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徐安定
徐安定教授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是蛋氨酸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其合成与代谢途径的障碍均可能导致高Hcy血症的发生。近年研究发现高Hcy血症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可能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医疗支出。本文将回顾总结高Hcy血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危害、检测方法和干预手段,希望对读者的临床实践有所裨益。
高Hcy血症病因分析
蛋氨酸循环中,含有S-甲基的蛋氨酸(甲硫氨酸)在转甲基之前必须先与三磷酸腺苷(ATP)结合,生成S-腺苷甲硫氨酸(SAM,又称为活性甲硫氨酸),在甲基转移酶的作用下,SAM方可将甲基转移至甲基团接受器,使其甲基化,生成甲基化产物如胆碱,而同时SAM去甲基后转化为S-腺苷-Hcy,再进一步脱去腺苷后生成Hcy。
血Hcy水平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个体情况。如种族、性别、年龄、合并疾病及用药等。一般男性Hcy水平高于女性,Hcy水平随着增龄而升高。黑人蛋氨酸负荷后Hcy升高幅度低于白人。合并疾病如肾功能不全、联合使用甲氨蝶呤、避孕药、抗癫痫药、烟酸及利尿药等也会升高Hcy水平。
2.遗传因素。Hcy代谢受某些关键酶如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蛋氨酸合成酶、胱硫醚β合酶等影响,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的基因缺陷使酶活性降低,Hcy代谢障碍,从而导致血中Hcy水平升高。
3.营养摄入。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在Hcy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若摄入不足则会影响Hcy代谢关键酶的活性,升高Hcy水平。某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吸烟、饮酒、摄入过多蛋氨酸等也会引起Hcy水平升高。
高Hcy血症可引起多系统损伤,应重视其诊治
现有研究提示,高Hcy血症可引起分子水平(如血浆一氧化氮水平降低、血浆内皮素Ⅰ升高、脂蛋白沉积增加、DNA损伤、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ATP合成障碍等)、细胞水平(如线粒体功能障碍、泡沫细胞形成增加、红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神经髓鞘形成障碍和脱失等)、组织水平(血管平滑肌增殖、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理改变,最终引起心、脑、肾等器官的病变。
近年研究发现,高Hcy血症与以下多系统疾病均具相关性,并可增加患者临床终点事件风险。
1.心血管系统。医院对我国-年期间近1万8千余例患者进行的调查提示,Hcy水平升高是中国人群除年龄、血压水平外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国外学者的研究[NutrMtabCardiovascDis,27(2):]也提示,高Hcy水平是心血管事件的强预测因子,随着Hcy水平升高,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升高。
2.神经系统。高Hcy水平可能产生氧化应激、引发DNA损伤、细胞凋亡等作用,目前发现高Hcy血症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血管性痴呆相关。
3.泌尿系统。国内学者的研究纳入选择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例,分析结果显示,血浆Hcy水平随着CKD的恶化逐渐升高,Hcy和肾小球滤过率(GFR)呈负相关,提示Hcy是CKD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由此可见,高Hcy血症危害严重,对其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意义重大。
中国人群高Hcy风险较高,应加强检测
中国人群高Hcy血症高风险原因分析
年美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防指南明确指出,血浆Hcy大于10μmol/L,即为高Hcy血症。中华医学会及中国医师协会《H型高血压共识()》也指出,高Hcy的诊断标准是血Hcy≥10μmol/L。世界卫生组织(WHO)也认同此诊断标准。一般根据血清中Hcy的浓度不同将高Hcy血症分为:轻度(11~30μmol/L)、中度(31~μmol/L)和重度(>μmol/L)。
一项系统回顾[Nutrints,,7(1):74]总结了中国高Hcy血症的患病情况,共纳入36项研究中的例受试者。结果发现我国平均高Hcy血症患病率高达27.5%。其可能原因包括:中国人群MTHFR-CT基因型纯合子突变比例较高(25%对美国白人8%~12%),此基因型突变影响了Hcy代谢;中国人群叶酸缺乏率较高(20%~60%对美国0.06%)。
检测手段及阈值探讨
Hcy检测手段多样,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荧光偏振免疫(FPIA)是近年应用最广泛的两种检测方法之一,其中HPLC费用也较其他方法低,FPIA则与HPLC有良好相关性,其结果准确可靠,自动化程度高,检测速度快,可测定大量标本。
循环酶法
采用生化分析仪的酶循环法技术,使得Hcy的检测更加快速方便,与HPLC法相关性良好,无需样本预处理,在国内正被逐渐推广应用。
气象色谱-质谱法(GC-MS0)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但因设备昂贵、操作复杂、耗时长,难以适合常规临床化学实验时使用。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是一种无需预处理的方法,检测结果受胆红素、溶血、脂血的干扰较小,适合基层单位开展使用。
化学发光法可全自动化检测,快速方便,结果准确可靠,但需专用仪器成本较高。
由于各项检测方法优缺点各有不同,临床医师和研究者可以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用。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