EEG对CO中毒迟发脑病的诊断价值

CO急性中毒意识恢复后,有2~60d的假愈期。假愈期的出现使一些急性CO中毒患者中断了正规治疗,待临床症状又反复出现并逐渐加重时才再次就诊,可能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通过EEG检查可使部分CO中毒迟发脑病患者在出现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之前,得到诊断而尽早治疗,并通过是否出现RAMOD模式来判断预后,确定疗程。

有研究发现,EEG对CO中毒迟发脑病检测敏感度为84.4%,诊断特异度达41.2%;昏迷患者,尤其是年龄≥60岁、昏迷时间>24h的高危老年患者,清醒后更应继续观察EEG变化,了解残余脑细胞功能,进行近期预后评价,不能单纯以临床症状的恢复为治愈标准,应继续进行EEG监测下的标准化治疗,防止迟发脑病,建议EEG恢复正常可作为终止治疗的参考标准。

EEG在麻醉术中监测的应用

国内外监测麻醉深度的EEG方法,有传统时域分析和利用计算机控制的EEG监测技术形成的数字化脑电图,包括功率频谱分析、双频谱分析技术、时间-频率平衡的频谱熵等,以及近来兴起的定量药物脑电图监测。

(1)传统时域分析:是最原始的EEG分析方法,其参数突发抑制率是唯一被应用于麻醉和镇痛的临床监护中的脑电图时域参数。然而,由于EEG本身的非线性和非平稳性,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药物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使这些传统的EEG时域参数在临床麻醉深度监测中很少应用。

(2)功率频谱分析:常用数量化参数有频谱边界频率(SEF)、中频率。当麻醉深度加深时,大脑皮质电活动抑制,慢波增多,SEF降低;当麻醉深度过浅或苏醒时,大脑皮质电活动增强,脑电波以快波为主,SEF值增大。但是许多研究都表明,SEF和中频率对麻醉的镇静程度、意识水平及镇痛效果判断不敏感,用之判断麻醉深度并不可靠,因此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也大大降低。

(3)BIS:是第一个经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基于脑电双频谱分析的技术。BIS主要反映大脑皮质的兴奋或抑制状态,数值愈小说明中枢抑制愈明显。BIS可用于判断镇静和全麻过程中的意识水平,与异氟醚、地氟醚的吸入浓度相关性好,尤其是对异丙酚诱导的镇静深度有高度预测性,已广泛应用于术中麻醉深度和ICU镇静水平的监测。

(4)时间-频率平衡的频谱熵:已被列入EEG。为了能反映更多的信息,引入2个新的概念:状态熵(SE)和反应熵(RE)。这2个参数的不同作用,在苏醒时的表现最明显,此时RE首先升高,SE于数秒钟后接着升高。其中RE与SE的差值反映的是额肌的肌电活动,能够间接反映皮质下中枢的活动。但Entropy和BIS一样,不能用于监测氯胺酮麻醉。

(5)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QPEEG是对一次性单剂量用药所引起的EEG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和一系列统计学处理,从而建立该药对人脑作用的模式。是EEG学兴起的一个新的领域。目前认为,QPEEG是一种在功能水平上反映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最敏感方法。QPEEG可以定性评定药物效应,而且可以定量研究药物的量-效、时-效关系。其局限性则表现为QPEEG目前主要做的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很少;QPEEG数据处理慢,不能实时显示数据,故暂不能实时监测。

EEG与脑炎

EEG对各种脑炎,尤其是病毒性脑炎、抗NMDA-IgG自身免疫脑炎、甚至小儿手足口病并发的脑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EEG的某些特征波形对于脑炎的早期诊断、病情判断及疾病转归,均有指导作用。

1.周期性一侧痫样放电(PLED)

PLED指的是EEG每1~2s周期出现的棘慢或尖慢复合波,最常见于癫痫,其发生率达58%~%。一项综述总结显示,在出现PLED波的患者中,35%有脑血管病事件。栓塞性脑卒中较血栓形成性脑卒中的EEGPLED出现率更高。

