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65岁的刘女士频繁出现身体一侧不受控制的情况,两天前,医院检查,发现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专家表示,“短暂性脑缺血”是脑梗死前兆,如果不重视,极易发生脑梗死。
扫地时,身体突然不听使唤
今年65岁的刘女士家住在农村,一周前,她早上起床以后,正在院子里扫地,忽然感觉到左侧一边的手和胳膊不听使唤了,手里的扫把随之“吧嗒”一声掉在了地上,几分钟后又恢复了正常,她没有太在意,捡起扫把继续扫地。当天下午,她正在做饭的时候,又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她不知道怎么回事,还是没有太在意。谁知,第二天早上类似的情况又出现了,刘女士赶紧跑到村里的诊所去看,医生开了一些口服药给她。
网络配图
在后来的几天,她按时服用诊所医生开的口服药,但是病情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病情发作得越来越频繁,除了左手和胳膊不受控制以外,左腿站立行走不稳,说话不清楚,还有些头晕,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发展到第五天,一天发生四五次,每次持续30分钟左右。看到她这种情况,家里人也慌了,赶忙医院。
医院陈思光主任听了病人家人的描述以后,就诊断刘女士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建议她住院治疗,通过头颅磁共振和颈部彩超的检查确诊刘女士为短暂性脑缺血。在对刘女士进行了吸氧、改善脑循环代谢、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稳定血压等规范系统的治疗,两天后她再也没有出现入院前的症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及时就诊
陈思光主任说,刘女士所患疾病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虽然发病短暂,也是急性脑梗死发作的先兆,如果任由反复发生必然会出现脑梗死。刘女士治疗还算及时,再观察几天就可以出院了,回家以后只需要口服药物进行二级预防就可以。所以及时就诊、及时确诊、及时治疗非常关键。
什么是短暂性脑缺血?
陈思光主任解释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在20分钟左右比较常见,有的长达一个小时,一般发作过后又能恢复,所以早期很容易被忽视。严重时超过1小时会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表现,通过头部CT、核磁共振检查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多发于50岁—70岁的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突然,多在体位改变、活动过度、颈部突然转动或屈伸等情况下发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原因是什么?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主要的发病原因是脑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肥胖、胰岛素抵抗等等。
其次是微栓塞,由纤维素、血小板、白细胞等所组成的微栓子,循环血流进入小动脉,可造成微栓塞,引起局部缺血症状。心脏疾病是脑血管病第3位的危险因素,房颤、心功能不全、细菌性心内膜炎等通过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栓子脱落增加了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
另外,血流动力学改变时,急速的头部转动或颈部屈伸,可改变脑血流量而发生头晕,严重的可触发短暂脑缺血发作。特别是有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情况时更易发生。各种影响血氧、血糖、血脂,以及血液粘度和凝固性的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液病理状态,如严重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异常蛋白质血症、高脂蛋白质血症等原因导致的血液成分的改变,均可触发短暂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的症状有哪些?
陈主任说,短暂性脑缺血的症状常见为单瘫、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单眼视力障碍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候的症状与致病部位有关,如果是颈内动脉系统疾患导致的缺血,患者有单眼突然出现一过性黑矇,或视力丧失,或白色闪烁,或视野缺损,或复视,持续数分钟可恢复。如果是椎基底动脉系统出现问题,最常见的症状为一过性眩晕、眼震、站立或行走不稳;一过性视物成双或视野缺损等;一过性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语言不清或声音嘶哑;一过性单侧肢体或双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一过性听力下降、交叉性瘫痪、轻偏瘫和双侧轻度瘫痪等;少数可有意识障碍或猝倒发作。
陈主任强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就是急性脑梗死的信号灯,临床经验显示,大约三分之一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在几天、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后发生急性脑梗死。所以,及时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时恢复神经功能缺损,可以有效预防和降低脑梗死的发生。所以,出现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清等症状,就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留下终生遗憾。
应该如何预防?
陈主任表示,吸烟酗酒、口味重、饮食油腻、情绪激动、缺乏运动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增加了脑梗塞风险,使得脑梗越来越“猖獗”。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对脑梗塞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以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首先,调整饮食方式。在饮食多样化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吃新鲜蔬果少吃肉,蔬菜和水果能为人体提供钾、镁、叶酸等营养素,有降低胆固醇、保护血管的作用。另外,烹饪多蒸煮拌、少油炸和烧烤;口味要清淡、做饭少放盐;多吃低脂、低胆固醇食品,少吃肥甘厚味。
其次,尽量戒烟,切忌酗酒,建议男性每日的喝酒量不要超过15克,女性要更少一点,并学会控制不良情绪,保持心情愉悦。
同时,要适量运动,每周坚持3—5次、每次半小时以上的运动,如健步走、慢跑、骑自行车、跳舞等,以微微出汗为宜。如不方便外出,可在家做一些简单的小运动,瑜伽、广播操、太极、原地跑步、扩胸运动、俯卧撑等锻炼都是不错的选择。
陈主任提醒,早晨起床别太急,醒后不要立即起身,应睁开眼睛在床上平躺2—3分钟再下床,防止出现眩晕,老人尤其要注意。
同时,建议上班族午休尽量选择躺椅,不要趴在桌子上打盹,以免引起脑部缺血。生活中要记得适量补水,避免因缺水导致的灌注不足和血液黏度增加,减少缺血事件的发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病人要规范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服药,有效控制病情。
来源:彭城晚报
陈思光大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毕业于徐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曾在徐州心血管研究所、医院、广医院心血管专业进修学习。擅长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病、高血压一级预防,冠心病一、二级预防,慢性心力衰竭、脑卒中等急危重症的诊疗。发表专业医学论文20余篇。现任中华医学会徐州市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徐州市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急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研究杂志》编辑委员会编委。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