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年五大研究发表以来,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急性期血管内机械取栓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何更快更高效再通血管,是患者良好预后的关键因素。技术和材料的进步推动介入取栓不断前进,近年来国产优秀神经介入材料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给临床医师带来更高效便捷的取栓体验,就让我们来看看通桥医疗的银蛇中间导管和蛟龙取栓支架在取栓实践中的表现。
临床研究病例展播
病史介绍男,85岁
主诉:因突发言语不清左侧肢体无力2小时来院,活动中发病。
既往史:冠心病史、半年前因发现阵发性房扑、房颤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行起搏器植入术,并开始规律服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发病一周前行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停服抗凝药。
查体:轻度嗜睡,双眼右侧凝视,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左侧上下肢肌力0级。NIHSS评分15分。病前mRS评分5分。头颅CT平扫右侧外囊区可疑小片状低密度灶,ASPECT评分9分,CTA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CTP提示:右侧大脑半球大片低灌注区,CBF明显下降,TTP、MTT明显延长,基底节、半卵圆中心CBV轻度下降,CBF/CBV明显不匹配。
CT平扫:右侧外囊区可疑低密度灶,ASPECT评分9分。
CTA: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
CTP:右侧大脑半球明显低灌注,CBF-CBV明显不匹配。
诊断脑梗死
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心源性栓塞
心房纤颤
手术策略:抽拉结合技术导管抽吸+支架取栓治疗经过: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定镇静,穿刺右股动脉,5FVTK造影管带6FNeuronMax直奔主题,进入右侧颈内动脉C1段远端,造影证实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断端呈杯口状,右侧大脑前动脉经软脑膜侧枝部分代偿。Traxcess微导丝、HeadWay21微导管、同轴系统将通桥银蛇6Fcm中间导管送至右侧颈内动脉C5段,路径图指引下微导丝微导管小心通过闭塞处置于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微导管造影证实在血管真腔远端通畅,释放通桥蛟龙4*30mm支架,造影显示血液复流,等待5分钟后复查造影显示血管再闭塞,考虑血栓负荷较大,支架锚定后上高中间导管至血栓处抽拉结合技术一把通,复查造影见mTICI3级再通。
银蛇颅内支持导管设计特点:蛟龙取栓支架设计特点:预后:术后即刻患者查体:神志清楚,双眼无凝视,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左侧上下肢肌力3级,NIHSS评分7分。
术后1天复查CT:右侧基底节及右侧颞顶叶片梗塞灶伴少量出血转化,CTA提示RMCA通畅,CTP除梗死核心区外右侧半球灌注恢复。术后1周肌力恢复4级,NIHSS评分4分,启动抗凝治疗。
造影:RMCA-M1闭塞,断端呈杯口征。
微导管造影证实在真腔,通桥蛟龙4*30取栓支架释放5分钟后复查造影再闭塞,抽拉结合技术抽拉结合一次取栓mTICI3级再通。
蛟龙支架取出的血栓术后即刻患者上下肢肌力恢复至3级术后造影术后CT:右侧基底节颞叶片状梗死灶。
术后1天CTA:颅内血管通畅,CTP右侧半球灌注明显改善。
治疗体会01
时间就是大脑:大血管闭塞脑梗死尤其是心源性栓塞,由于既往没有慢性缺血预适应,侧枝代偿建立不充分,往往再灌注时间窗较短,所以对这类病人的救治更应争分夺秒。患者诊断大血管闭塞急性脑梗死明确,病因考虑为心源性栓塞可能性大,发病时间短,NIHSS评分高,ASPECT评分高,CTA证实大血管闭塞,CTP有明显CBF-CBV错配,有可挽救缺血半暗带,病人术前有疝气手术史,不适合静脉溶栓,有机械取栓治疗适应症,我们启动救治绿色通道,因为已有CTA资料,穿刺成功后省略全脑血管造影步骤在冒烟下直奔主题,大大节约时间,采用抽拉结合技术实现一把通。
02
采用抽吸+支架取栓结合技术提高一把再通率:本例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心源性栓塞明确,可以采用ADAPT技术实现快速再通,但采用抽吸+支架取栓相结合的抽拉结合技术特别是钳夹方法可明显提高首次再通率并减少远端血栓逃逸。
03
国产通桥银蛇中间导管+蛟龙支架在急性大血管闭塞脑梗死机械取栓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提供急性缺血性卒中全线解决方案术者简介
陈纯
昆明医院
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昆明医院神经内科介入组组长。
长期专注于脑血管病临床、科研及教学,擅长神经介入、神经影像、颅脑超声及神经系统疑难病诊治,获省、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缺血性介入专委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学组委员;云南省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常委、秘书长;云南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云南省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委员;云南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云南省康复学会脑血管病专委会常委。
科室简介
昆明医院神经内科是“国家疑难病症(心脑血管)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单位”、“云南省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国家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综合卒中中心”,是昆明医科大学神经内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9名,云岭名医1人,科室现有两支云南省科技创新团队(分别为癫痫形成与耐药机制及临床应用、心脑血管方向)、两支昆明医科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分别为脑功能保护基础与临床研究、耐药性癫痫研究方向);获省科技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卫生科技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多项;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7项、省市级科研项目30余项。科室神经介入诊疗处于云南省内领先地位。
往期精彩回顾
长按识别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