此外,PLED也可见于肿瘤(尤其是侵袭性肿瘤或转移瘤)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尤其是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V)。HSV有明显的EEG异常,除一般病毒性脑炎的非特异性慢波异常外,EEG以周期性复合波或PLED为特征,常出现在有神经系统症状后的第2~12d。随着病情的恢复或恶化,周期性图形可演变为其他EEG图形。

其他类型的局灶性脑炎可引起局灶性慢波或棘波,但很少引起周期性复合波或PLED。因此,在没有条件进行病毒学检查时,对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伴快速进展的神经系统异常者,如EEG出现一侧或双侧的周期性复合波,则高度提示为HSV。

2.极端δ刷和β/δ功率比

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患者中,50%MRI未见异常,其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及正常的影像对NMDA受体脑炎的早期诊断是一个挑战。而有研究发现,约30%的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EEG可见极端δ刷(弥漫性高波幅δ波背景上叠加节律性β活动),是该脑炎的特征性EEG表现,可作为其早期诊断的依据。

今年国外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抗NMDA受体脑炎组较非抗NMDA受体脑炎组,其EEG的β/δ功率比明显升高,这表明早期EEG特征可能有助于区别NMDA脑炎及非NMDA脑炎。

小结

综上所述,EEG在临床方面应用广泛,在认知功能、CO中毒迟发脑病、术中麻醉监测及脑炎发病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临床提供了有力支撑。尤其与脑血流的相关性好,对脑缺血缺氧敏感,能较影像学更早发现神经元功能异常。因此,期待有关EEG与脑灌注程度相关性研究的成果早日问世。

摘自:吴卫娟,周达,孟然.脑电图在癫痫外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19(5):-.

临床必备:脑电图分析

一、脑电图的基本特征

脑电图记录中电极对之间电位差的变化形成脑波,脑波是由周期与频率、波幅、位相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一)脑电图的周期(cycl)是指相邻的两个波谷或波峰之间的时间间隔,单位为ms。频率(frquncy)指相同周期的脑波在1秒内重复出现的次数,单位为Hz或周期/秒(c/s)。人类脑波的频率一般在0.5~70Hz,脑波频率的分类见下表:

脑波频率的分类

(二)脑电图的波幅(amplitud)反映的是任意两个电极之间的电位差,也称电压(voltag),单位为μV。一般确定标准状态下10μV的电压相当于1mm的

高度。按照波幅的高低,通常将脑波分为四种类型:25μV以下为低波幅,25~

75μV为中波幅,75~μV为高波幅,μV以上为极高波幅。

(三)位相(phas)指脑波的波幅与时间的对应关系。通常规定以基线为标准,波峰向上的脑波称为负相波,波峰向下的脑波称为正相波。

二、正常脑电图

正常脑电图是统计学概念,现受到如年龄、意识及精神状态、个体间差异、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判断脑电图时要时刻考虑到这些因素。

(一)正常清醒期和睡眠期脑电图形

正常清醒期及睡眠主要脑波分类特征

(二)依据脑电图进行睡眠分期

正常人从清醒状态进入睡眠状态时,首先进入NREM睡眠,整夜睡眠中NREM睡眠和REM睡眠大致以90分钟的节律交替出现。如将整夜睡眠时间分成3等份,则最初的1/3时间段内以NREMⅢ及Ⅳ期为主,而后1/3时间段内以REM睡眠为主。整夜睡眠NREM睡眠时间共约占75~80%,REM睡眠时间约占20~25%。正常成年人整夜约有4~6个睡眠周期。精确的睡眠分期必需包括眼动图、心电图、呼吸图、鼻通气量和血氧饱和度。

睡眠周期及相关特征

三、脑电图良性变异型和临床意义不确定的波形

常见良性变异型和临床意义不确定的波形及特征

四、异常脑电图

常脑电图包括正常脑波成分的异常改变和出现异常波两种。

(一)性的改变,如大脑半球有病理损害时在病侧出现生理脑波与健侧不对称的现象,如α节律变慢、减弱或消失,β活动减弱或消失,睡眠波如顶尖波、睡眠纺锤及K综合波减弱或消失等。

