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灶,腔隙性脑梗塞,血管周围间隙如何区别
1.定义:血管周围间隙是在一个多世纪前由德国病理学家R.Virchow和法国生物学和组织学C.P.Robin提出,后来命名为Virchow-Robin腔(VRS),也有称之为血管周围淋巴间隙。VRS将血管与周围的脑组织分离开来,是神经系统内的正常解剖结构。MRI能够在体显示这一解剖学和组织学的结构,并发现VRS的增多和扩大与多种神经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B病因:VRS增多和扩大见于老年脑、高血压、糖尿病、痴呆、脑白质病变、脑积水、多发性硬化、中枢神经隐球菌感染、儿童脑发育性疾病等。2.过去一直认为,VRS是蛛网膜下腔伴随穿通血管进入脑实质的延伸,与蛛网膜下腔是相通的。目前认为,VRS是与软脑膜下腔接续的。电镜与示踪剂的研究证明,大脑半球的VRS与蛛网膜下腔并不直接相通。VRS是软脑膜随着穿通动脉和流出静脉进出脑实质的延续而成。3.按照所在部位,VRS分为三种类型。①随着豆纹动脉通过前穿质进入基底节区,这里称基底节型;②随着髓质动脉进入大脑半球灰质,延伸至白质,称大脑半球型。③也有些学者提出第三种类型,随着来自大脑后动脉的穿通动脉进入中脑的VRS,称中脑型。大脑半球型VRS与年龄明显相关,是脑老化的一个特征,未发现基底节型VRS与年龄有关。4.腔隙性脑梗死及慢性脑缺血尽管根据MRI很难完全将VRS与无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区别开来,Bokura等[8]对个病灶进行了尸检脑组织的MRI和病理对照研究,发现根据病灶的大小、形态和部位能够区分大多数的VRS或腔隙性梗死灶,其中病灶大小是最重要的因素。VRS最常见于基底节区,呈圆形或线形,平均大小1.9×0.9mm,72%2×1mm;而腔隙性梗死灶也常见于基底节区,但47%呈楔形,平均大小3.0×1.6mm,60%2×2mm。因此,基底节区3×2mm以上的病灶或脑干的病灶,一般很可能是腔隙性梗死。Shiratori等[9]报道1例一侧大脑半球皮质下广泛VRS扩大,快速FLAIR显示高信号中出现低信号的VRS扩大,提示了慢性缺血是VRS扩大的可能机制之一。
腔隙灶:FLAIR序列呈低信号,周围伴有高信号胶质增生。腔隙性脑梗塞:FLAIR序列呈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FLAIR序列呈低信号,周围不伴有高信号。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