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常T波
①aVR导联应倒置;
②I、II、V4-V6导联必需正向并大于1/10R;
③aVF、V3导联以R波为主时也应正向;
④III、aVL、V1、V2导联可正向、低平、双向或倒置;
⑤右侧胸导联正向后,其左侧导联不能低平、双向及倒置,且T波升支缓慢,降支陡峭。
T波低于0.2mv称为T波低平,继之T波可与基线重叠而不易辨认,当QRS主波向上时,T波的高度小于R波1/10时亦称为T波低平。低平的T波降至基线以下时则称为T波倒置。
2心电图T波形成机制
目前关于T波形成机制主要有两种观点:
1、心室跨壁复极离散理论。为研究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和T波形成之间关系,有人将一块狗楔形左心室壁离体灌流,用浮置细胞内电极分别插入三类细胞中,同时记录三类细胞动作电位和这块心室壁心电图,发现心室肌复极时,中层心肌M细胞与其两侧心内膜和心外膜心肌细胞之间存在复极差异,心外膜心肌细胞最先复极,它与中层心肌间产生电流(M-Epi),随后心内膜心肌细胞开始复极,与中层心肌间产生与M-Epi方向相反的电流(Endo-M)。复极初M-Epi幅度大于Endo-M,形成T波升支,心外膜心肌复极终点与T波顶点(Tpeak)对应;心内膜心肌复极时,Endo-M幅度逐渐增大并超过M-Epi,从而形成T波降支;M细胞最晚复极,时间最长,其复极终点与T波终点(Tend)对应;通过药物干预各层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幅度,进步证实了上述规律,进而认为T波形成机制主要依赖跨壁复极离散;
2、心室整体复极离散理论。
Opthof等进行了狗的在体研究,记录了整体心室内、外膜复极特点、心室壁内电位和T波变化的干预起搏刺激心室电重构。发现心室跨壁复极离散远小于心室整体复极离散,而整体复极离散度与Tp-Te相近。在心室电重构后,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加,但Tp-Te间期无明显变化,提示Tp-Te间期可能更多反映心室整体离散,T波的形成更多的与心室整体离散相关,尤其是左右心室间的复极离散。
3T波改变及临床意义3.1原发性T波改变
即心室除极顺序无异常改变,而因心室肌本身复极异常所致。临床以T波低平、倒置,T波增高较为常见,T波双峰、电交替和Tp-Te延长等近年来已引起临床治白癜风武汉哪家医院好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