(二)性异常(non-paroxysmalabnormality)和阵发性异常(paroxysmalabnormality),见下表。

1.非阵发性异常主要指脑电图基本节律的频率和波幅的异常,常见为慢波性异常,是指比预期正常波形慢的任何脑波,包括δ波和θ波。慢波是神经元生理功能障碍的一种非特异性表现,任何导致神经元兴奋性降低的状态都可能产生慢波,因此慢波异常不能表明特定的病因。

2.阵发性异常:主要由棘波、尖波及它们与慢波一起形成的复合波即棘慢波、尖慢波、以及阵发性节律波组成,称为癫痫样放电。

常见异常波的分类

(三)周期样图形(psudopriodicpattrns):此种图形是由棘波、尖波和慢波组合在一起反复规律或接近规律的出现而组成,昏迷外,一些周期样图形对临床有很强的诊断价值,常见于各种严重的脑病,不同病因的脑病在波形、分布、暴发间隔时间上具有一定的特征。

周期样异常脑电图形的特征及与临床相关性

五、伪差的识别

脑电图伪差的识别是脑电图判读的重要部分。伪差为非脑源性活动,有时与异常脑电活动非常相似,严重时干扰脑电图记录和分析,导致诊断错误。常见的伪差。

脑电图常见的伪差

参考文献:中国癫痫诊疗指南.修订版

简单说说脑电图

在癫痫监测病房,经常能看见很多“天线宝宝”,顶着满头的“天线”走来走去,对于脑电图初学者,我们需要先了解一点脑电图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脑电图

脑电图(lctroncphalogram;EEG)是通过精密的电子仪器,从头皮上将脑部的自发性生物电位加以放大记录而获得的图形,是通过电极记录下来的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脑电图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常规脑电图、动态脑电图、视频脑电图、立体定向脑电图等。

脑电图的基本原理

脑电图根据电极放置于颅内或颅外,可分为头皮电极脑电图、颅内电极脑电图,本文主要介绍临床上经常接触到的头皮电极脑电图。脑电图跟心电图、肌电图一样,是利用仪器来记录电活动。头皮电极脑电图是从头皮上将脑部的自发性电活动加以放大记录而获得的图形。脑电信号经过放大器(因为脑电信号非常微弱,为mv或uv级别,而且得经过颅骨和头皮的衰减,所以需要经过数百万倍的放大才能显示出来)、滤波器(减少干扰)最后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图形。

我们平时看见的脑电图图形是不是和心电图有些类似呢,其实脑电图和心电图原理相仿。心电图两条纵线间(1mm)表示0.04s,那是因为走纸或记录速度为25mm/s,也就是说每经过1s,心电图纸走了25mm;同样的,当标准电压1mv=10mm时,两条横线间(1mm)表示0.1mv。

脑电图也是同样的道理,一般采用的走纸或记录速度为(走纸速度对应的是横轴)30mm/s,也就是说30mm=1s,而脑电图的敏感性(纵轴)单位为uv/mm,一般采用的是10uv/mm,也就是说1mm=10uv。脑电图右下角都会有个标尺(类似地图上的比例尺)告诉你横轴多长是1s,纵轴多长是1uv。

脑电图电极放置的位置

头皮电极脑电图中电极的放置,常规使用的是国际10-20系统,包括19个记录电极和2个参考电极。首先在头皮表面确定两条线,一条为鼻根至枕外粗隆的前后连线为%,另一条为双耳前凹之间的左右连线为%,两者在头顶的交点为Cz电极的位置。从鼻根向后10%处为FPz(额极中线),从FPz向后每20%为一个电极的位置,依次为Fz(额中线)、Cz(中央中线)、Pz(顶中线)及Oz(枕中线),Oz与枕外粗隆的间距为10%。双耳前凹连线距左耳前凹10%处为T3(左中颞)电极位置,以后向右每20%放置一个电极,依次为C3(左中央)、Cz、C4(右中央)和T4(右中颞),T4距右耳前凹间距为10%。从FPz向左10%为FP1(左额极),从FP1向后每20%放置一个电极,依次为F7(左前颞)、T3(左中颞)、T5(左后颞)及O1(左枕),其中T3为此线与双耳前凹连线的交点,O1距Oz为10%;右颞与此相对应,从前向后依次为FP2(右颞极)、F8(右前颞)、T4(右中颞)、T6(右后颞)、O2(右枕);从FP1至O1和从FP2至O2各做一连线,为左、右矢状旁连线,从FP1和FP2向后每20%为一个电极位点,左侧依次为F3(左额)、C3(左中央)、P3(左顶)和O1(左枕),右侧依次为F4(右额)、C4(右中央)、P4(右顶)和O2(右枕)。在10-20系统中,FPz和Oz不包括19个记录点内。

