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联合国内13医院开展的AChienesAtherosclerosisRiskEvaluationII(CARE-II)多中心研究于年8月14日在JournalofAmericanHeartAssociation杂志上发表题为“中国脑血管症状性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高危斑块的发生率与特征:一项中国人群粥样硬化风险评估研究”的研究成果。该文章第一作者是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的赵锡海研究员,通讯作者为美国华盛顿大学放射系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的苑纯教授。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然而,中国人群颈动脉高危斑块(管腔表面破裂、大脂质核或斑块内出血的斑块)的发生率尚不清楚。磁共振是目前识别颈动脉高危斑块特征的最佳无创性手段。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颈动脉磁共振成像探究国人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高危斑块的发生率。
本研究共入选了例两周内出现前循环脑缺血症状同时超声发现颈动脉存在斑块的患者,并对其进行颈动脉磁共振成像。结果发现,在这组病例中,磁共振检测到的高危斑块是严重狭窄(50%狭窄)病变的1.5倍(28%vs.19%),并且磁共振发现的高危斑块中有2/3的病灶表现为管腔轻度狭窄(图1-2)。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症状侧颈动脉的高危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症状侧(23%vs.16.4%,P=0.),最大管壁厚度对高危斑块的预测能力明显强于管腔狭窄(AUC:0.93versus0.81,P0.0)(图3)。
图1.高危斑块特征在不同管腔狭窄程度中的分布规律
图2.右侧颈内动脉近段可见偏心性斑块,斑块内可见T1W和MP-RAGE图像显示斑块内局部存在高信号斑块内出血,提示高危斑块形成,但局部管腔未见狭窄
图3.ROC曲线提示,颈动脉最大管壁厚度对于高危斑块的预测能力明显强于管腔狭窄
在国人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颈动脉高危斑块明显多于大于50%狭窄性病变。有相当数量的高危斑块仅引起轻度轻度管腔狭窄,与管腔狭窄相比,最大管壁厚度对于高危斑块的预测能力明显强于管腔狭窄。
磁共振测量的颈动脉最大管壁厚度是评估斑块负荷的重要指标之一,与超声测量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具有本质上的不同。
CARE-II项目(注册号:NCT0756)是由以苑纯教授为首的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科研团队发起的横断面、多中心、观察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该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国人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发生率。该项目的起止时间为-年,在国内联合13家大型临床医学中心开展研究,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山东医学影像研究所、医院、上海医院、福医院、南方医科医院、中山大医院、医院。该项目应用统一的3.0T磁共振成像平台、颈动脉专用线圈、颈动脉多对比度磁共振成像方案和中心化影像判读,为颈动脉斑块成像的临床推广奠定了基础(研究方案相关论文链接:白癜风治疗世家传承人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哪家好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