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梗塞(KidneyInfarction)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往往容易被误诊为其他常见原因导致的腰痛,比如肾结石、肾盂肾炎等。肾梗塞的常见原因为肾动脉梗塞,多见于肾动脉分支。栓子可为起源于左心房的血栓栓子或主动脉硬化斑块的胆固醇栓子。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65岁,主因左腰部及左腹部急性间断性的剧烈疼痛于急诊就诊。既往发现心房纤颤数个月,未进行有效的抗凝治疗,1个月前出现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他合并症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高胆固醇血症和肾脏先天性发育不良。现病史:患者超重,体重指数BMI:28,左肾绞痛,表现为左腰部剧烈疼痛,短期内加重,体温37℃,呼吸24/min,血压/mmhg。体格检查:患者痛苦面容,面色苍白,肺底部可闻及细湿啰音,心动过速/min,窦性心律不齐,左腰部叩痛明显。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mm3,血红蛋白11.3g/dL,尿素氮50mg/dL,肌酐1.01mg/mL,血糖mg/dL,乳酸脱氢酶(LDH)u/L,尿常规为镜下血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入院时为1.5。
腹部超声检查:左肾增大,实质区可见数个片状低回声区,大致呈楔形,彩色多普勒显示低回声区内仅探及稀少血流信号,考虑为该区域内的主支血流,频谱多普勒显示阻力指数(RI)增高(图1)。右肾稍小,直径8.5cm,已知为先天性改变。结合患者有心房纤颤和近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超声提示:肾梗塞可能。
图1:左肾超声显示:a)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低回声区(蓝色箭头)和稀少的动脉血流信号;b)频谱多普勒:可探及高阻动脉频谱。
增强CT显示:左肾内见多发楔形低密度灶,指向肾门,提示为局部缺血灶(图2)。经过抗凝治疗(维持INR在2.5和3.0之间)和对症治疗,患者病情缓解。两周后,行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Ultrasonography,CEUS)检查。
图2:腹部增强CT显示:a)横断面:左肾内多发低密度灶(蓝色箭头),提示局部缺血灶,腹主动脉壁上钙化斑块(红色箭头);b)矢状面:左肾内多发缺血灶(蓝色箭头)。
CEUS显示:左肾内血流充盈佳,除下极(下1/3)处见1个楔形低回声缺血灶,皮质期及髓质期均未强化(图3)。在造影早期(造影剂静脉注射后18s),左肾下极即显示该缺血区,边界清晰;在造影晚期(造影剂静脉注射后2min),缺血灶周边稍强化,考虑为少量血流灌注。
图3:CEUS显示:皮质期:左肾下极(下1/3)低回声缺血区(蓝色箭头),内部无强化。
病例讨论
血栓栓塞通常由左心房或左心耳的血栓脱落所致,见于心房纤颤患者,或源自左心室,见于心肌梗死患者或由心室壁的附壁血栓脱落所致;同时,血栓栓塞亦可以起源于主动脉的不稳定血栓斑块。而动脉粥样硬化栓塞则是由于胆固醇栓子,从主动脉粥样硬化钙化斑块内脱落,移动入肾动脉所致,通常见于主动脉插管患者。本例患者近期未行主动脉介入手术,故不优先考虑由于胆固醇栓子所致的肾栓塞。Domanowitz研究发现,肾梗塞的危险因素(RiskFactor)包括以下几点:心房纤颤、既往栓塞病史、高血压以及缺血性心脏病。本例患者具有以上所有危险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从未进行有效的抗凝治疗。
患者为急性腰椎疼痛,且白细胞增多,需与肾盂肾炎相鉴别,未发现感染证据。糖尿病患者,出现血尿和腰痛,可能提示出现急性肾小管坏死,但往往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肌酐1.01mg/mL,属于正常范围,故排除。
虽然肾栓塞并不多见,但往往容易继发于存在栓塞危险因素的患者,需高度警惕。患者的临床症状往往缺乏特异性,需结合影像学征象,尚可得出最终诊断。本例患者存在多个栓塞危险因素,起病急,症状明显,经有效的抗凝治疗后,病情缓解,影像学检查在患者的诊疗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为患者的及时医治节省下宝贵时间。
超声检查是首选的方法是非侵入性的影像手段。在类似多发脏器栓塞病例中,增强CT更为可靠,但由于CT造影剂不能用于肾功能衰竭患者,使其具有一定局限性,而超声造影剂为微米级别的气体微泡,内含物为惰性气体,可通过呼吸及肝脏代谢,无需从肾脏代谢,无肾毒性,可运用于肾功能衰竭患者,并且能动态观察造影全程,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影像诊断途径。
世界上总有地方可以看到阳光。
赞赏
人赞赏
哪家白癜风能彻底治愈北京看白癜风最好医院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