刚开始接触这些导联时,可能会有点困难,但知道其命名规则,就会容易记一些;英文字母表示的是对应脑叶的英文缩写,而数字中奇数代表的是左边,偶数代表的是右边;数字不是连续的,那是因为设计者在设计时为了可能在必要时增加电极数目而事先预留了位置代码。除了起点位置的距离是10%之外,其余都是20%(这也是10-20名字的由来);如果在这些20%中再增加电极,也就是所有距离都变成了是10%。

正常脑电图是怎样的?

健康人除个体差异外,在一生不同的年龄阶段,脑电图都各有其特点,但就正常成人脑电图来讲,其波形、波幅、频率和位相等都具有一定的特点,临床上根据其频率的高低将波形分成以下四种:

α波:频率在8-13Hz,波幅多在20-μV,主要分布在后头部(枕、顶、后颞区),闭眼且精神放松状态下容易出现,双侧大致对称;α节律是脑电图中具有标志性的节律,是分析脑电图背景活动最重要的指标,与脑功能状态及发育水平有密切关系。

β波:频率在13Hz以上,波幅通常较低,成人多在30μV以下,是正常成人清醒脑电图的主要成分,分布广泛,额部及中央区明显;β波是大脑皮质处在紧张和激动状态时电活动的主要表现。

θ波:频率为4-7Hz,波幅20-μV,正常成人在清醒状态时仅有少量(约10%)散在的低波幅θ波,主要分布在额、中央区,一般不成节律;在幼儿时期脑电图频率比成人慢,一般常见到θ波。

δ波:频率为4Hz以下,波幅20-μV,正常成人在清醒状态下几乎不会出现δ波,但在睡眠状态下可出现δ波,婴儿时期的脑电图频率比幼儿更慢,常可见到δ波。

一般认为,高波幅的慢波(θ波或δ波)可能是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状态时电活动的主要表现。

影响脑电图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脑电图的主要因素有年龄、个体差异、意识状态、外界刺激、精神活动、药物影响和脑部疾病等,其中年龄和个体差异与脑生物学特点及遗传心理因素有关。外界剌激与精神活动引起的脑电波改变属于脑机能活动的一些生理性变化。药物影响和脑部疾病所产生的脑电波变化往往是病理性的,但也可以是一过性和可逆性的。

年龄和个体差异

脑电图作为客观反映大脑机能状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年龄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小儿,脑电图可以观察到随年龄增加的脑电波发展变化,年龄不同,脑电波可显示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小儿时期脑兴奋和抑制机制发育水平的年龄差异,对内、外界各种因素影响的反应较成人显著,容易出现明显的脑电波异常,而且异常的范围也较广泛,但相应的消失也较成人快;在癫痫时尤其如此。到成年后,脑电波逐渐稳定,中年后随着脑机能的逐渐减退,脑电波又产生相应的变化。到老年期由于有脑缺血性损害或有脑萎缩存在,大多数也会出现有意义的脑电波异常。

意识状态

脑电图能够反映意识觉醒水平的变化,成人若在觉醒状态出现困倦时,脑电图就由α波占优势图形出现振幅降低,入睡后脑电波变化将进一步明显并与睡眠度大致平行。在病理状态下,脑电图波形的异常又与病因及程度有关,除大多数表现为广泛性或弥漫性波外,还可见到一些其他的异常波型。临床上常根据这些异常波型来推断意识障碍的病因、程度,还可确定病变位置。

外界刺激和精神活动

脑电波节律一般易受精神活动的影响,如当被试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或做心算时,α节律即被抑制,转为低幅β波,而且精神活动越强烈,α波抑制效应就越明显,外界刺激也可引起同样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在做脑电图时周围环境要安静,受检者要放松、不要思考问题的缘故。

体内生理条件的改变

临床上诸如缺血和缺氧、高血糖、低血糖、体温变化、月经周期变化、妊娠期、基础代谢等都直接影响脑组织的生化代谢,脑电波也会相应地出现变化。如脑组织酸中毒时,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将引起脑电波振幅降低并出现快波。

药物影响

在临床上大多数药物对脑机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尤其是那些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可引起明显的脑电波变化,具体变化与个体差异、药物种类、服药方法、药量等都有很大关系。如口服给药,刚开始和增加药量时会出现脑电波变化,有些在停药后的短期内脑电波改变仍可持续存在,甚至会出现一种反跳现象而出现脑电波增强,这就是临床上治疗癫痫不能突然换药或停药的原因。

脑电图的种类

(1)常规脑电图:由于癫痫样放电随机性很大,常规脑电图一般记录时间为30-60分钟左右,常常难以捕捉到癫痫样放电,目前使用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2)动态脑电图监测:也称便携式脑电图监测,通常可连续记录24小时左右,因此又称24小时脑电图监测。由于没有录像设备,主要适用于发作频率相对稀少、短程脑电图记录不易捕捉到发作者;或癫痫发作已经控制,准备减停抗癫痫药物前或完全减停药后复查脑电图(监测时间长且不需要剥夺睡眠)。

(3)视频脑电图监测:又称录像脑电图监测,是在脑电图设备基础上增加了同步视频设备,从而同步拍摄病人的临床发作情况。监测时间可以根据设备条件和病情需要灵活掌握,从数小时至数天不等,如EEG监测目的是用于癫痫诊断和药物治疗而不涉及外科手术,一般监测数小时或数天且记录到一个较为完整的清醒-睡眠-觉醒过程的EEG多能满足临床诊治的需要;而为了癫痫外科手术定位,则需要记录到多次癫痫发作,以了解癫痫波的起源和传播。

脑电图检查前要准备些什么

(1)检查前24-48小时内,尽可能不要服用抗惊厥药物或影响脑电活动的药物。巴比妥类等镇静剂及安定等安定剂能产生快活动;利血平、氯丙嗪等不仅能产生快活动和慢活动,还可促进癫痫性放电活动;苯妥英钠等可抑制癫痫灶周围脑组织的放电活动。对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的病人来说,停药可能导致癫痫发作,甚至可致癫痫持续状态的出现,因此不能停药时,应在申请单上注明药物的名称、剂量、用药情况等,以便参考。

(2)检查前一日洗净头发,不要用发油、护发素等,油污过多和头皮电阻值过大可导致波形失真或引起干扰,在安放电极前还需要用95%酒精擦净头皮,使电极与头皮良好的接触,必要时涂拭导电糊来减少头皮电阻值。

(3)血糖过低可影响脑电图的结果,故检查宜在进食后3小时内进行。

(4)检查时患者着衣要适度,穿着过少,天冷而致肌肉收缩可以产生肌电伪差;毛衣或人造纤维类的衣服常可造成静电干扰,在检查前最好脱去。

(5)检查前向病人做好解释,如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思考问题时可使α波减少或消失,β波增多;精神紧张可使汗腺分泌增多和肌肉收缩而致伪差增多,直接影响脑电图的记录和判断;故检查时取坐位或卧位闭目,力求舒适、精神安宁、肌肉松弛、自然呼吸。

(6)对小儿和精神病人等不能合作者,可在检查前给予适量的快速催眠或镇静剂,常用10%水合氯醛,待病人安静或入睡后再做脑电图检查;检查前应先排空小便。

(7)如有颅内压增高者,应在检查前1小时左右用脱水剂降低颅压,例如静脉快速滴注或推注甘露醇。

脑电图检查正常就能排除癫痫吗?

(1)脑电图检查对癫痫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癫痫的诊断虽然要依靠病史,但脑电图检查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手段。过度放电在脑电图上表现为棘波、尖波、棘(尖)慢波综合和其他发作性节律波。发作期多伴有发作波出现,称发作性脑电波;发作间歇期也可记录到发作波,称发作间歇期脑电波。发作波的检出是诊断癫痫的重要客观指标,也有助于癫痫灶的定位及原发与继发性癫痫的鉴别。据统计80%左右的癫痫患者都有脑电图异常,而5%-20%左右的癫痫患者发作间歇期脑电图可表现正常;如能结合多种激发方法,如过度换气、闪光刺激、药物、睡眠等,以及结合特殊电极如蝶骨电极、鼻咽电极,适当重复检查,其检出率可增加到90%-95%左右,尤其对临床诊断困难的非典型癫痫发作,脑电图检查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

(2)EEG有助于癫痫的分类,在脑电图的描记中,凡出现阵发性变化,特别是出现阵发性病理波时,可考虑为癫痫,而不同类型的癫痫,其脑电图表现也各异;有些特殊的脑电图改变对于确定癫痫的发作类型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

(3)脑电图对于确定癫痫的病灶有重要价值,在外科手术切除病灶时,虽然CT、MRI有助于确定癫痫病灶,但对于一些没有形态学改变的癫痫灶,有时主要靠脑电图来定位。另外,脑电图对癫痫的预后判断、抗癫痫药物的选择、药物剂量调整、停药指征等均有较大价值。

(4)最后还应指出,虽然脑电图对癫痫的诊断价值很大,但并不是所有癫痫患者都靠脑电图确诊;因为少数癫痫患者发作间歇期脑电图始终正常,也有一些脑电图有癫痫波的人始终没有癫痫发作;所以,临床上不能因某些脑电图正常就排除癫痫的诊断,也不能因某些脑电图异常就诊断为癫痫,必须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你一定喜欢的极简入门脑电图

导读:脑电图,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临床实践中大多数场景下脑电图并不复杂,特别是非癫痫中心、非睡眠中心的普通神经科医生,面对的大多数仅仅是些正常脑电、轻度异常、慢波、癫痫波而已,顶多还有个三相波。快速了解脑电图,首先要知道一下三点知识。

1、明白电极在哪里

知道哪里有异常放电,就大概知道可能是哪个脑区出了问题。看下面这个图,记个大概位置就行。先大概知道哪个电极在哪里,就能够有基本的定位能力了。凡是F的,和额叶(frontal)沾边,T代表颞叶(tmporal),P(顶叶,parital),C(中央,cntral),O(枕叶,occipital)。

下面这个图是从上向下看,前面的突起是鼻子,两边的A1、A2是耳朵。感受一下F、T、C、P、O的大概位置。FP是额极frontalpol,代表额叶最前端。

最常用的两种导联,一个是参考导联,就是测量头皮电位和耳朵电位的差值;另一个是双极导联,测量头皮上两个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其实两者间的波形较为相似,各种波的参数差别不算太大。看见A1、A2知道是参考导联(也叫单极导联),看见两个头皮间电位知道是双极导联就够了。

下图是个参考导联的图,左边的A1、A2就告诉你这个用的参考导联。

下图是个双极导联的图,最左边的字母数字就代表是两个头皮电极间的电位差,代表双极导联。

2、知道常用波的基本参数第一要务是知道波的频率的概念,一开始要勤于数数,通常纸上都是3cm一秒,你就数一秒里面有几个波(一秒几个波就是几Hz)就行,数久了就可以一眼认出是δ(0.5-3Hz)、θ(4-7Hz)、α(8-13Hz)、还是β波(14-40Hz)(β波具体范围各书差异大,大体就是十几到三四十Hz)。其中δ和θ就是传说中的慢波了。以后一看报告上说慢波,就数数看是不是这两个频率的波。

下面示范下这些波是怎么数出来的:

下面这个图框住了一秒,一秒有三个波,是δ波。

下面这个图框住的还是1秒,只是1秒有6个波,所以是θ波。

下面的图依然框了1秒,这里1秒有9-10个波,所以是α波。

正常成人清醒闭目脑电图最鲜明的特征就是顶枕部有规律的α波。清醒闭目状态是报告中绝对会出的脑电图,往往还会让患者睁眼看下,这一睁眼,α波就散了,看不出来了。

下图为正常成人清醒脑电,可以看出枕部(最下面两行O1,O2)规整的α波,等你有病人做脑电图,第一眼就是看这个,有没有正常的α波节律。

3、看痫样放电

这就是神经科大夫目前最重要的技能了,主要就是棘波、尖波、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其实也简单,棘波和尖波就是鹤立鸡群,一看就比它们旁边的脑电波高,二者的区别最主要靠时限(波的宽度),棘波20-70ms,尖波70-ms。说白了就是棘波瘦点,尖波胖点。棘慢、尖慢就是后面拖个慢波尾巴,或者棘波、尖波骑在慢波上,这时候就需要小心识别一下。

下面蓝箭头指的就是棘波:

下面框框里面是尖波的模样:

下面框里是棘波后跟着慢波,也就是棘慢复合波:

下面大同小异,框里尖波后跟着慢波,尖慢复合波:

好啦,今天的极简入门脑电图就到这里啦。

临床常见脑部疾病及相关脑电图变化的特点

四、偏头痛

偏头痛是临床最常遇到的主诉之一。若按照新的“头痛疾患的国际分类”(ICHD-2)其中包括l4种类型,每一种原发性头痛可视为一种独立的疾病,而继发性头痛一般只是某种疾病的一种症状。原发性头痛包括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和其他三叉植物神经性头痛等。偏头痛分为6个亚型,其中最常见的是无先兆偏头痛(普通型),其次是有先兆偏头痛(经典型),以及眼肌麻痹型、偏瘫型偏头痛等特殊表现类型。据统计,偏头痛在儿童和青壮年常见,女性患病多于男性。

研究发现,偏头痛病人无论是在发作期或发作间期,脑电图的异常发生率均比正常对照组高,平均为40%左右。小儿偏头痛的脑电图异常率高于成年人。在偏头痛发作期脑电图从正常到中度异常均可见到。经典型偏头痛在视觉先兆期可见枕区α活动减少,弥漫性慢波增多,偏头痛一侧可更突出。普通型偏头痛发作期多为轻度异常,主要为阵发性θ活动增多,以额区或额颞区为主。

偏瘫型偏头痛发作期偏瘫对侧受累半球可出现局灶性或一侧性θ、δ活动。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发作期枕区α活动减少或消失,出现后头部为主的弥漫性高波幅慢波活动,偶见枕区棘波发放。在偏头痛发作间期,少数儿童有Rolando区或枕区为主的局限性棘波,曾有一些国内外作者将这些伴有脑电图棘波的儿童复发性头痛或腹痛诊断为“头痛性癫痫”或“腹型癫痫”。但近年的长程脑电图监测证实,偏头痛症状多出现在清醒期,而脑电图散发的痼样放电主要出现在睡眠期,二者没有直接关系,因此“腹型癫痫”或“头痛性癫痫”的诊断缺乏足够的依据。

此外,也有某些儿童良性枕叶癫痫可表现为发作期头痛、呕吐或视觉症状,可能是由于癫痫发作导致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异常痉挛有关,发作间期有数量不等的枕区棘波散发。少数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在成年后可出现偏头痛,并有较高的偏头痛家族史。

关于头痛的脑电图与CT所见的比较,间中信也等()报告在神经外科初诊的头痛患者例,包括血管性头痛占35.2%,肌紧张性头痛占35.9%,其中有例进行了脑电图或/和CT检查,结果脑电图正常约70%,异常约20%,界线性约10%。脑电图与CT所见对照发现,脑电图正常者94.5%CT正常,脑电图为界线者94.4%CT正常,脑电图异常中有19.6%CT显示异常。在CT异常中脑肿瘤、慢性硬膜下血肿等有手术适应症的病例,全部属于异常脑电图组。从而证明脑电图作为筛选检查是有价值的。

应该注意的是,按照ICHD一2的应用原则,诊断原发性头痛须除外任何可能的继发性头痛疾患,结合辅助检查判断有无引起继发性头痛的疾病,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五、头部外伤

头部外伤的严重程度,通常取决于外伤类型、意识障碍程度及其伴随症状。目前在临床上一般采用GCS评分及头部CT/MRI检查来诊断头部外伤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但近些年也有SPECT、PET等功能影像学在头外伤的应用研究报告,认为颇有价值。以往,脑电图检查对于了解大脑损伤程度、部位及范围(特别是有否对冲性脑损伤的判断)、颅内血肿的定位,以及预后判断方面均有较大帮助。

头部外伤的原因有许多是与交通事故和工伤意外事件有关,常会涉及到法医学鉴定和经济赔偿方面的问题,因此在临床诊断上无疑是需要十分慎重地做出客观评价。

脑震荡是指病人有意识障碍而在伤后56h内经CT/MRI检查无异常发现者。临床上轻度脑挫伤与脑震荡不容易区别。在脑震荡后大约30%显示脑电图异常,包括有α波泛化、局限性α波变慢、θ波增加等,这些脑电图变化可能与外伤后一过性脑水肿或间脑受影响有关,一般在伤后2~3周消失。观察发现,由脑震荡导致脑干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低振幅快波活动不容易恢复,甚至在伤后2个月也无明显恢复的倾向,推测可能与脑震荡时涉及脑干和大脑某些敏感区域导致脑血流量改变、调节紊乱以及恢复延迟有关。

在闭合性脑外伤,仅从受伤部位和临床症状常不能够确定损伤部位。据统计,约有20%~40%为对冲伤。脑挫伤后往往可见局限性或广泛性脑电图异常,而且显示与挫伤部位、严重程度、涉及范围、临床经过等有较密切的关系。一般在小儿和老年人脑挫伤后脑电图的异常率及异常程度较高,但小儿脑电图的恢复也较快。在脑干损伤昏迷患者的脑电图常可记录到广泛性振幅较低类似仪波样的活动,被称为“昏迷”。如有桥脑附近损伤而大脑皮质损伤较轻机能尚属正常时,从伤后昏迷的患者可记录到低幅快波图形(β一   

  宝宝顺产,足月生产,产检无任何不良状况。刚出生后就有眼翻白多次现象,10来天后有翻白眼,哭闹,屁股抬高,四肢伸直,小拳头紧拽,吐奶厉害,平时常有四肢缩紧,整个人缩成一团,唇角四周有乌青,疑为受惊,医院就诊,刚拍了个脑电图,尚未开始用药。

  

  自然睡眠纪录各区为高电位极高电位1-3C/S波弥漫性,阵发性活动,少量中至高电位4-7C/S波,附加少量低至中电位10-13c/s纺锤波。杂有多量的高电位棘波,棘慢波,尖慢波两侧非同步性阵发性或爆发性发放,继而出现周期性电位低落。诊断意见:痫性放电。什么是痫性放电?脑电图检测痫性放电就一定是癫痫吗?

  

  癫痫是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的,脑电图检测出痫性放电即可确诊癫痫病了。

  首先痫性放电的发生:正常情况下,每一种神经元都有节律性的自发放电活动,但频率较低,一般为10~20Hz。在癫痫病灶的周围部分,其神经元的膜电位与正常神经元有不同,在每次动作电位发生之后出现称为“阵发性去极化偏移”(PDS)的持续性去极化状态,并产生高幅高频(可达Hz)的棘波放电。在历时数十至数百毫秒之后转入超极化状态。

  痫性放电的传播:当异常放电仅局限于大脑皮质的某一区域时,表现为部分性发作。若在此局部的反馈回路中长期传导,则导致部分性发作持续状态。经过电场效应及传播通路,也可扩及同侧其它区域甚至一侧半球,表现为杰克逊发作。当异常放电不仅扩及同侧半球而且扩及对侧大脑半球时,引起继发性全身性发作。当异常电位的起始部分在中央脑而不在大脑皮质并仅扩及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时,则表现为失神发作;而广泛投射至两侧大脑皮质和网状脊髓束受到抑制时则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

  痫性放电的终止:在癫痫发作时,癫痫灶内巨大突触后电位,经过负反馈的作用而激活抑制机制,使细胞膜长时间处于过度去极化状态,抑制放电过程的扩散,并减少癫痫灶的传入性冲动,促使发作放电的终止。此外在此过程中,抑制发作的代谢产物的积聚,神经胶质细胞对钾及已经释放的神经介质的摄取也起重要作用。

  在最后我们的专家提醒癫痫发作危害大,及时治疗是关键。如果患上医院检查,不要耽误了病情。

耿介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北京中科医院是真是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quexuezao.com/nqxdyy/36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